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4-07-21 03:36岳月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心理健康

岳月

摘 要: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但是,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低龄化、复杂化、普遍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中,既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和活泼性,又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新的模式。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

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1.1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果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心情比较低落、烦闷,凡事提不起兴趣,觉得生活乏味无趣,就可能造成记忆力减退、思考问题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可能会对生活、学习甚至人生产生厌倦,严重时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1.2学习压力大。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然而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由于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看书头疼,考试焦虑,甚至会对老师产生恐惧心理或者逆反心理。其中也有一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他们对一时成绩的不满意或者不恰当的学习攀比也会带来学习压力,使他们不能专注于学习。

1.3人际交往的压力。

青少年处在人生的过渡阶段,交际范围逐渐扩大,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一方面,他们迫切地想要独立,希望能够脱离父母的管束,离开家庭,过自己的生活,拥有自己独立的人际交往圈子。另一方面,在建立交往圈的过程中又难免产生羞怯心理,缺乏自信心,害怕受到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又非常强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而这种心理阴影又不能及时排遣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老师和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引导青少年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1.4早恋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早恋现象,他们多数是由于压力过大或者父母老师的期望太高,需要找到情感上的寄托或者心理上的依赖。对于早恋问题,家长和老师不能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更不能粗暴地阻止,应该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目前的主要任务及早恋的危害。恰当地处理好早恋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摆脱烦恼,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还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责任,对于以后的感情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

2.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文学性、人文性和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征,能够对人的情操和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发挥语文学科在心理导向方面的优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如何将语文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探讨的主要方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总结出以下方面。

2.1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渗透点,引导学生心理发展方向。

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使人心情愉悦,还能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江泽民同志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精选的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很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发掘其中的真善美,并渗透到课堂中影响学生。

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善待生命、感恩生命。“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积极进取,不轻易放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让学生了解了两位伟人的友谊,不管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彼此理解和支持。“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以伟人为鉴,要让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团结互助,避免因同学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心理问题。另外,还有《陈情表》所表达的亲情教育、《致橡树》的爱情教育、《美腿与丑腿》的心态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等。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每一篇以其特有的方式弘扬了真善美,讽刺了假恶丑,蕴含着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情感分明,对比强烈,老师应该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2拓展课外阅读的范围,多方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提高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观点,认真思考,取长补短,不断地完善自我。既调动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又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克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敢说话,自卑的心理障碍。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为学生介绍一些经典名著,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国家与种族,博采众长,让学生更多地吸收世界文明的精华,提高综合素质。

2.3以写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绪。

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由于堆积在内心的情感不能及时地发泄出去,心中的问题不能解决而造成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叛逆心理等方面。青少年处在花样年华的人生阶段,思维应该是最活跃的,但是由于处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而外部环境又有着极大的诱惑,内心常常交织着种种矛盾,例如大胆与怯懦、努力与堕落、悲观与乐观等,需要将内心积压的各种困惑和矛盾发泄或者倾诉出去。由于叛逆心理或者羞怯心理使他们不能对父母或者老师开口,与朋友交谈后又产生共同的迷茫,因此通过写作可以及时排遣内心的苦闷。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日记、周记或者一些话题小作文,让学生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文字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因此通过作文写作,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和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保健构建了一道“预防线”。

3.结语

我们应该找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症下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本身、课外读物、读书交流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虽然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抓住每一次心理教育的机会,化整为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有效地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语文课程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课堂整合在一起,必然会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海英.优化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J].神州(下旬刊),2012(z1):56-58.

[2]杨筱燕.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2(4):77-79.

[3]王寿福.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尝试[J].中国教师,2014(2):33-35.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