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

2014-07-21 14:27李荣芹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商店长方体长方形

李荣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课堂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与个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

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着想,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多创造一些空间,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例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积极探究、发现。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比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相比,学生掌握的更牢固更深刻,同时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先从线段图(如下)引入,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接着出示例题,“每朵绸花用米,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让学生试着计算,放手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讨论。有的学生是利用连加算出来的答案,即++=;有的学生说求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即×3;有个别学生会列算式但不知道怎样计算乘法时,会计算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3表示3个相加,我们可以写成﹢+,根据分数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我们很快可以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立即又让学生计算5×,学生很快算出结果,并且通过交流还总结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大家思维十分活跃。这样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出来的,课堂成了学生“挥舞生命”的舞台。

再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整堂课笔者先适度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不进行细讲,而是让同学们课前准备了许多实物(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操作辩论、讲解、画图、小组展示。学生积极主动,活跃课堂,都能根据各自的想法归纳出不同的方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虽然有些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全面,但是却很有自信。学生张扬个性、树立信心的过程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缺少的过,学生显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发展了创新能力。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动手操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当新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直观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硬纸板,长80厘米,宽40厘米,从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当天学生作业的错误率为90%,可笔者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而是让学生晚上回家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剪刀、尺子。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原来的长和宽,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在长方形四个角剪下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立即让学生观察原来长和现在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短了,笔者接着问“短多少”,学生答“短了2个10厘米”。“宽呢?”学生回答“也短了2个10厘米”,于是笔者抓住时机问:“请你们将这张纸现在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看看现在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呢?”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了手,通过操作大家发现现在长方体长是(80-10×2)、宽(40-10×2),高就是小边长。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发现并探索出计算方法。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表面上的“无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得到了加强,探索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世界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1)班同学去春游,去商店买某品牌牛奶。每瓶200毫升,售价2元。在甲商店购买,买五瓶送一瓶;在乙商店购买,打九折;在丙商店购买,超过十瓶的每瓶降价0.3元。全班42人,要给每位同学准备一瓶这样的牛奶,该去哪家购买比较划算?为什么?”解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室里立即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展开讨论,得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他们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思维得到了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同时课堂更是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这样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

(特约编辑 阮 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课堂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与个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

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着想,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多创造一些空间,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例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积极探究、发现。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比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相比,学生掌握的更牢固更深刻,同时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先从线段图(如下)引入,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接着出示例题,“每朵绸花用米,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让学生试着计算,放手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讨论。有的学生是利用连加算出来的答案,即++=;有的学生说求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即×3;有个别学生会列算式但不知道怎样计算乘法时,会计算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3表示3个相加,我们可以写成﹢+,根据分数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我们很快可以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立即又让学生计算5×,学生很快算出结果,并且通过交流还总结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大家思维十分活跃。这样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出来的,课堂成了学生“挥舞生命”的舞台。

再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整堂课笔者先适度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不进行细讲,而是让同学们课前准备了许多实物(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操作辩论、讲解、画图、小组展示。学生积极主动,活跃课堂,都能根据各自的想法归纳出不同的方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虽然有些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全面,但是却很有自信。学生张扬个性、树立信心的过程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缺少的过,学生显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发展了创新能力。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动手操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当新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直观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硬纸板,长80厘米,宽40厘米,从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当天学生作业的错误率为90%,可笔者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而是让学生晚上回家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剪刀、尺子。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原来的长和宽,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在长方形四个角剪下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立即让学生观察原来长和现在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短了,笔者接着问“短多少”,学生答“短了2个10厘米”。“宽呢?”学生回答“也短了2个10厘米”,于是笔者抓住时机问:“请你们将这张纸现在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看看现在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呢?”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了手,通过操作大家发现现在长方体长是(80-10×2)、宽(40-10×2),高就是小边长。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发现并探索出计算方法。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表面上的“无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得到了加强,探索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世界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1)班同学去春游,去商店买某品牌牛奶。每瓶200毫升,售价2元。在甲商店购买,买五瓶送一瓶;在乙商店购买,打九折;在丙商店购买,超过十瓶的每瓶降价0.3元。全班42人,要给每位同学准备一瓶这样的牛奶,该去哪家购买比较划算?为什么?”解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室里立即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展开讨论,得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他们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思维得到了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同时课堂更是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这样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

(特约编辑 阮 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课堂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与个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

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着想,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多创造一些空间,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例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积极探究、发现。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比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相比,学生掌握的更牢固更深刻,同时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先从线段图(如下)引入,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接着出示例题,“每朵绸花用米,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让学生试着计算,放手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讨论。有的学生是利用连加算出来的答案,即++=;有的学生说求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即×3;有个别学生会列算式但不知道怎样计算乘法时,会计算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3表示3个相加,我们可以写成﹢+,根据分数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我们很快可以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立即又让学生计算5×,学生很快算出结果,并且通过交流还总结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大家思维十分活跃。这样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出来的,课堂成了学生“挥舞生命”的舞台。

再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整堂课笔者先适度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不进行细讲,而是让同学们课前准备了许多实物(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操作辩论、讲解、画图、小组展示。学生积极主动,活跃课堂,都能根据各自的想法归纳出不同的方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虽然有些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全面,但是却很有自信。学生张扬个性、树立信心的过程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缺少的过,学生显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发展了创新能力。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动手操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当新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直观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硬纸板,长80厘米,宽40厘米,从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当天学生作业的错误率为90%,可笔者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而是让学生晚上回家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剪刀、尺子。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原来的长和宽,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在长方形四个角剪下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立即让学生观察原来长和现在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短了,笔者接着问“短多少”,学生答“短了2个10厘米”。“宽呢?”学生回答“也短了2个10厘米”,于是笔者抓住时机问:“请你们将这张纸现在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看看现在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呢?”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了手,通过操作大家发现现在长方体长是(80-10×2)、宽(40-10×2),高就是小边长。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发现并探索出计算方法。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表面上的“无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得到了加强,探索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世界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1)班同学去春游,去商店买某品牌牛奶。每瓶200毫升,售价2元。在甲商店购买,买五瓶送一瓶;在乙商店购买,打九折;在丙商店购买,超过十瓶的每瓶降价0.3元。全班42人,要给每位同学准备一瓶这样的牛奶,该去哪家购买比较划算?为什么?”解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室里立即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展开讨论,得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他们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思维得到了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同时课堂更是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这样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

(特约编辑 阮 妮)

猜你喜欢
商店长方体长方形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二手商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逛玩具商店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