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大气环境红线空间区划研究

2014-07-18 09:41薛文博吴舜泽汪艺梅杨金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年6期
关键词:敏感区点源福州市

薛文博 付 飞 吴舜泽 汪艺梅 杨金田 雷 宇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

我国近年来大气环境管理历程,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污染源末端治理为核心,典型特征是以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为基础,强调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第二阶段则是采用清洁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及末端治理等综合手段,从污染物产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优化发展;第三阶段是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标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为了落实生态文明战略,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均提出要“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研究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工作”[1]。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与传统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存在本质差异,传统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具体的污染治理任务为载体,进而改善空气质量,强调“治污”;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以气候、气象、地形及土地利用等自然禀赋为出发点,基于“反规划”思想的“零方案”,通过划定大气环境红线,引导城市有序扩张,强调“顺应自然”,因此划定大气环境红线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2-4]。但大气环境红线的划定与水环境红线、自然生态红线存在较大差异,水环境红线与自然生态红线有清晰的空间边缘,同时有关法规政策也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如:饮用水源地、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均为法定性红线,水环境红线与自然生态红线可以基于现状及已有法规政策划定。与此对应的是大气环境红线并没有明确的空间边缘,缺乏相应政策法规界定,大气环境红线划定理论与技术方法尚属空白[5-9]。

本研究以福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为例,首次提出了大气环境红线的内涵,将大气环境红线分为源头布局敏感区、污染聚集敏感区及环境受体敏感区三类,并基于WRF/CALMET/CALPUFF 模型[10-12]创新性建立了大气环境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初步构建了适用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空间规划技术体系,对指导我国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技术框架

大气环境红线可以分为源头布局敏感区、污染聚集敏感区及环境受体敏感区三类。源头布局敏感区大致包括城市主导上风向地区及大气环流通道,在此布局污染源将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污染易聚集区指对大气污染物天生自净能力较弱的地区,如:山谷、河谷、盆地等,天生自净扩散能力差,不适于开发建设;环境受体敏感区主要包括大气环境一级功能区及人口密集地区,目的是保护人体健康及敏感环境受体。大气环境红线划定主要包括大气流场特征模拟、源头布局敏感区识别、污染物易聚集敏感区识别、环境受体敏感区识别4 个技术环节,具体见表1。

表1 大气环境红线划定技术框架

1.2 方法设计

基于大气环境红线划定技术框架,本研究的方法设计如下:(1)高分辨率三维气象场模拟。采用WRF/CALMET 耦合模式模拟福州市2010年1、4、7、10 四个典型月份气象场,其中WRF 主要是为CALMET 提供3km 分辨率初始输入气象数据,CALMET 对WRF 提供的数据进一步诊断和模拟得到1km 高分辨率气象场模拟结果;(2)设置虚拟点源和环境受体点位。设置1608 个“虚拟点源”和14 个“受体点位”,利用CALPUFF 模型建立“虚拟点源”污染排放与“受体点位”空气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3)源头布局敏感区识别。逐个模拟每个“虚拟点源”单位污染物排放对14 个“受体点位”空气质量的平均影响,按照影响强度进行源头布局敏感性分级;(4)聚集敏感区识别。模拟所有“虚拟点源”同时排放单位污染物对模拟范围内各网格空气质量的影响,按照各网格大气污染物浓度聚集程度,进行聚集敏感性分级;(5)受体敏感区识别。根据福州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人口聚集度进行受体敏感性分级。

1.3 WRF 气象模型

模拟时段:分别选取2010年1、4、7、10 四个月进行模拟,模拟时间间隔设为1h。

模拟区域:模拟区域采用LAMBERT 投影,中心点经纬度分别为118.10°E 和25.90°N,两条平行纬线分别为25°N 和27°N,网格分辨率为3km,共将模拟区域划分为160 ×180 个网格,模拟区域包括整个福建省及周边省份部分区域。

数据来源:地形高程数据采用GTOPO30 数据[13],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数据[14],初始气象场采用NCEP 1° ×1°再分析数据[15]。

参数化方案:WRF 采用方案化过程参数见表2。

表2 WRF 参数化方案

1.4 CALPUFF 模型

CALPUFF 模型包括CALMET 气象模块、CALPUFF大气扩散模块及CALPOST 后处理模块三部分,其中CALMET 和CALPUFF 模型模拟参数为:

模拟时段:分别选取2010年1、4、7、10 四个月进行模拟,模拟时间间隔设为1h。

模拟区域:CALMET 和CALPUFF 模拟区域投影均与WRF 投影相同,网格分辨率为3km,共将模拟区域划分为60 ×54 个网格,模拟区域涵盖整个福州市域。

输入数据:地形高程数据采用GTOP030 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数据,CALMET 气象模块的输入数据由中尺度WRF 气象模型提供。

1.5 虚拟点源

将福州市域划分为3km 分辨率等间距网格,共包括1608 个网格,将每一个网格假设为一个“虚拟点源”。利用CALPUFF 模型逐个模拟每个“虚拟点源”每年排放1 万吨污染物对“受体点位”的空气质量影响,依据每个网格对“受体点位”的影响强度,识别源头布局敏感区;利用CALPUFF 模型模拟所有“虚拟点源”同时排放等量污染物(1608 个虚拟点源合计排放1 万吨)的环境影响,依据污染物浓度在空间上的聚集特征,识别出聚集敏感区。

1.6 受体点位

5 个中心城区各选取1 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8 个郊区县及琅岐开发区分别选择行政中心(8 县无空气质量监测点位)作为受体点位,合计14 个受体点,用于评价每个“虚拟点源”单位污染排放对其影响大小。受体点位名称和坐标见表3。

表3 受体点位名称和坐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源头布局敏感区识别

2.1.1 源头布局敏感性评价

福州市全年大气环境源头敏感性模拟结果表明,全年盛行东北风,源头布局对“受体点位”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州市中心东北部、中心城区、永泰县中心、闽江沿岸地区,源头布局敏感区分布总体上与主导风向一致,同时也呈现出沿闽江分布特征,这是由于闽江口是福州市主要通风口,来自海洋的风通过闽江口进入市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主导风向;从月季变化情况来看,1、4、10月份主导风向均为东北风,且风速差异较小,1、4、10月份源头布局敏感性具有空间一致性,源头布局对“受体点位”影响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州市东北部和中心城区,包括福州市中心城区、罗源县中心、永泰县中心、闽江沿岸地区;与此相反的是7月份福州市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源头布局对“受体点位”影响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市区西南部及中心城区,包括闽清县、永泰县、仓山区、台山区、鼓楼区。总体来看,风向、风速是影响源头布局敏感性的主导因素,河流、山地通过改变主导风向和风速大小对源头布局敏感性产生一定影响。全年和1、4、7、10月份源头布局敏感性识别结果见图1、图2 所示。

图1 全年源头布局敏感区分布

图2 4 个月份源头布局敏感区分布

2.1.2 源头布局红线划定

依据源头布局敏感性评价结果,将福州市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蓝线区、绿线区,划分标准及结果见表4。红线区主要集中在源头布局高度敏感区域,面积约312km2,占全市域面积的2.61%左右;黄线区主要集中在源头布局中度敏感区域,面积约342km2,占市域面积的2.86%左右;蓝线区域主要集中在源头布局轻度敏感区,面积约670km2,占市域面积5.85%左右;绿线区主要集中在福州市西北部和东南部,面积10613km2,占市域面积的88.68%左右。福州市大气环境源头布局红线划分结果见表4、图3 所示。

2.2 聚集敏感区识别

2.2.1 聚集敏感性评价

福州市全年大气环境聚集敏感性模拟结果表明,福州市域内大气污染物聚集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污染物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闽清县、中心城区至闽江上游沿江带,而处于福州东南部的长乐市和福清市污染则不易聚集,这与地形条件具有很大关系。闽清县地形多样,山岭丘陵广布,整个地势具有从四周山地向中央逐渐降低的趋势,导致污染物易于在中央地势较低处聚集,中心城区至岷江上游形成河谷地带,易于形成面积较大的污染物高浓度区;而东南部的长乐市和福清市处于沿海地带,地势较为平坦,受到来自海面的东北风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好,污染物不易聚集。从季节变化情况来看,1月份污染物易聚集区域范围最大,其次为4月份和10月份,7月份最小,这是由于受到混合层高度、风速大小等气象因素影响,7月份相比其他月份大气湍流运动更加强烈,空气资源较优,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总体来看,大气环境敏感性主要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山谷、盆地、河流等地势低洼地区容易形成污染物聚集。全年和1、4、7、10月份聚集敏感性评价结果如图4、图5 所示。

表4 源头布局红线划分标准及结果

图3 源头布局敏感红线区分布

图4 全年聚集敏感区分布

2.2.2 聚集红线划定

图5 4 个月聚集敏感区分布

依据源头布局敏感性评价结果,将福州市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蓝线去、绿线区,划分标准及结果见表5。红线区对污染物聚集高度敏感,面积约为190km2,占全市域面积1.59%左右;黄线区对污染物聚集中度敏感,面积约为767km2,占全市域面积6.41%左右;蓝线区对污染物聚集轻度敏感,面积约为838km2,占全市域面积7.00%左右;绿线区对污染物聚集不敏感,面积约为10174km2,占全市域面积85.01%左右。福州市大气环境聚集红线划分结果见表5、图6 所示。

表5 聚集红线划分标准及结果

图6 聚集敏感红线区分布

2.3 受体敏感区识别

受体敏感区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环境空气一类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人口密集区,依据表6 将福州市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蓝线区、绿线区。福州市大气环境受体红线区集中在各区县中心区域,涵盖所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受体红线区面积约185km2,占市域面积1.55%左右;黄线区主要分布于长乐市和福清市,面积约900km2,占市域面积的7.52%左右;蓝线区面积约1355km2,占市域面积的11.32%;其余地区为受体敏感绿线区,面积约9528km2,占市域面积79.61%左右。福州市大气环境受体红线划分结果见表6、图7 所示。

图7 环境受体红线区划结果

表6 环境受体红线划定标准及结果

3 结 论

(1)受主导风向和风速大小影响,福州市大气环境源头布局敏感区域主要集中在罗源县、中心城区和闽江沿岸地区,源头布局红线区面积约312km2,占全市域面积的2.61%左右。

(2)受地形条件的影响,福州市大气环境聚集敏感区域主要集中在闽清县、中心城区至闽江上游沿江带,聚集红线区面积约190km2,占全市域面积的1.59%左右。

(3)环境受体敏感区为各区县中心,以及市域内所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环境受体红线区面积约185km2,占市域面积1.55%左右。

[1]薛文博,吴舜泽,杨金田,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大气环境红线内涵及划定技术[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01:14-16.

[2]饶胜,张强,牟雪洁.划定生态红线 创新生态系统管理[J].环境经济,2012,06:57-60.

[3]吕红迪,万军,王成新,于雷,姜文锦.城市生态红线体系构建及其与管理制度衔接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01:5-11.

[4]张令.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创新研究[J].绿色科技,2013,12:28-30.

[5]朱好,张宏升,蔡旭晖,等.CALPUFF 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近场大气扩散模拟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452-462.

[6]吴舜泽,薛文博,万军.空气质量基线应为城市发展硬指标[N],中国环境报,2013-10-29.

[7]王金南,许开鹏,陆军,张惠远,王夏晖.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制度的战略定位与体系框架[J].环境保护,2013,22:35-37.

[8]薛文博,王金南,杨金田,等.淄博市大气污染特征模型模拟及环境容量估算[J].环境科学,2013,04:1264-1269.

[9]王红磊,钱骏,廖瑞雪,佟洪金,蒋厦,赵磊.CALPUFF 模型在大气环境容量测算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12:169-172.

猜你喜欢
敏感区点源福州市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二)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一)
基于GIS的赣南地区城镇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以赣州市龙南县为例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在某个敏感区如何协调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究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关于脉冲积累对双点源干扰影响研究
静止轨道闪电探测性能实验室验证技术研究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敏感区划分研究
基于标准化点源敏感性的镜面视宁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