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感悟数学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14-07-21 14:42宣美菊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辨析圆柱长方体

宣美菊

曾看过这样一则介绍,有个中考状元的学习方法是:每当做完一道题目后,总要停笔思考这道题还可以怎么解答?这道题如果换个条件该怎样解答?久而久之,试卷上的题目他觉得自己早已思考过,解答时也就轻而易举了。反思其学习方法,我认为可以用“悟”字来总结。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悟一悟”,或许学习数学就不那么难了。

一、在读中感悟,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书本上有这样一段内容,“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高就是圆柱的高h。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V的计算公式是V=S h。”读这段内容后,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圆柱与所拼成的长方体的线、面之间的关系。比较线,发现长方体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比较面,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体的表面积多了两个侧面。有了这些发现后,再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这段内容,学生的感悟就多了,就能体会求圆柱的体积的方法及其原理。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二、由此及彼去感悟,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

当一个知识点独立应用时学生可以解答,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应用,学生常常不会解答。为此,我让学生尝试由此及彼去“悟”。如在解答应用题时,我反复让学生体会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可以做哪些改变。例如:“一支工程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3.2千米,实际每天铺4千米,实际铺完这段铁路用了12天。原计划用多少天能铺完?(用比例解)”这道题只要能准确判断出每天铺的千米数与铺路的时间成反比例,就能顺利解答。当学生解答后,我要求学生对这道题目条件进行变换并解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将条件进行了改变并做解答。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对知识展开联想,学会由此及彼地去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在辨析中感悟,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

数学需要辨析,通过辨析让学生从数学材料的形式和结构中,迅速抓住事物的“数”和“形”,找出或发现具有数学意义的关系与特征,“悟”出解答问题的有效途径。如:

①两个圆柱的底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一个圆柱的高是3厘米,另一个圆柱的高是9厘米,两个圆柱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②两个圆柱的高都是5厘米,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另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两个圆柱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③两个圆柱的高都是5厘米,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另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两个圆柱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④两个圆柱的高都是5厘米,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厘米,另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两个圆柱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⑤两个圆柱的高都是5厘米,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3.14厘米,另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厘米,两个圆柱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通过对题目的比较和辨析,能 “感悟”出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高底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学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学会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感悟数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调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广泛联想,在条件和结论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摒弃已经形成和强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模式,主动探求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轻而易举地从一种运算转变为另一种运算,寻找最合理的解决方法。

感悟数学,有效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当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去思考数学问题时,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答数学问题时,在数学材料与人的认知冲突中,产生强力的思维内驱力。

感悟数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经历吸收、消化和理解的过程中,通过感悟,学生自主的对相关数学内容进行实践与思考,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的展现。教师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联,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等,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用。

感悟数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数学学习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促使学生的思维撞击出 “智慧”的火花。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思维方式等各异,感悟到的知识往往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感悟中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升华,真正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学生能学会“感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教师的教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创设有效情境,提供有价值的素材,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出学习的高效。

(特约编辑 熊叠丽)

猜你喜欢
辨析圆柱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圆柱的体积计算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