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2014-07-21 14:09王廷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彭德怀题目课文

王廷贤

教学设计一般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情的,难免考虑得不周全。因此,在课堂上留一部分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教师就能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信息。爱问是学生的天性,只是他们的这一特性因教师的灌输失去了光芒。让学生提问也是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细细品味,学生的提问还流于形式,原因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得不够彻底,学生也不会提问。因此,除了在课堂中让学生问,教师还得教会学生提问。怎样才能提出有效的、重要的问题?怎样问才能问到关键?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紧扣课文题目发问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大部分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主旨,顺着题目提供给我们的线索,我们能把握文章的精髓。因此,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提问。当然,训练的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林林总总,什么样的都有,但这与平时的课堂相比已经进步了,学生提问了说明学生已经参与了。有疑问是思考的标志。教师必须告诉学生,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提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问题顺利解决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加。例如,教《理想的风筝》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让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无需教师讲解,学生自会围绕文题中的“理想”和“风筝”提出问题:理想是什么?风筝和理想之间有关系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走进课文,很快找到联系两者的纽带——刘老师,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刘老师的理想。

二、紧扣重点字词发问

除了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从文章的重点字词入手。这种紧扣词句发问的方法是最常见的方法,遍布语文老师的课堂。跟以往不一样的是,我们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品词析句,从文字的细节感悟。《爱如茉莉》这一课中的好词如同茉莉花一样散发着清香,如:“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品味词语能感悟到作者流淌在文字中的情感。比如这个‘钻字,你能从这个字中感悟到什么?”这一问,避免了老师围绕这个词进行的反复无效的提问,同时能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品悟到了“钻”字的形象直观,还学到了遣词造句的本领;既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提升了感受能力。

三、紧扣关键句子发问

文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被称为关键句。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关键语句的慧眼。教《月光启蒙》时,在感受母亲为我哼唱的美妙时,我出示了文中的句子,连用两个比喻句把母亲的嗓音比作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样的句子使人感受到了美的力量,但是好在哪里,学生却无从说起。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给母亲甜甜的嗓音作比喻,你会比作什么?如果学生说出类似的比喻,就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比;如果学生说出不同的比喻,则让他比较两者之间的同和异。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和对母亲的深情。在这基础之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才能动情入情。

四、紧扣课文空白发问

经典的文章讲究留白,让人回味无穷。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遇到这样的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留白,弄清楚如此留白的原因。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中有彭德怀背过脸去的描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学生无需费力,很快就会想到伤心、难过、不舍等情感。但是教师不能就这样停下脚步,不求甚解。“如果把想象到的彭德怀的表情写出来不就能表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情感了吗?为什么作者不写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学生明白了留白也是一种需要,同时还学到了表达的技巧。

教师善问,学生才会善问。在学生还没有学会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榜样,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精心钻研出来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能够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的开放性的大问题,而不是只有一种答案的小问题;是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问题。教师挖掘有效问题,设置提问的情境,巧问问题,学生才敢问、会问。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才能如愿地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而不是要么不问,要么乱问一气。学生会问了,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而这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彭德怀题目课文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
指挥“保卫西安”作战时的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