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4-07-19 15:46钟键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情中学老师

钟键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之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致力追求的教育理想。选择“教中学”教学模式正是这样的理想与追求。

一、“教中学”阐释

1.含义。

“教中学”就是由学生以团队形式承担课堂组织者,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组织探究活动,在亲历躬行教学的全过程中体验当教师的快乐与艰辛,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

2.模式。

“教中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三个关键词语:民主,合作,活动项目驱动合作学习。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师生教学相长,生生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学习。

3.特点。

角色定位:

(1)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

(2)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团队。

(3)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所有学生。

角色任务:

(1)课前,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有效备课。

(2)课中,在学生团队授课时,教师以“自由人”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适当发表见解。

(3)课末,教师以“点评者”的身份品评本课教学,引向发展性学习品评。

二、“教中学”教学实践

(一)课题的产生:学生民主集中后的选择

1.海选——纵览教材,心有所属。

开学初,用三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静心读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让学生选择每个单元内特别喜爱的文本并简述理由,被选的文本将作为本学期教学研读和拓展的重点文本,也将作为“教中学”教学模式探索的备选文本。

2.差额选——量力而行,确定文本。

《吾腰千钱》这个文本,我个人认为太难。但民主集中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有选择,因为之前上过《矛与盾》《螳螂捕蝉》《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嗟来之食》等文言文,学生都觉得有趣。虽然很难,但他们尝到了迎难而上的快乐,于是选了《吾腰千钱》。课题的产生,完全是学生民主集中后的选择。

(二)小老师的产生:民主推选后的决定

执教的小老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荐或者大家民主推选后决定的。(下图为民选实例)

(三)做足“课前三件事”

1.教学内容的设定:基于学情与解读的内容。

(1)静心预习,呈现学情。上课前三天的一节课,学生都会在课堂上面对教材静心预习。一张A4大小的单子上涵盖了这些板块:有基础知识板块(生字书写、词语理解)、内容的概括、道理的诠释,还有提出问题,谈自己的发现。下图为预习实例。

例如《吾腰千钱》的道理诠释,有学生这样写道:“我的理解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会得到更多。文中的人腰上缠着千枚铜钱,正是因为有了千枚铜钱他又不肯舍去,才使他游得更拼命,更累,所以被水淹死了。如果他肯舍弃铜钱,后果肯定是好的。在生活中,你不能全方面都顾及到,只能先保住最重要的东西,像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就是最重要的。”

还有学生这样写道:“读完此篇古文,我有了许多感想:危险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也是需要快速反应的时刻),人的头脑万万不能太死板,应该再三(但也要抓紧时间)权衡利害关系,分清轻重缓急,孰先孰后的选择一定得恰当,千万不能主次颠倒,任意调换,否则就会像文中的那个人一样,既失了财,又没了命,真是愚蠢至极。”

再如《吾腰千钱》的问题和发现,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别人多次劝告,此人为什么只摇头却什么也不回答呢?他为什么舍不得钱?”有的学生这样写出自己的发现:“同伴们水性不如他好,却能够逃生,因为他们舍去了一切拼命地游,自然成功了。他被水淹死,不仅仅是因为他身上的铜钱重,还因为他时时刻刻牵挂着铜钱,没有用上全部精力去逃生,所以被水淹死了。”也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发现文中多次出现‘甚,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2)合议学情,设定内容。解读分为三步:首先钻研教材,理解文本;接着查阅资料,丰富理解;然后顺学而导,确定主要议题。

预习完毕,发现可以探讨的问题很多。小老师们阅读完同学的预习单后,梳理同学的学情,也就是梳理同学的已知、未知、想知,然后合议学情。之后,共同解读文本,综合学情来确定课堂上的主要议题和学习内容。

例如:预习《大自然的秘密》后,学生提出了想要解决的问题有:

1.关于文本材料选择的:

大自然的秘密那么多,为什么只写幼龟呢?

2.关于人物行为的:

向导极不情愿,为什么还是要救“侦察龟”呢?

3.关于写法的:

(1)第12自然段为什么不用“我们”而用“这群凡人”呢?

(2)写食肉鸟吃饱后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3)写食肉鸟吃幼龟,为什么要写阳光明媚?

4.关于单元主题的:

为什么这篇文章要放在“冲突”这个单元呢?

执教团队的小老师们综合文本解读和同伴学情,把核心问题设定为:向导为何不说清楚“见死不救”的原因,而是极不情愿要救海龟呢?

(3)将心比心,确定探讨方式。执教团队的小老师们通过综合解读教材,并对学情进行合议后,商讨确定课堂探讨的方式。例如:《螳螂捕蝉》中,少年为什么不在吴王上朝的时候说,而是要在清晨,在后花园劝阻吴王呢?小老师们在综合解读、合议学情后,创设了三个主要活动探讨方式:第一,朗读少年借物言理的句子,感受文美。第二,讨论少年借物言理的细节,品评少年的智慧。第三,进入人物角色,理解、深化道理。

教学内容的设定来源于学情与文本解读。绝大多数学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学情需要,有需要就会去努力追寻,追寻就会促进自学、乐学。

2.教学设计的书写:基于教学内容设定后的分工合作。

课堂上学生团队说的话,是他们自己写的。教师帮助他们串起来,删掉啰嗦的语言,把话语修饰得更精练,使整个设计具有整体感。

3.教学ppt的制作:基于教学设计的需要。

例如:《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探讨的“厚度”设定为:进一步理解大自然中生物生存繁衍的法则,制作幼龟爬向大海的视频,用来在教学中观看。探讨的“宽度”设定为:领悟大自然创造了一切,包容一切,对一切自有安排;尊重自然,尊重生灵,人才是真正的万物之灵,制作东非角马迁徙的视频用以观看。

(四)做实“课中四件事”

在课中,学生团队合作“教”、分工“导”,做好“课中四件事”:组织探究,板书,时间控制,ppt控制。组织者分工明确,合作完成任务,共同推进课堂的有效学习。

(五)做精“课尾一件事”

在课堂的末尾,教师“回归”讲台,以欣赏者的眼光、专业者的水准,对本堂课教学实施的情况、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画龙点睛的评价引领。

例如:在《矛与盾》一课将要结束时,我这样说:“今天的这堂课,大家都学得很快乐。我认为,快乐的笑声背后,不仅仅是你觉得古文的学习也可以在乐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堂课经历了这样一些过程:一是经历了“矛与盾”从“武器”演变为言语行为相互抵触“矛盾冲突”的过程,感受这种文化演变的过程是快乐的。二是经历了探究矛盾产生原因的过程。学了本课后我们知道,为了自己的“收获”而说话过头就会产生矛盾。三是经历了探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方式的体验,在重新推销矛与盾的过程中,有了切实的化解矛盾的体验。这些过程给予了我们在生活中化解矛盾的两种好方式——说话适度,自我调节,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像今天的课堂一样充满欢声笑语。

三、“教中学”的价值——真诚的尊重和真实的自主

(一)教师:实现真诚的尊重

相互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都在尽力而为。但是,当教师立于讲台,学生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老师置于权威的角色,认为老师说的就都是对的,这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束缚。

“教中学”的课堂上,作为教师退到旁边,成为一个自由人、一个学习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思想压力自然而然地消退、排解。在课堂上,学生会多角度、多观点阐述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思想更为自由,言论更为自由,思维更为活跃。师生间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是溢于言表的。

这样教学,让我自己的备课、上课也发生了变化。其一,让我发自内心相信学生的潜力——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对学生而言,有阳光就灿烂,有舞台就精彩。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的潜力就会无限迸发。其二,让我更加用心倾听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探讨的问题是学生想探讨的。他们已知的地方不再啰嗦,未知和想知的地方多着力引导。其三,倾听完毕,为学生的思想言论穿一条“金线”,更加用心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穿一条“金线”。

这样的课堂模式,在课前,教师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引领学生团队进行备课;在课中,教师是以“自由人”的身份适时参与讨论,适时发表见解点拨;在课末,教师作为一个品评者品评本课,将学生引向发展性学习。

这样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自主性、选择性、体验性和合作性真诚的尊重!

(二)学生:实现真实的自主

1.自信在心中生长。

“我的自信由心中生长!”这是我曾经在一位叫饶家诚的学生的文章中看到的,而不是从教师无比真诚地说“我相信你,你能行!你要相信自己!”中得来的。当然,这背后有学生为自信的努力付出。

2.为学习内容思考。

课前的预习,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内容的概括、道理的诠释,每个学生都能提出问题,谈自己的发现。

3.合作探讨释疑解惑。

学生对学习的迫切需要,对解惑的迫切需要,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负责。探讨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所思,是学生自己所想。探讨出来的结果是参考书上找不到的,但同样有道理,有价值。合作探讨后,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释疑解惑,不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他人的学习也要负责。这种负责,应该是自主学习的最大体现。

(三)整体的发展:互知互解,教学相长

“互知互解”源自一位学生的话:“‘教中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教中学的课堂,是我们同龄人的舞台,更是一种体验。‘教中学让我们换一个位置,从学生到老师,体验了老师的生活,体验了如何备课、如何讲课。体验了老师讲课备课的艰辛,才知道这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会更加体谅我们的老师,上课更加认真!互知互解——‘教中学之妙!”

“教学相长”是我的真切感受,这一年多来,我与学生彼此“成全”。我成全着学生——学生渐渐学会了学习,也在学习中学会了做人做事;学生成全着我——拥有了更大的勇气和自信,拥有了更多教学的方法和能力。

“教中学”真诚的尊重,真实的自主,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致力于用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了有效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责任心,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享受课堂,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以期走向“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课堂上学生团队说的话,是他们自己写的。教师帮助他们串起来,删掉啰嗦的语言,把话语修饰得更精练,使整个设计具有整体感。

3.教学ppt的制作:基于教学设计的需要。

例如:《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探讨的“厚度”设定为:进一步理解大自然中生物生存繁衍的法则,制作幼龟爬向大海的视频,用来在教学中观看。探讨的“宽度”设定为:领悟大自然创造了一切,包容一切,对一切自有安排;尊重自然,尊重生灵,人才是真正的万物之灵,制作东非角马迁徙的视频用以观看。

(四)做实“课中四件事”

在课中,学生团队合作“教”、分工“导”,做好“课中四件事”:组织探究,板书,时间控制,ppt控制。组织者分工明确,合作完成任务,共同推进课堂的有效学习。

(五)做精“课尾一件事”

在课堂的末尾,教师“回归”讲台,以欣赏者的眼光、专业者的水准,对本堂课教学实施的情况、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画龙点睛的评价引领。

例如:在《矛与盾》一课将要结束时,我这样说:“今天的这堂课,大家都学得很快乐。我认为,快乐的笑声背后,不仅仅是你觉得古文的学习也可以在乐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堂课经历了这样一些过程:一是经历了“矛与盾”从“武器”演变为言语行为相互抵触“矛盾冲突”的过程,感受这种文化演变的过程是快乐的。二是经历了探究矛盾产生原因的过程。学了本课后我们知道,为了自己的“收获”而说话过头就会产生矛盾。三是经历了探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方式的体验,在重新推销矛与盾的过程中,有了切实的化解矛盾的体验。这些过程给予了我们在生活中化解矛盾的两种好方式——说话适度,自我调节,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像今天的课堂一样充满欢声笑语。

三、“教中学”的价值——真诚的尊重和真实的自主

(一)教师:实现真诚的尊重

相互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都在尽力而为。但是,当教师立于讲台,学生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老师置于权威的角色,认为老师说的就都是对的,这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束缚。

“教中学”的课堂上,作为教师退到旁边,成为一个自由人、一个学习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思想压力自然而然地消退、排解。在课堂上,学生会多角度、多观点阐述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思想更为自由,言论更为自由,思维更为活跃。师生间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是溢于言表的。

这样教学,让我自己的备课、上课也发生了变化。其一,让我发自内心相信学生的潜力——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对学生而言,有阳光就灿烂,有舞台就精彩。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的潜力就会无限迸发。其二,让我更加用心倾听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探讨的问题是学生想探讨的。他们已知的地方不再啰嗦,未知和想知的地方多着力引导。其三,倾听完毕,为学生的思想言论穿一条“金线”,更加用心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穿一条“金线”。

这样的课堂模式,在课前,教师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引领学生团队进行备课;在课中,教师是以“自由人”的身份适时参与讨论,适时发表见解点拨;在课末,教师作为一个品评者品评本课,将学生引向发展性学习。

这样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自主性、选择性、体验性和合作性真诚的尊重!

(二)学生:实现真实的自主

1.自信在心中生长。

“我的自信由心中生长!”这是我曾经在一位叫饶家诚的学生的文章中看到的,而不是从教师无比真诚地说“我相信你,你能行!你要相信自己!”中得来的。当然,这背后有学生为自信的努力付出。

2.为学习内容思考。

课前的预习,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内容的概括、道理的诠释,每个学生都能提出问题,谈自己的发现。

3.合作探讨释疑解惑。

学生对学习的迫切需要,对解惑的迫切需要,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负责。探讨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所思,是学生自己所想。探讨出来的结果是参考书上找不到的,但同样有道理,有价值。合作探讨后,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释疑解惑,不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他人的学习也要负责。这种负责,应该是自主学习的最大体现。

(三)整体的发展:互知互解,教学相长

“互知互解”源自一位学生的话:“‘教中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教中学的课堂,是我们同龄人的舞台,更是一种体验。‘教中学让我们换一个位置,从学生到老师,体验了老师的生活,体验了如何备课、如何讲课。体验了老师讲课备课的艰辛,才知道这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会更加体谅我们的老师,上课更加认真!互知互解——‘教中学之妙!”

“教学相长”是我的真切感受,这一年多来,我与学生彼此“成全”。我成全着学生——学生渐渐学会了学习,也在学习中学会了做人做事;学生成全着我——拥有了更大的勇气和自信,拥有了更多教学的方法和能力。

“教中学”真诚的尊重,真实的自主,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致力于用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了有效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责任心,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享受课堂,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以期走向“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课堂上学生团队说的话,是他们自己写的。教师帮助他们串起来,删掉啰嗦的语言,把话语修饰得更精练,使整个设计具有整体感。

3.教学ppt的制作:基于教学设计的需要。

例如:《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探讨的“厚度”设定为:进一步理解大自然中生物生存繁衍的法则,制作幼龟爬向大海的视频,用来在教学中观看。探讨的“宽度”设定为:领悟大自然创造了一切,包容一切,对一切自有安排;尊重自然,尊重生灵,人才是真正的万物之灵,制作东非角马迁徙的视频用以观看。

(四)做实“课中四件事”

在课中,学生团队合作“教”、分工“导”,做好“课中四件事”:组织探究,板书,时间控制,ppt控制。组织者分工明确,合作完成任务,共同推进课堂的有效学习。

(五)做精“课尾一件事”

在课堂的末尾,教师“回归”讲台,以欣赏者的眼光、专业者的水准,对本堂课教学实施的情况、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画龙点睛的评价引领。

例如:在《矛与盾》一课将要结束时,我这样说:“今天的这堂课,大家都学得很快乐。我认为,快乐的笑声背后,不仅仅是你觉得古文的学习也可以在乐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堂课经历了这样一些过程:一是经历了“矛与盾”从“武器”演变为言语行为相互抵触“矛盾冲突”的过程,感受这种文化演变的过程是快乐的。二是经历了探究矛盾产生原因的过程。学了本课后我们知道,为了自己的“收获”而说话过头就会产生矛盾。三是经历了探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方式的体验,在重新推销矛与盾的过程中,有了切实的化解矛盾的体验。这些过程给予了我们在生活中化解矛盾的两种好方式——说话适度,自我调节,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像今天的课堂一样充满欢声笑语。

三、“教中学”的价值——真诚的尊重和真实的自主

(一)教师:实现真诚的尊重

相互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都在尽力而为。但是,当教师立于讲台,学生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老师置于权威的角色,认为老师说的就都是对的,这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束缚。

“教中学”的课堂上,作为教师退到旁边,成为一个自由人、一个学习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思想压力自然而然地消退、排解。在课堂上,学生会多角度、多观点阐述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思想更为自由,言论更为自由,思维更为活跃。师生间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是溢于言表的。

这样教学,让我自己的备课、上课也发生了变化。其一,让我发自内心相信学生的潜力——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对学生而言,有阳光就灿烂,有舞台就精彩。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的潜力就会无限迸发。其二,让我更加用心倾听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探讨的问题是学生想探讨的。他们已知的地方不再啰嗦,未知和想知的地方多着力引导。其三,倾听完毕,为学生的思想言论穿一条“金线”,更加用心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穿一条“金线”。

这样的课堂模式,在课前,教师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引领学生团队进行备课;在课中,教师是以“自由人”的身份适时参与讨论,适时发表见解点拨;在课末,教师作为一个品评者品评本课,将学生引向发展性学习。

这样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自主性、选择性、体验性和合作性真诚的尊重!

(二)学生:实现真实的自主

1.自信在心中生长。

“我的自信由心中生长!”这是我曾经在一位叫饶家诚的学生的文章中看到的,而不是从教师无比真诚地说“我相信你,你能行!你要相信自己!”中得来的。当然,这背后有学生为自信的努力付出。

2.为学习内容思考。

课前的预习,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内容的概括、道理的诠释,每个学生都能提出问题,谈自己的发现。

3.合作探讨释疑解惑。

学生对学习的迫切需要,对解惑的迫切需要,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负责。探讨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所思,是学生自己所想。探讨出来的结果是参考书上找不到的,但同样有道理,有价值。合作探讨后,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释疑解惑,不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他人的学习也要负责。这种负责,应该是自主学习的最大体现。

(三)整体的发展:互知互解,教学相长

“互知互解”源自一位学生的话:“‘教中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教中学的课堂,是我们同龄人的舞台,更是一种体验。‘教中学让我们换一个位置,从学生到老师,体验了老师的生活,体验了如何备课、如何讲课。体验了老师讲课备课的艰辛,才知道这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会更加体谅我们的老师,上课更加认真!互知互解——‘教中学之妙!”

“教学相长”是我的真切感受,这一年多来,我与学生彼此“成全”。我成全着学生——学生渐渐学会了学习,也在学习中学会了做人做事;学生成全着我——拥有了更大的勇气和自信,拥有了更多教学的方法和能力。

“教中学”真诚的尊重,真实的自主,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致力于用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了有效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责任心,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享受课堂,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以期走向“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学情中学老师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六·一放假么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