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普及与校园艺术特质的营造

2014-07-12 06:45韩汶静昌吉学院831100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特质普及青少年

韩汶静 (昌吉学院 831100)

艺术教育毋庸置疑在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方面,在构建青少年的价值体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学让青少年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艺术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但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艺术教育在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和“边缘化”,学生在学前阶段家长为了促进孩子的艺术感悟能力,往往对孩子的艺术教育非常重视,从学校到家庭开展了系列的艺术课程和艺术游戏方式。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呈现了明显的“边缘化”倾向。艺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点缀,成为学校的“鸡肋”学科,不仅课程、课时的设置上明显不足,而且从师资配备到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上都很匮乏,结果就是体制不重视,教师也缺乏创新动力和变革的勇气,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艺术教育陷入了二维的悖论境地。

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1对义务教育各个阶段以致大学的艺术教学从课程、课时的设置到学分的安排上都进行细致的规定和量化。对艺术评价机制的提出让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学校艺术特质的养成具有明确的指向意义,也让学校的艺术课程焕发了生机,如果说传统的艺术教育仍然是自发的教学创新和探索的话,那么新《意见》的实施让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普及上升到了学校战略高度。学校根据本地的艺术文化特质,创新艺术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特色艺术教育融汇到实际的艺术教学当中,从而建立全新的艺术教学管理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提升艺术教育的品质成为可能。例如,上海就明确规定了艺术教学必须达到一定学分才能顺利升学,“今后,艺术素质测评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2有了体制的保障和详细的操作标准,学校的艺术普及和校园艺术特质的营造便有章可循,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几个要点。

首先,艺术普及必须以人为本,教育本身就是人化的过程,人类的知识传承、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是教育的直接结果,现代的诸多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都是植根于“人”这一核心命题提出的。“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3《意见》再次确认艺术教育活动要“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艺术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4坚持艺术教育的以人为本要避免几个误区:艺术教育普及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特长,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会“诗意”的生活,在艺术教育过程当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个人艺术潜能得到发挥,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艺术教育的普及过程中得到养成,从而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艺术教育陷入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境地,为了展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强制性的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分类,学音乐的特长生、学美术的特长生等等,并且学校的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为了个别群体的艺术教育而忽视总体的教学过程,并且单纯的艺术教育对艺术专业知识的传授单纯重视,而忽视审美教育的功能,学生的价值养成成为空白,这都不是艺术教育普及过程当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另外,艺术普及过程当中的学分挂钩现象,并不是以艺术入学率作为衡量标准的,教育部之所以将艺术教育与中高考学分挂钩,主要是纠正学校对艺术教育漠视的现状,给艺术教育以创新和发展的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价机制。但是如果将一个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升学率的提高作为衡量学校艺术教育以人为本的程度,那就是矫枉过正的表现了,现在很多中学的门户网站来宣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理念的时候,往往将培养出来的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艺术院校考试,一二本通过率以及通过的知名院校的罗列作为自己学校的名片,这其实是将艺术教育纳入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窠臼,这是对《意见》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的“误读”。

其次,构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意见》首次提出了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价值的具体塑造方向。艺术教育的普及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并将这种导向融合到校园文化的培育过程当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5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重视了艺术教育的道德塑造意义,而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的普及,构建和谐的教育理念,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青少年的价值体系具有明确的真善美的倾向,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点。校园文化艺术特质的营造就是通过多样性的艺术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各类艺术展演当中,对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正能量进行合理的表现和彰显;通过学校举办个各种艺术节活动以及一些艺术剧团的学校展演,结合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让青少年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参与的过程中,领悟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从而培养民族意识,传承民族精神。此外,在学校文化艺术特质构建的过程当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开展各种艺术兴趣活动、特色艺术活动,让青少年的个性和潜能在艺术的游戏当中真正实现,艺术活动开展起来了,学校的文化艺术特质也形成了。《意见》对学校艺术特质的强调特意提出了再中小学校要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合唱、校园集体舞等活动的开展,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让艺术活动成为学校的常规活动,这是对艺术特质营造的具体化。

注释:

1.4.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OL],教体艺[2014]1号,教育部网,2014年1月10日.

2.王雅军,全市大中小学将全面普及艺术教育[N],上海商报,2014年3月11日.

3.新教育理念的核心理念之一,引自:朱永新新教育理念[OL],教育在线·新教育实验区,http://bbs.eduol.cn/thread-1083549-1-1.html.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4页.

猜你喜欢
特质普及青少年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青少年走进人大来“尝鲜”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