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活性因子”,让课堂灵动起来

2014-07-19 15:45宋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志存高远交流教学

宋茜

课堂是一个人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

说起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那就需要激发孩子们“活性因子”的活性。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这催化剂,它以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而大放异彩。在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再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主探究,质疑问答。

一、说一说,乍现星火点点

案例:

师:在进入这个单元的学习之前,我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生字词预习情况,看看有哪些生字词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学生开始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进行指导。)

师:现在所有小组的交流都结束了,我请每个小组的2号发言人起立,按顺序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

生1:我们分享的是“纽扣”的“纽”,我们很容易写成提手旁。

生2:我们组认为“增”和“减”是一对反义词。

生3:还有“耀”右上角的“■”不能多加一个小勾。”“耀”左边的“■”字不能写成竖弯钩,应该是竖提。而且我查了字典发现“耀”不是光字旁,而是隹字旁。

生4:我们还要提醒大家“油漆”的“漆”是由水组成的,所以是三点水旁,而“膝盖”的“膝”跟身体有关,所以是月字旁。

生5:我们觉得“垃圾”的“圾”和“皱”还可以换偏旁记忆,“皱”可以换成“疲倦”的“疲”、“上坡”的“坡”、“破皮”的“破”。“圾”可以换“北极”的“极”、“年级”的“级”。

师:各组的发言人汇报完毕,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6:我补充一下,油漆不是由水组成的,而应该是液体。

……

上面的实录,是进行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大与小》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第一课时的一个片段。虽说这只是一个生字学习的片段,但在这个片段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点燃了学生独立识字的热情。在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改以往过于强调小组成员角色分工的方式,只是强调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的每个成员都需要进行组内交流,并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临时指定学生作为每组的主发言人。其他学生可以在各组主发言人汇报完毕,再自行补充。这无形间要求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必须积极融入到团队里,参与思考,参与讨论,随时做好发言的准备。如此一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在得以展现的同时,学生个性思考的价值也得以顾及。

二、问一问,泛起涟漪重重

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在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中发挥作用,训练目标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目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伴随着训练目标的制定,学生会对自己在本节课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成为可能。

究竟如何确立训练目标?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确立训练目标就从引导学生质疑开始。

1.根据单元主题,引导质疑。

单元主题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可供学生探究的智慧园地。因此,挖掘单元主题内涵的同时,一个个问号也将随之而出。

例如,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奉献》进行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时,教者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奉献”这个主题进行质疑。一番研读之后,学生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冒了出来。“什么是奉献?”“谁奉献了?”“为什么要奉献?”“故事中的奉献表现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单元?”……接着,教者带领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梳理。之后,各小组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选择问题,开始了文本探索之旅。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学生提的,要研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选的。看来,文本探索之旅必然会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显得精彩纷呈。

2.结合自主预习,引导质疑。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预习中,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在从自己的学习内容中有所得时,也必然会有所疑。“不能则学,疑则问。”这个“疑”将成为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通讯》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为例。教学时,教者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通过预习对该单元内容的哪些内容有所了解。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对“什么是通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是如何起到通讯的作用?”“《马拉松》讲了什么故事?”等问题有了解答。当然,没有得到解答的或是没有想到的问题也会在沟通中浮出水面。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学生依靠个人力量并不能解决,那就需要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

3.调动学生已知,引导质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有言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会在旧知与未知之间不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正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契机。

拿《民族之花》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来说,教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了该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所蕴涵的“民族之情”后,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该单元之所学进行整理,看看自己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后,让学生与组内的伙伴进行交流。此番交流下来,学生的不少问题在组内就得以消化。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会被拿出来请其他组帮助解决。如此,“问题—探究—分享”,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通过“议论纷纷”,变得越来越有见地。

三、论一论,激出浪花朵朵

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生成与开发,它将课程系统中相关的因素(主体课文和拓展文本,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理解与表达、习作等)进行整理、调整、组合,打破了以往单一文本的教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

面对这样一个经过优化重组后的教学整体,小组合作学习将以群体的优势发挥更大的功能。小组的成员都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他们能够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或者小组间的交流,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生与文本之间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于是智慧的火花开始迸发。

案例:《大与小》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师:听了第六小组几位同学的发言,谁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1:说得太啰唆了,不大会概括。应该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欢读书,但生活很懒散。有一天,有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陈蕃的父亲外出不在。薛勤走到陈蕃的房间,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到处都是垃圾,然后薛勤就教导了他。

生2:我认为他概括得还是不够准确。应该是:东汉时期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但生活却很懒散。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他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里面又脏又乱。他就教导了陈蕃,问他:“为什么这样?”陈蕃得意地对他说:“大丈夫要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不会干这种小事。”

生3:我觉得他说得还是太啰唆。我们应该这样说: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年少而有大志,但生活却很懒散。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于是薛勤就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他着实吓了一跳,书房又脏又乱。于是薛勤教育他说:“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打扫不过来怎么去扫天下呢?”

生4: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欢读书,但却很懒散。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他父亲不在。薛勤看到陈蕃的书房乱糟糟的,于是就指导了他。

生5:我觉得“父亲不在”不是最主要的,可以省略掉。

生6:我觉得还可以简化成这样: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薛勤对他说了一番话,他觉得很有道理。

师:薛勤说的那番话对陈蕃来说是什么,可以用什么词进行概括?

生:(齐)教导。

师:现在你们觉得谁的概括比较合适?

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合适,因为他说得比较简洁。

师:你们可以概括得更合适吗?自己说一说。

(生练说)

课文内容的概括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一节课需要完成三篇课文内容的概括更是不易之事。在这个环节,学生们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依靠小组的团队力量,对该单元三篇主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原本的难点在小组合作中降低了难度,随后由一个小组的几位学生分别向大家进行汇报。这个汇报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组的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小组的学生纷纷自行补充。此时,那些“活性因子”被激发,学生们彼此分享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思维的过程。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成为每个学生交流的平台,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撞击着,难点的难度又被降低。学生们在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概括能力也悄然提升。最终,本环节的目标在生成的碰撞中得以达成。

在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就是激起了学生的“思维风暴”。在“风暴”中,学生的内心在觉醒,思想得到生发,“活性因子”真的活了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责任编辑 郝 波)

面对这样一个经过优化重组后的教学整体,小组合作学习将以群体的优势发挥更大的功能。小组的成员都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他们能够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或者小组间的交流,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生与文本之间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于是智慧的火花开始迸发。

案例:《大与小》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师:听了第六小组几位同学的发言,谁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1:说得太啰唆了,不大会概括。应该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欢读书,但生活很懒散。有一天,有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陈蕃的父亲外出不在。薛勤走到陈蕃的房间,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到处都是垃圾,然后薛勤就教导了他。

生2:我认为他概括得还是不够准确。应该是:东汉时期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但生活却很懒散。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他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里面又脏又乱。他就教导了陈蕃,问他:“为什么这样?”陈蕃得意地对他说:“大丈夫要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不会干这种小事。”

生3:我觉得他说得还是太啰唆。我们应该这样说: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年少而有大志,但生活却很懒散。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于是薛勤就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他着实吓了一跳,书房又脏又乱。于是薛勤教育他说:“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打扫不过来怎么去扫天下呢?”

生4: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欢读书,但却很懒散。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他父亲不在。薛勤看到陈蕃的书房乱糟糟的,于是就指导了他。

生5:我觉得“父亲不在”不是最主要的,可以省略掉。

生6:我觉得还可以简化成这样: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薛勤对他说了一番话,他觉得很有道理。

师:薛勤说的那番话对陈蕃来说是什么,可以用什么词进行概括?

生:(齐)教导。

师:现在你们觉得谁的概括比较合适?

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合适,因为他说得比较简洁。

师:你们可以概括得更合适吗?自己说一说。

(生练说)

课文内容的概括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一节课需要完成三篇课文内容的概括更是不易之事。在这个环节,学生们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依靠小组的团队力量,对该单元三篇主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原本的难点在小组合作中降低了难度,随后由一个小组的几位学生分别向大家进行汇报。这个汇报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组的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小组的学生纷纷自行补充。此时,那些“活性因子”被激发,学生们彼此分享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思维的过程。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成为每个学生交流的平台,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撞击着,难点的难度又被降低。学生们在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概括能力也悄然提升。最终,本环节的目标在生成的碰撞中得以达成。

在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就是激起了学生的“思维风暴”。在“风暴”中,学生的内心在觉醒,思想得到生发,“活性因子”真的活了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责任编辑 郝 波)

面对这样一个经过优化重组后的教学整体,小组合作学习将以群体的优势发挥更大的功能。小组的成员都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他们能够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或者小组间的交流,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生与文本之间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于是智慧的火花开始迸发。

案例:《大与小》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师:听了第六小组几位同学的发言,谁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1:说得太啰唆了,不大会概括。应该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欢读书,但生活很懒散。有一天,有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陈蕃的父亲外出不在。薛勤走到陈蕃的房间,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到处都是垃圾,然后薛勤就教导了他。

生2:我认为他概括得还是不够准确。应该是:东汉时期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但生活却很懒散。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他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里面又脏又乱。他就教导了陈蕃,问他:“为什么这样?”陈蕃得意地对他说:“大丈夫要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不会干这种小事。”

生3:我觉得他说得还是太啰唆。我们应该这样说: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年少而有大志,但生活却很懒散。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于是薛勤就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他着实吓了一跳,书房又脏又乱。于是薛勤教育他说:“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打扫不过来怎么去扫天下呢?”

生4:我觉得可以这样概括: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欢读书,但却很懒散。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他父亲不在。薛勤看到陈蕃的书房乱糟糟的,于是就指导了他。

生5:我觉得“父亲不在”不是最主要的,可以省略掉。

生6:我觉得还可以简化成这样: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薛勤对他说了一番话,他觉得很有道理。

师:薛勤说的那番话对陈蕃来说是什么,可以用什么词进行概括?

生:(齐)教导。

师:现在你们觉得谁的概括比较合适?

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合适,因为他说得比较简洁。

师:你们可以概括得更合适吗?自己说一说。

(生练说)

课文内容的概括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一节课需要完成三篇课文内容的概括更是不易之事。在这个环节,学生们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依靠小组的团队力量,对该单元三篇主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原本的难点在小组合作中降低了难度,随后由一个小组的几位学生分别向大家进行汇报。这个汇报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组的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小组的学生纷纷自行补充。此时,那些“活性因子”被激发,学生们彼此分享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思维的过程。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成为每个学生交流的平台,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撞击着,难点的难度又被降低。学生们在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概括能力也悄然提升。最终,本环节的目标在生成的碰撞中得以达成。

在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就是激起了学生的“思维风暴”。在“风暴”中,学生的内心在觉醒,思想得到生发,“活性因子”真的活了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志存高远交流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食堂火了
感恩母校志存高远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周持:书法学习重在“志存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