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疑义辨析

2014-07-12 06:45朱长利曲阜示范大学杏坛学院273100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忠信交朋友交友

朱长利 (曲阜示范大学杏坛学院 273100)

《论语·学而》有这样一段文字: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6)1

《论语·子罕》第二十五章: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一章朱熹认为是“重出而逸其半”。

杨伯峻先生译作: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学而6)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与不如己者交友,无益有损”,“窃谓此章绝非教人计量所友之高下优劣,而定择交之条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见人之胜己而友之,即易得友,又能获友道之益。人有喜与不如己者为友之心,此则大可戒。”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无友不如己者”释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并说,“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种劝勉之辞。

可以看出,前辈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注解上的分歧,源于对句中“如”字意义解释不一。

文言版《说文解字》:如,从隨也。从女,从口。本义是女子应诺男子的要求,引申为依照顺从。如:如愿,如意,如法炮制。递进引申为“像,相似,同什么一样”:如此,如是,如同,如故,如初。游人如织。

如,若也。——《广雅》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进一步引申为“比得上,及”:百闻不如一见。自叹弗如。

由此看来,如字“像、似、相似、类似”的意义要比“及、比得上”的意义早出。若如字解释为“像、似、相似、类似”,那么“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有可能就是“不要和与自己不类似的人做朋友”。

再考察一下《论语中》如字释为“像、似、相似、类似”较恰当的例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05)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106)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29)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11)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八佾2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26)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16)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止。”(子张230)

从《论语·学而》第八章及《论语·子罕》第二十五章可以看出,“无”通“毋”,禁止辞。再考察一下《论语》中关于“友”的论述: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治长57)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18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197~198)

白话版《说文解字》:友,志趣相投称“友”。字形采用两个“又”会义,像两人交手相握,彼此友好。

① 本义,动词:两人结交,协力互助。

友,有也,相保有也。——《释名》

瓒深与先主相友。——《三国志·先主传》

古之高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顾炎武《日知录》

② 引申为名词:合作者,志同道合者。

友,同志为友。——《说文》

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关于“友”在古典文献中的运用,从词性划分上看,“友”一类作名词用,一类作动词用。“友”作名词用时,一般作“同志”“兄弟”“朋友”等解;作动词用时,一般作“亲”“亲近”“敬”“爱”“相有”“佑”等解。有学者把“友”误释为名词“朋友”,这样一来,“无”相应只能作“没有”解,但全句末的指代词“者”就讲不通了。

儒家注重“修身”,而“交友”是“修身”的重要途径。人在社会中不能孤立存在,除了自己的家庭,还需要在朋友中间寻找归属感。朋友之间没有天然的血亲关系来维系,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价值取向予以维系。朋友同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朋友更是难得的助手,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孔子认为在选择朋友的问题上要慎重。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德才兼备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要同正直的人、忠信诚实的人和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所以把“无友不如己者”译为: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即不重忠信的人)交朋友,较合孔子原意。这应该是一种能够统一于《论语》整体思想观念的诠释。

从整篇整章来把握孔子言论的主旨,重视上下文的“语境”,对于准确理解孔子思想是必要的。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把握“主忠信”这个前提,合解“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

这一章大体可以翻译为: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与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友,有了不忠信的事情,就不要怕改正。”可见,孔子在这里主要谈如何修养身心。

“君子不重,则不威”所谓威仪、威严,绝不是靠正襟危坐、颜色肃然所产生的,而是以内在修养为根基流露出来的气质。这里的重应该是自重、自尊的意思。“学则不固”讲如果没有内心的自重、自信,那么自己的所学也不会牢固,有相信自己所学的意味。“不如”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而是不像自己一样重视忠信的意思。因为忠信这种品德,小而言之,是忠于事而信于人;大而言之,则是忠于国而信于民。这是君子立身行事的要素。

孔子对“友”的标准要求很严格,用贾谊《新书·官人》中的论述,即“知足以为砻砺,行足以为辅助,仁足以访义;明于进贤,敢于退不肖;内相匡正,外相扬美者,谓之友”。《论语》中对“友”的论述,含义与此是一致的。

再来看一下子夏与子张的争论: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225)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盖子夏守孔子“无友不如己者”之教诲,“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盖子张守孔子“泛爱众而亲仁”之教诲。

在孔子看来,“泛爱众”(世交)与“亲仁”(友交)可以统一于“君子”一身;但“泛爱众”是指“君子”在同人群的即时性交往中持“与人何所不容”的“宽容”“同情”态度,而所谓“亲仁”则是更高层面的“交友”活动,即主动、有所选择地寻找“知己”的活动。子张讲的是“世交”原则,子夏讲的是“友交”原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在《论语》时代,“世交”与“友交”不可等观,《论语》时代的“友”还没有泛化成为后世这样一种“放之四海皆可用”的一般性敬称。

注释:

1.本文《论语》引文据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括号内为引文在本书中的章名和页码。其他古籍引文同此,所用版本: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吴毓江撰、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4-25.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35-36,508-509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55.

[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0-11,450-451.

[5]李零.丧家狗[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2007:261.

猜你喜欢
忠信交朋友交友
孔子论交友
与“都”交朋友
百岁“武痴”
与『和』交朋友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决定了你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人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们”字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