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早期肾损害临床研究

2014-07-19 13:22林广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1期
关键词:扁桃体炎扁桃体微量

林广辉

慢性扁桃体炎早期肾损害临床研究

林广辉

目的研究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不同时期手术对肾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2~8月43例行扁桃体剥离术切除双侧扁桃体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观察组, 38例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mALb)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前mAL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 观察组mALb含量为(8.91±1.27) mg/L,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ALb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存在早期肾损害, 在肾损害早期手术治疗可纠正。

慢性扁桃体炎;早期;肾损害;研究

扁桃体为重要的周围免疫器官, 慢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之一[1]。目前研究已证实长期慢性扁桃体炎可致多器官和关节受损, 其中肾损害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2]。本研究对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并随访观察至手术后6个月, 对肾损害程度及可逆性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2~8月43例行扁桃体剥离术切除双侧扁桃体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3例, 女20例, 年龄15~42岁;38例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1例, 女17例, 年龄14~44岁;所有患者查体显示扁桃体和腭舌弓有慢性充血, 隐窝口有白色或黄色干酪样点状物,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扁桃体肥大分级、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病程均在2年以上, 并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扁桃体炎。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均正常, 无并发感染, 血清中尿素、血沉、肌酐、尿酸值均在正常范围;同时排除先天性免疫疾病患者, 失访患者从入组中剔除。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中西药保守治疗, 观察组43例患者采用扁桃体剥离术, 术前3 d先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酸醉, 常规开口器开口固定并暴露双侧扁桃体, 用扁桃体钳钳住一侧扁桃体, 并牵拉向中线, 切开扁桃体游离缘外侧粘膜, 分离并逐步剥离扁桃体至下端, 再用扁桃体圈套器套住下端, 逐渐用力将钢丝收紧, 摘除扁桃体, 纱条压迫及双极电凝止血。然后同法套取另一侧扁桃体, 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 第2d西比氯胺含漱,术后1个月常规复查。

1.4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取晨尿5 ml, 做离心处理10 min, 转速3000 r/min, 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对治疗前后mALb含量进行比较。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且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mAL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 观察组mALb含量为(8.91±1.27)mg/L,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ALb含量为(11.84±2.15)mg/L, 较治疗前略有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mALb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前后mALb含量比较( x-±s)

3 讨论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由于扁桃体内隐窝有大量的细菌和毒素, 可导致变态反应发生而出现各种并发症, 肾炎即为其中之一[3]。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尿蛋白、血中尿素氮、尿沉渣红细胞和肌酐指标明显升高, 当上述指标明显升高时, 肾脏的病理损害已不可逆。因此, 在肾损害早期及时进行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尿微量白蛋白是肾损害的前期表现, 是未检测出蛋白尿的中间阶段。相关文献对不同病程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显示,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肾损害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 表现为病程越长, 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越高。尿微量白蛋白是临床肾脏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 对其肾功能的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对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比较, 旨在探讨早期干预对肾损害的纠正, 两组患者治疗前mAL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mALb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存在早期肾损害, 行扁桃体摘除术后, 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降低, 说明早期干预其损害是可逆的。

多数学者认为慢性扁桃体炎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是变态反应, 而Ⅱ和Ⅲ型超敏反应是其引起肾损害的主要发病机制。特别是患者感染链球菌后发生Ⅱ、Ⅲ型超敏反应, 导致体内免疫循环复合物沉积致肾小球选择性屏障和滤过膜点受损,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排出量明显增加。本研究在治疗前对两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结果显示, 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早期、轻微肾损害, 尿微量白蛋白含量高于正常人。观察组患者手术后, mALb含量从治疗前的(12.82±3.3) mg/L下降到(8.91±1.27)mg/L, 基本接近健康水平。

慢性扁桃体炎并发肾病后, 须行扁桃体切除术, 但目前国内对于慢性扁桃体炎肾病患者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时间尚无统一标准。国外部分学者认为尿检恶化, 轻、中度肾损害为IgAN扁桃体切除的适应证, 而部分学者一般主张肾病完全缓解后再行手术。有研究对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肾病状态患者三组行扁桃体切除术, 比较其疗效显示, 完全缓解者疗效明显好于其它两组[4], 说明肾病完全缓解是扁桃体切除的适应证。慢性扁桃体炎肾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 而导致肾病反复, 切除的时机难以掌握, 因此, 鉴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可逆性, 作者认为肾损害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为佳, 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而耽误病情, 失去手术时机。

[1] 庄永泽, 陈涛, 谢福安, 等.伴慢性扁桃体炎的肾病患者扁桃体切除的安全性及疗效.福州总医院学报, 2011, 18(1):38.

[2] 龚梓明, 陈嗣铭, 李健.传统扁桃体剥离术与高频电刀电凝扁桃体切除术的疗效比较.海南医学, 2012, 23(04):41-42.

[3] 尹伟.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与诊断意义.中外医学研究, 2013(5):48-49.

[4] 黄红东, 彭佑铭, 孙蔚明, 等.IgA肾病与非肾炎患者慢性扁桃体炎细菌谱及药敏对比分析.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8):1494-1496.

2014-03-27]

510801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天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扁桃体炎扁桃体微量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扁桃体切除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中的应用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朱锦善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经验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怎么办
扁桃体
“水果”变“干果”
扁桃体,切还是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