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漪:《雷雨》中一道艳丽的火花

2014-07-21 03:22张建红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繁漪雷雨

张建红

摘 要: 《雷雨》中的繁漪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本文从繁漪的反抗精神,思想中深藏的封建意识入手,分析了繁漪的矛盾性格,指出了繁漪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半成品。

关键词: 繁漪 反抗精神 封建意识

在曹禺的戏剧作品《雷雨》中,繁漪是一个最有特色、最复杂的人物,她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形象”,是雷雨中最艳丽的一道火花。

繁漪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在思想上,她既有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又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一面。她勇敢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周公馆这个充满死寂的封建家庭,照出了专制家庭的黑暗与罪恶。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她生活在封建家庭的落后和局限,她和追求真正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新女性是不同的。作为一个旧式女人,她始终无法走出家庭,因为没有自立的能力,所以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最终被黑暗所吞噬。繁漪,是那个封建制度、专制家庭、黑暗社会的受害者,是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悲剧人物。她的命运值得同情,她的不幸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而她的叛逆和挣扎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冲击。

繁漪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但在曹禺的《雷雨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曹禺是非常喜欢繁漪这个人物的。“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来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周繁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我知道舞台上的她与我原来的企图,做成一种不可相信的参差”。因为担心观众不能理解他赋予她的真正灵性,他撰文写了《雷雨序》:“繁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同情么?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第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同时他强调:“不过聚许多所谓‘可爱的女人在一起,便可以鉴别出她是最富于魅惑性的。这种魅惑不易为人解悟,正如爱嚼姜片的,才道得出辛辣的好处。所以必须有一直明白繁漪的人,才能把握着她的魅惑。不然,就只会觉得她阴鸷可怖。”不论别人如何评价繁漪,曹禺却给了她最高的赞赏:“所以在《雷雨》的氛围里,周繁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的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对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提高认识。

一、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繁漪的反抗主要表现在与周朴园这个封建家长的对抗上。这种对抗随着剧情的发展越来越激烈,最后用“闪电”般的“刀子”撕开了周朴园的虚伪的面目,彻底打破了周朴园一心想彰显的家庭秩序。

第一次反抗,是在周朴园逼她喝药时,繁漪说“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不!我喝不下!”繁漪是反抗了,但是面对周冲和周萍,她最终还是屈服了,屈服于周朴园的封建大家长的权威之下,她被逼着愤怒地喝下了药。

第二次反抗,是周朴园让繁漪去看病。周朴园让周冲及仆人三次催繁漪去看病,繁漪都没有理会,周朴园只好自己亲自去叫。他让繁漪“应当听话”,繁漪却以挑战者的姿态蔑视了周朴园的命令,轻蔑地笑着径直上楼了。较之第一次反抗,繁漪的态度有了鲜明改变,但最终结果还是一样,在周萍的陪同下,繁漪还是屈服了,去看了病。这时的繁漪对周萍还抱有希望,还在隐忍。

第三次反抗是在繁漪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面对爱情的远去,繁漪疯狂了,对周萍的爱恨交织,“烧尽了女人一切的仪态”,“计算着如何报复的心念在心中起伏”。面对周朴园的专制,繁漪再也无法忍受,她的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每一次回答周朴园的问话中表现出挑衅,更高傲地说:“我要你给我出去。”

第四次反抗是在剧尾。周萍即将带着四凤离开,繁漪彻底绝望,疯狂、仇恨像一把烈火,熊熊燃烧着繁漪的心,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愤怒,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揭掉了他的道德面具,揭开了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肮脏。

繁漪一次又一次的反抗,由消极到积极,反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不可遏制。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繁漪的反抗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她的反抗是软弱的,是无力的,她对周朴园的专制不满、对周朴园的禁锢感到痛苦,但她从没想过要和周朴园彻底决裂;她的反抗是寄托于一个男人身上的,她想抓住周萍的手不放,对周萍说:“如果今天你不走,你父亲那我可以替你想办法。”“即使你要走,你也要带我离开这”,甚至可以退而求其次把四凤接来;当她发现破碎的梦也即将逝去,当她闷死的心被周萍救活又被抛弃后,当她觉得一切都完了时,绝望使她无所顾忌,玉石俱焚。

繁漪的反抗有一种原始的野性,但也是苍白无力的。繁漪种种行为的目的只是留住周萍,但结果是对周朴园的揭露。

二、繁漪的思想深处有浓厚的封建意识

繁漪与周萍的相爱,不是为了反封建,也不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十八年来在周家沉闷的庭院里,繁漪陪伴着一个专制乖戾的丈夫,她的心早已如死水,是周萍给她带来了生的希望,周萍带给她的不仅是情欲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繁漪对自己丈夫的、牢笼家庭的一种抗争,一种报复。在她的思想深处,还有许多沉重的无法消除的封建思想意识。如面对周冲对四凤的爱,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可见封建意识仍根植于她的思想深处。

在周冲表述自己对四凤的感情时,繁漪认为四凤“始终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人”。当周冲说自己向四凤求婚时,繁漪所表现出的更是“惊愕”、“这两个字叫她想笑”,可见在繁漪的心中依然以封建家庭婚姻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儿子的,对于一个下人“要娶也不能娶她”。

在周萍和四凤即将离开的那个电闪雷鸣的晚上,繁漪叫来了她的儿子周冲,不是因为她接受了周冲对四凤的感情,而是试图用周冲对四凤的感情牵制周萍,抢夺四凤,挽留住周萍离开的脚步。

作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在追求自己所谓的爱情的同时,繁漪仍然用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下一代。

三、繁漪是“五四”个性解放的半成品

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她出生在一个旧式的家庭,有门第有地位,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受到“五四”思想的影响,这些开阔了繁漪的精神世界,封建社会的“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的妇道,“夫贵妻荣”、“母因子贵”的追求已经不能满足繁漪。“五四”思想给繁漪打开了一扇大门,她不安、叛逆,想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想真正地活着,不再是笼中的金丝雀,她高呼“我的心,我的这个人是我的”,可是生活在周公馆这个极端专制封建的家庭中,她又不得不屈服。在周家的十八年里,她衣食无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精神上却一贫如洗。她追求自由,又不敢同周朴园彻底决裂,她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明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

繁漪在周公馆生活了十八年,周公馆的封闭性和凝固性对繁漪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家庭的大家长,他扼杀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在家庭生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话就是不可违抗的命令,妻子、儿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周家,对于繁漪来说是一个铁屋子,密不透风,没有自由,没有希望,作为周朴园的附属品,她的作用是给孩子们作服从的榜样。18年来繁漪过着孤独寂寞、空虚痛苦的生活,18年来她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周公馆的大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除了家人和佣人外,繁漪接触不到任何人,周公馆里郁闷、窒息、阴森的气氛,扼杀了一切生机。在这里,繁漪渐渐地被折磨成“石头样”的死人。作品一开头展现给我们的繁漪就是这样一个形象:“脸色苍白,大而灰暗的眼睛,忧郁,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轻妇女失望后的痛苦和怨恨。”繁漪是不幸的,在那个家里,她所受到的伤害最深,被凌辱、被抛弃。她的不幸遭遇给我们展现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她的叛逆、她的疯狂、她的反抗是当时社会秩序的有力冲击。

繁漪和历代受压迫的女性不同,她们从来没活出过自我,所以不会感到悲哀。“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唤醒了繁漪。虽然在周家,繁漪没有地位、没有自由,蛰居一般地生活,但是这并没有完全浇灭她内心对自由、对爱的渴望。因此,当“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当反对旧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春风吹到周公馆时,繁漪干涸的心苏醒了。周萍的到来更使得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于是她按照人的本性的发展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大胆地释放自己,呼喊出自己的心声。正是这声呼喊,把她同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一大群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

然而繁漪并没有完整地受到“五四”运动的熏陶,她只是受到了“一点新式教育”,所以她并不是一个真正觉醒的新女性。繁漪渴望个性的解放,但她所受到的教育却让她不知道如何获得个性解放。她身上深厚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并不知道如何才是真正地活着。繁漪的身上依旧保留着封建女性的局限性,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无法走出周家。她的追求只能局限于周家。当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公馆,他给繁漪窒息的生活带来了“新鲜”与“诱惑”,也点燃了繁漪心中爱情的火花。繁漪在周萍身上得到了同情和安慰,繁漪视周萍为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己。周萍的一时冲动的举动,在繁漪看来是勇敢的行为,是周萍拯救了她的灵魂,是周萍让她又活了过来。和周萍在一起的日子繁漪是欢乐的、幸福的,即使这种爱情是畸形的,即使这种关系是一种暧昧的,但是繁漪还是不顾一切地渴望与追求。繁漪的这种渴望与追求是完全合理的,却没有得到正常发展,而是陷入了盲目的荒唐的“爱”之中,把同周萍的暧昧生活作为最大的满足。她不知道也不可能争取得到真正的爱情幸福和人格独立。

然而即使这样,她也不能拥有了,周萍要离开她,摆脱她。这对于繁漪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周萍,就意味着她又要回到以往的生活中,又要回到闷死人的生活中去,所以她想尽一切办法挽留,威胁、哀求,希望周萍不要“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甚至利用自己的儿子。可是周萍已经铁了心,决意抛弃她,这时繁漪才认清周萍的本质:“你不愧是你父亲的儿子”,周萍有着和周朴园一样的伪善、冷酷、自私,她感到自己的真情受到蹂躏,人格受到损伤,于是发出沉痛的叫喊:“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这显示出繁漪心灵深处的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

一个绝望的女人在最后的、无力的挣扎后,在一切都无可挽回时,报复的时刻便到来了。在最后一幕中,她承认了同周萍的关系,迫使周朴园认下了侍萍,使周家复杂的血缘关系一下子真相大白,使得周萍再一次陷入乱伦,在痛苦和毁恨中自杀身亡。繁漪在爱与恨都燃尽之后,走到了她的末路,完成了她的悲剧。

繁漪像一道艳丽的火花,美丽而短促。她的爱与恨如此淋漓尽致地诠释,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繁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繁漪这个艺术形象浮雕般地凸显了人类灵魂的丰富多彩,也是曹禺为女性主义文学发展作出的一大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戏剧集——论戏剧.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2]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3]钱理群.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戏剧卷(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4]田本相.曹禺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5]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樊涛陶.精编曹禺作品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7]晏学.蘩漪与周萍.戏剧论丛,1981(3).

[8]女性眼中繁漪——也说繁漪的悲剧.丹东师专学报,2002(51).

[9]雷雨中繁漪形象再认识.金田,2013(7).

猜你喜欢
繁漪雷雨
雷雨天使用手机会引雷上身吗
雷雨天
《雷雨》中的“雨声”
雷雨
阁楼上疯狂挣扎的女人
繁漪“病”寓新探
繁漪“病”寓新探
我看《雷雨》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