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之身韵“初发生”微探

2014-07-12 06:45仇晓莉山东大学威海264209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身韵古典舞舞蹈

仇晓莉 (山东大学<威海> 264209)

中国古典舞是建国初期营造出来的一门新学科,起初“子虚乌有”,后来以一个“名义”开始构建,从60年代初期开始到80年代出现“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学科,走过近三十年。

一、立足传统根基,构建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观其名,可知:一支发生,成长在中华民族本土,有着历史时间纵向标的代表性舞蹈。象征一个民族的代表性体现,需要上升到国家传统文化的层面。如果文化是一切具体形态产生的根源,那么传统文化便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它而标识自身存在的生命特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世代相传的参透到国人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生活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中。而舞蹈在各种文化形态中,是变化最属迟缓、最具历史“凝定性”的一种文化形态。所以,建立一支可以代表中国屹立在世界舞台的舞蹈,我们责无旁贷。被我们称之为“中国古典舞”的这支舞所要承载的重量并不轻,她需要在传统舞蹈文化的土地上才可以立的踏实、走的平稳。

关于传统舞蹈文化,我们将视角定在“传统”上。吴晓邦先生曾申说:“要传统,不要传统主义”。对于民族固有的传统要尊重,但不能“为了传统而传统”:将复原古代传统舞蹈为己任,且不说在现当代进行作业是无法完成的。更严重的是这种将历史与发展一刀切的做法,会阻碍传统舞蹈的发展。另外,对于“传统”,需要进行革命的扬弃:“传统”不是“旧”和“落后”,而是历久弥新,经过历史的冲刷,时间的考证,不会随着时代的流变而产生疏远。将这种观念嫁接到中国古典舞的创建,需要继承和发展的恰恰是优秀,典范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可追溯到古代宫廷舞蹈,历经五代(周代、汉代、两晋、唐代)。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宋元之后由于战乱的破坏,舞蹈的发展受到破坏,汉唐时代的著名舞蹈相竞失传。五代时期的歌舞艺术逐渐被宋元时期形成发展的戏曲艺术形式取代;但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却不曾因历史的断代而完全断流,而是蕴藏在戏曲舞蹈的形式里绵延留长。

无论是从戏曲舞蹈出发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和昆舞,还是充分整理、利用历史遗存舞蹈文化资源的汉唐和敦煌舞蹈,都共同扎根于传统舞蹈文化,在中国古典舞的范畴中开枝散叶,形成各自门派。(有别的是,对于传统舞蹈的关注角度与发生背景不同,或近、或远,或客观、或主动。争议再多,不比发现彼此优长,借鉴提升本体,共同支撑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不存级别之分。)

二、客观发展与主观创作铸成古典舞身韵

从历史的发生脉络分析: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代替自己的创造……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1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关于音乐、舞蹈民族文化的讨论中指出:“特别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但是,应该是为群众欢迎的标新立异”“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西。”2再次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在此期间,1954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成立。共设立六个教研组,中国古典舞教研组是其中之一。1957年,分为俩大专业:民族舞剧学科和芭蕾舞剧学科。其中民族舞剧学科又分为:民间舞组合古典舞组。

再观中国古典舞的内部发生:一手抓传统,以戏曲传统为基础;一首伸向西方,学习和借鉴芭蕾的先进经验;将从中国戏曲中分离、提取出的舞蹈元素组合成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基本内容容纳进芭蕾的训练体系,通过创造和发展建立起新形式课堂教学的理念。这样看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关于音乐、舞蹈民族文化的讨论”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时代发生是具有指示性作用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立足传统,借鉴芭蕾的创建理念,并不是空穴来风或是先行者的主观创作,而是有着形势政策的影响: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仿古”并不“泥古”;学习西方先进艺术,“用洋”而不“崇洋”。

其次,在舞蹈学科的建设初期,教学目的是:“为了适应全国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全面表演能力的舞蹈演员和教员。学习苏联创办舞蹈学校的先进经验,使学校逐步达到完全正规化,并向九年制的舞蹈学校发展。3”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则是以解决中国舞蹈演员的专业和身体训练需要为目的,借鉴了芭蕾的训练体系。可见,起初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并没有站在世界的高度而有着较明显的功能实用性。

严格地讲,这套由中西结合而来的中国古典舞教材虽然在成分上不纯粹,但是取得了成绩。虽然在建设中国传统古典舞蹈的高度上,情、理都说不通,却是新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从主观创作上谈,我将唐满城老师创建国古典舞,总结为三个阶段:一是以基训为主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二是形成具有民族风格韵律的新舞蹈形式;三是“强化韵律,内化形式”形成身韵。在中国古典舞的创建历程中,从最初的在客观需要下注重技术到强调内涵的时代创新,最后扎根于传统,注重审美。不断地实践探索进行思辨,提出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式上转向从审美上继承——“传统”。找到了支配古典舞外部程式动作形态的内在动律,使得中国古典舞完成了与时代的接轨,开创了中国古典舞时代创作的先锋。

艺术的发生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实证主义),而艺术又是个性的创作,不能忽略主观多样性的创作(印象主义)。我以为“万变不离其宗”正是创作者们应该遵循的理念原则和判定艺术属性的行为准则。身韵是中国古典舞时间上的一段,空间上的一块,是流不是源,当我们在现时创建中感到困惑和迷茫时,不妨回头看看前人走过的足迹,不妨想想要坚持和要达到的高度,是什么、在哪里。

三、总结

中国古典舞身韵创建,这样长期实践至理论升华的过程,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创作的过程。总之:“事物最初的发生并不足以具有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获得的品格与特性。”中国的古典舞从实践开始,没有成熟的理论作为支撑,指导其建成的经过,在摸索中爬行,这是历史发展使然;从实践中探索出处,曲折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轨迹。

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正值六十周年之际,献上此文,以感谢一直为中国舞蹈事业辛勤付出的广大教师,同时希望“中国古典舞”这支象征中国民族文化的舞,永葆青春。

注释

1.吕艺生,毛毳.《舞蹈学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61.

2.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9.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207.

[1]吕艺生,毛毳.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身韵古典舞舞蹈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当前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困境及对策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浅析古典舞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演变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