融合与碰撞是音乐发展的创作之源

2014-07-12 06:45天津群艺馆30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民族性作曲家

(天津群艺馆 300000)

融合——对作品而言可以解释为:合理、完整、和谐地将各种艺术元素吸纳统一幻化为作品自身所独有的一种特色品质。

碰撞——在作品创作中可以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不同的艺术门类或艺术元素遭遇到一起者和鉴赏者能够同时进入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而这种撞击效应的制造者就是我们的创作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里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大量涌现并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仅以音乐为例,一些激光技术、电子技术、乐器的改良以及许多应运而生的高科技产品技术均已应用于音乐产品之中。从而使得音乐创作者从创作的理念上,乐器的演奏形式上,由单一化写作,传统式演奏,向多元化的创作领域发展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如何将各种音乐元素准确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中国音乐的发展也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中国的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一种韵味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不断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国外的先进文化也不断涌入中国,就使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在发展的路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很大影响,人们对原来的这种单一表现形式,演奏形式感到不太丰富和滞后,人们更多地是欣赏一些流行音乐和西方交响乐以及一些个性化很强的风格音乐。在一些年轻人较多的范围里(如:中学、大学)传统民族音乐似乎已经成为了老辈人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这种情况的出现就给当今的音乐创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课题即如何将中国的传统和民族音乐继续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近些年来已经有很多作曲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将很多作品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将各种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经过加工整理锻造,进而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以至理念,如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其创作和演奏形式就是在寻求这样的一种改变。又如,作曲家谭盾写的作品(打击乐与女高音)(水乐)这些作品都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体,再融入了交响乐队的演奏以及其它很多个性乐器,这些新的元素的合理巧妙的介入,在作曲家的大胆锤炼之下共同融合在一个作品当中,听起来非常和协;更重要的在于它同时将原有的旋律歌曲提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融合不只是将各种元素加进去,更在于它提高了原始作品的本身,使其能够让更多人包括年轻一代接受并且传承民族音乐艺术的精髓。中国音乐学院杨曙光老师曾经讲过,许多戏曲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前任留下的旧形式上走出自己的路。他们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但还让它姓“京”。本人就是基于这种新的思维的趋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着这种创新的理念,不断在音乐艺术的海洋里进行着追寻和试验,例如本人创作的一部作品《天津人的乐》(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优秀节目奖),这部作品本身是以单弦风格的演唱形式和风格来定位——有说,有唱还有表演。过去传统的演唱方法是一把三弦或加入洋琴,现场三人的表演形式,从旋律上也大都十几个曲牌交替出现,演员也是以个体表演形式为主,听起来比较单调,表演风格也相对显得单一,乐队伴奏更是以三弦为主的单旋律伴奏形式。因此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这部作品上我做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在旋律写作上加入了歌曲音乐元素,把原始单弦旋律展开了来写,在节奏上加强了变化,在曲牌与曲牌的连接地方加入了过渡音乐,既不影响旋律本身还能提高各个曲牌的特点,显得比较丰富,而且旋律给人以更加清新的感觉,好听好记,让人更能听懂,还不失单弦的风范至尊。

其次,在演员的人数上做了改变,由单人演唱形式改为多人演唱 形式。舞台上有调度,有表演,在旋律的主要部分里加入了群体和声演唱技法,两个声部,三个声部在全曲中频频出现,这样使整个作品跌荡起伏,高低分明。作品中还运用了一种尝试性的手法——部分人唱背景和声,部分人在说唱,将作品的整个画面展现给了观众,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的想象空间,整个人声是在环绕立体声中演唱,不再是单人,单旋律的演唱形式,从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次,在音乐部分设计上,也注入了新的调整概念,除了保持台上传统的三弦以及其它民族乐器的小组伴奏模式外,我还将交响乐的背景伴奏加入其中,使得观众在听觉上感到更加震撼,更加丰满,也正是这种中西合璧的伴奏形式给演员营造出了更加宽松的演唱环境和视听感受。

这三部分的探索与创新使得这部作品在曲艺门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在场专家评委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给鼓曲和曲艺的发展和变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阳光之路,应该坚持下去。

由此而言,融入不等于重组,加入新鲜元素不等于抛弃和丢失传统文化原本固有的味道,融合要合理得当,保原汁加新料这样才能保证作品自身所独有的那种特色品质。

二、碰撞是音乐创作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碰撞这个词语似乎和音乐创作这个领域没有什么直接的相互因果关系。在科技领域里一般解释为化学反应时通过碰撞而发生的改变效应,而在我的音乐创作过程当中,恰恰是对融合与碰撞见见有了一些愈发深刻的体会,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旋律与复调的交叉,人生与乐器的平衡,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配比,音色与音色之间的互补等等,这些在演奏演唱过程中都会出现既融合又碰撞的情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碰撞不是目的,而碰撞产生出的火花才是创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标所在。

笔者由此有想到了本人在2007年第十四届群星奖比赛中获得金奖的一部作品叫《融》,这是一部以打击乐为主的器乐作品,这部作品里有民族打击乐,有三弦,有西洋乐器的钢琴和低音提琴,还有人声演唱,在音乐创作上采用了天津时调的音乐元素,运用了西方的爵士乐的节奏律动,我本人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当中,着重着眼于三个方面进行创作和构思:

第一,碰撞点。民族打击乐本身的音色和音量的配比需要在同一个节拍打出不同的音量和音色,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注意乐器之间相互控制,那样演奏出的音乐将是不堪入耳的。那么,这种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简单而粗略的碰撞就会导致整部作品的失败。

第二,钢琴和低音提琴与三弦间融合碰撞。大部分懂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三弦这种乐器的音色是极具个性的,一个交响乐队都很难把三弦一把乐器音色盖住。而钢琴是一个表现力很强的乐器,音色与三弦更是不同,低音提琴又是一个很中性乐器,可以包容其它。所以,在这三件乐器里,解决钢琴与三弦的和协问题也是整体关键所在。

第三,人声部分。歌者是以民歌专长来演唱曲艺风格较浓郁的唱腔,对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既不能用唱民歌的方法来演唱,又不能完全在唱时调,所以在演唱方法上又是一种碰撞。

为什么我要创作一部这样的作品呢?我是想用一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将我们的传统音乐添加进世界音乐的元素,使其听起来具有多种音乐律动的影子,不落俗套,这在音乐创作手法上也是一种碰撞,也是想力求创新。

文章前面我举了很多的例子,这种手法也不是我首创出来的也有很多专家,作曲家早就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例如:在器乐上有谭盾老师创作的《低音鼓,短笛,竖琴三重奏》声乐作品里有中央广播合唱团演唱的京剧选段,有久久节拍组合演奏最新的音乐形式等,通过各种音乐元素的结合,碰撞进而产生出了很多优秀音乐作品。所以,在音乐创作中,要敢于去想,合理去编配,准确的定位。只有经过这个凤凰涅槃似的经历和过程,才能碰撞出优秀的作品。

三、音乐创作中的融合与碰撞会增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

本人从自身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深深领悟到,音乐家所创作的众多艺术音乐作品表明,作曲家在创作手法和把握作品风格方面要日趋求新,敢于融合其它音乐元素,特别是在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结合;敢于碰撞出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火花,大量的中西合璧,古为今用,雅俗结合的音乐创作新思路,无疑会给这个领域带来了更大的繁荣,创作风格也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五四以后,我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作曲家们重视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重视学习和借鉴这个源于西方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创作技术,重视把西方的技术和技巧与民族风格的结合。这就为我们当代作曲家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和创作经验。作曲家们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应该着力于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探索出反映民族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在创作手法的大胆创新与探索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我们的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应该踏实下心来,在碰撞中求融合,表达出当代作曲家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容纳,使其取长补短、达到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多元文化环境之中,作曲家构建新型音乐作品的努力更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大方向。在寻求个性化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作曲家同样要经历一种碰撞与融合的痛苦历程,这种融合趋势不仅体现于音乐的主题,而且也合乎这些作品的形式。它也是将西方音乐技巧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原有形式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碰撞,作曲家在不同元素的音乐之间架起了融合的桥梁,将神秘的往昔与平俗的现世联系起来,把“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以至“通俗音乐”结合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混同、融汇原则洋溢于其音乐主题及艺术形式之中.这便是音乐人接受多重文化熏陶的结果,也是我们所置身音乐世界其间的时代必然,这一融合过程,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体现多元文化的性质。黑格尔所说的逐渐上升的诸阶段,由命题走向反命题,最终导向合题。同样,融合的概念也是从碰撞走出融合.当代多元文化格局和全球化语境又为作曲家们从边缘走向中心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借助文化研究的理论指导,通过对各种不同音乐元素的整合,东西方文化经过冲突、磨合之后亦达到新的层面上的融合,并极大地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在今天已成为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作曲家们经常遇到的主题,并且于民族尊严、文化走向、社会风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几代音乐人的探索和追求,音乐的民族性、音乐的世界性观念慢慢形成了把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进行有机结合的观点,在两者非对立互斥的观点上达成了共识;在用民族性的材料去表现世界性的主题和意识,将世界性的元素融入民族性,用新科技、新的表现手法来诠释民族性,不仅是民族性在新时代发展与扩充的内在要求,也会使民族性和世界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理,这在音乐作品的生产中无不彰显了碰撞与融合的必然。碰撞产生了火花,火花又融合成崭新的火焰,这就在作品的深度层面增加了音乐作品自身的感染力。音乐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音乐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所以说,音乐艺术作品创作的碰撞和融合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音乐中的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光大优秀民族音乐传统,吸纳外来音乐创作的养料,从而创造崭新的音乐作品,使其更加悦耳动听,更加博得人民大众的喜爱,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具有感染效果。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者个体都离不开身处的内在的民族艺术特性的限制,挣脱不了个体话语表达所身处的民族语境,在作品中自觉或不白觉、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本民族的某些特征。同时人类社会又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置身于世界全球化中的作曲家或音乐人,其艺术创作又不得不受到音乐世界多元化的影响。现代音乐创作总是在碰撞和融合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不仅对音乐创作具有借鉴作用,而且适应于整个艺术文化的创作。在音乐作品创作中,作曲家的思想受到自身和外界的影响而产生了创作灵感碰撞,由碰撞的电光火石之间的那宝贵的一瞬激发了创作者的艺术冲动,这种冲动有幻化成飘忽于作曲家内心世界的广漠空间,这个阶段的作曲家应该是异常兴奋的,他需要聚集全身的精力将这瞬间捕捉并珍藏于自己的脑海,让它化作一个个美丽的音符,于是乎,作品的雏形产生了,接下来就是作曲家如何将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瞬间转化为理性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它要将创作主题的各种各样甚至于怪异的奇思妙想整合归纳使其成为一个崭新的思维,这也就顺理成章地进行着创作上的融合,当这种融合逐渐丰满直至完美的时候,创作者是幸福的,欣赏者是幸福的——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因此大大增强了!总之,随着作品感染力的增强,我们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融合与碰撞是音乐发展的创作之源。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民族性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