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城记》的叙事策略探析

2014-07-21 01:30陈俐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师陀小城果园

陈俐

《果园城记》的叙事策略探析

陈俐

(昭通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特别在叙事方面更是独具特色。他一直以“乡下人”的眼光呈示中国的“乡土世界”,其代表作《果园城记》就是“古老的内地中国的一个缩影”。恶劣环境中的感时伤身,使师陀对家乡小城刻骨铭心的记忆,化作对小说体式和叙事手法的探索,表现出文本超前的现代意识。

《果园城记》 叙事策略 结构 视角 语言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他一直以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艺术性格,在拼凑、渲染、编织他的景色”[1]237。师陀擅长以“乡下人”的眼光呈示中国的“乡土世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创作了关于“果园城”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后结集为《果园城记》出版。《果园城记》是“古老的内地中国的一个缩影”。恶劣环境中的感时伤身,使师陀对家乡小城刻骨铭心的记忆,化作对小说体式和叙事手法的探索,成就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透过文本《果园城记》具有现代意识的叙事策略,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家在抗战时期对于文学使命的自觉承担及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一、散而不淡的叙事结构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它关系作家如何激发自己的想象完成叙事。《果园城记》的结构历来被认为是“松散”的,即整部作品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中心人物”。因此,人们习惯称它为“散文化小说”。其实细读作品,我们会发现,这部作品的结构散而不淡,既合乎法度,又出乎法度。

《果园城记》是师陀倾注了八年心血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由18个短篇小说构成。《果园城》是其中的首篇,也是整部集子的一个引子,里面所提到的或一笔带过的人物和故事在其后的篇目中都陆续得以展开,然而那些人、事、景及传说,要看过整部集子后才能有更多的了解与领会。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主次之别,作者只是将他们分篇书写,每个人物的故事又自成一个体系。通篇十七个故事既可以独立成篇,总合起来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串起这些篇章的线索是作者对果园城中人与事的浓厚感情。这就使作品带上了明显的散文化特征。师陀这种打破成规的结构方式,是对传统情节小说的突破和超越,体现了现代散文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和渗透。

故事发生在作者熟悉的北方小城。其中,有不知情的老母经年等待早已被枪毙的革命者儿子回家,营造出人间的悲戚与惨烈(《期待》)。有水鬼阿嚏荡涤污秽的恶作剧,褒扬民间的乐天派(《阿嚏》),但更多的还是小城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失落。《桃红》中29岁的秀姑不停为亲友缝嫁衣、绣寿衣,也为自己缝绣了够穿30年的衣裳,可她仍然无望地待字闺中。《颜料盒》里那些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女性,给世界带来美丽和希望,自己却在现实社会中横遭不幸。即使那些已经离开小城的人物,他们在心理上仍与家乡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而在进入现实世界后,往往又是徒劳的失落。《一吻》中的大刘姐,因与锡匠徒弟情窦初开的一吻,被寡母做主匆匆嫁给师爷当姨太太。若干年后,已成贵妇的她独自回到小城寻找旧日相识。可她发现,小城仍在,人事已非。如当年的锡匠徒弟改行做了人力车夫,可闲谈半天也没认出她,她只好带着深深的失望和惆怅离开小城,也许永远不会再回来。《狩猎》中的孟安卿外出闯荡十几年,失意归来时,果园城已忘了他。他再次出走,继续生活“大狩猎”……这些作品用现在的眼光透视过去在今天的境况,在几分惋惜、几分哀伤中预示了一去不复返的传统小城未来的命运。[1]292

《果园城记》一改师陀先前乡土小说的“生活戏剧化”为“生活散文化”,人物和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潮、悬念”。在这里,“散文化”的结构方式与中国乡镇生活的原始自然状态达到了内在的契合,表现出了果园城单调、沉闷、平庸和停滞的生活现实。这正是师陀对于鲁迅所开创的国民性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正体现了他以一种别样方式对于抗战与民族自救使命的自觉承担。

二、独特而富于变化的叙事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一般分为全知视角、限制视角、纯客观视角三种。然而在实际作品中,叙述视角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作者往往会根据叙述需要,自由运用和转换叙述视角。《果园城记》的叙事视角就显得独特而富于变化。

《果园城记》采用第一人称“回溯性”的叙事视角,叙写了“我”在返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我”自由穿梭于“果园城”,使这座“中国小城”中的景物、事件、人物等都自然而然地带上了“我”的情感特征;“我”又是一个长期离乡远行的人,是现代文学史上常见的那种“漂泊者”、“寻路人”,因此,对于故土风物人事的观察与审视不仅渗透了怀旧的情结与历史的沧桑感,更带上了知识者努力进行理性思索和哲理探寻的意味,这无疑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厚度和理性意蕴,也是上世纪20年代初就已出现的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抒情主人公在新的时代境遇里的顽强挺进[2]93。

文本中,由于“我”返乡的经历与触景产生的回忆是并行过程,因此夹杂在返乡之旅中的其实是两个第一人称。“在第一人称回溯性的叙述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3]238。确实,在《果园城记》中,“我”既是当年的“我”,又是现在回乡的“我”,来自两个时空的“我”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对话。当年的“我”眼中的素姑是那么富有青春韵致:苗条的身段、细腻的皮肤……孟林太太却是那样端庄与严正。现在的“我”所见到的素姑则是一副憔悴模样,孟林太太也已耳聋眼花了。透过这种视角的“越界”,“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孟林太太是怎样变了啊!”“素姑小姐是插在明窑花瓶里的月季,已经枯干,已经憔悴!”面对这样的“物是人非”,读者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能体会出作者对于故土乡人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愫。

师陀以乡村文化背景深厚的“乡下人”的视角,探讨知识分子回乡时的心灵冒险,在不同叙事者的交替组合中,敏锐捕捉主人公对正在逝去的事物的新感受,家乡视角滞后对知识分子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在留念感伤之情中隐含的否定与批判。这些与人类一般情感中的怀旧倾向相结合,成就了师陀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魅力[1]292。

三、诗意而富有生命质感的叙事语言

一切真正有作为的作家,无不采用与自己的个性和生命体验相契合的“言语方式”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师陀,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不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追求小说的“画境”与“诗境”,把小说变成了一幅幅风俗画和一首首抒情诗。

杨义曾称师陀的《果园城记》道:“它是一首首朴素而纯情的乡土抒情诗,一首首柔和而凄凉的人生行吟曲。”[4]426确实,在《果园城记》中,师陀以朴实而热烈的感情,浓郁而抒情的笔调,流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叙述了一个个凄凉而亲切的故事。抗战时期的师陀以一个流浪在大都市的“乡下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故土,为我们描绘了那个美丽得令人忧愁、让人留念又令人愤懑的“果园城”的人事景致,充分体现出了他爱恨情仇、矛盾复杂的乡土情结。《果园城记》中那一个个凄凉又亲切的故事,让读者既体味中原农村的衰败与荒凉,又感知20世纪初期到抗战前期“原生态”的乡土中国。

在《果园城记》里,师陀描绘的那个平和、静谧的“中国小城”令人神往:城里最多的是果园,秋天,“你很远很远就闻到那种香气,葡萄酒的香气。累累的果实映了肥厚的绿油油的叶子,耀眼的像无数小小的粉脸,向阳的一部分看起来比搽了胭脂还要娇艳”。城坡上是青草,“短短的青草,密密的一点也看不出泥土的青草,整个城坡全在青色中,当细雨过后,上面缀满了闪闪的珠子,这时便能看见白羔跳踉,一面往城上攀登”[5]22。……师陀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给我们构筑了一个绿阴缤纷、果香飘拂、晨曦嫣红、夕阳垂地的小城自然景物世界,也正是在这样的诗意盎然的自然世界里,人及习俗的衰老、委顿、颓败、停滞与病变才显得触目惊心,令人难以容忍,深层次的情感寄托也在景物描写中清晰地体现出来。这些富于诗美的语言构成了小说的内在张力,使作品具有超乎作品表面的丰富而深远的意蕴。

师陀的小说在京派中最具讽刺性,但他是要透过“果园城”中小儿女们的人生苦难和悲欢离合展示 “活脱脱的现实”,所以,他把讽刺、人事、同情融合起来,在平静的叙述中,通过回溯性的故事讲述方式,把故事拉远,形成了绵长的回音。“凡是在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我抬头望望前面,一种深深的哀痛突然侵领了我,这个小城的城外多么静”[5]34。这一来自《说书人》中的感慨,看似平淡,却饱含作者浓烈的感情,投射出作者对小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

总之,师陀运用诗意而富有生命质感的语言,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言说方式,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四、结语

不同于抗战时期许多作家作品以单纯的控诉与情感倾泻代替艺术的铸造与锤炼,师陀的《果园城记》以散而不淡的叙事结构、独特而富于变化的叙事视角、诗意而富有生命质感的叙事语言书就了“果园城”的现实人生。在对果园城人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多角度表现中,流露出了文化过渡时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含蓄深沉,极富韵味。正是这种超前的叙事策略,使文本呈现出异样的风格,成就了师陀小说的艺术魅力。

[1]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典藏[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Z].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1991.

[5]师陀.果园城记[M].上海:上海出版社公司,1949.

猜你喜欢
师陀小城果园
失而复得的杰作
——师陀小说《争斗》的发现*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小城雪花
小城大爱
秋天的果园
呼噜猪的大果园
我家果园丰收了
小城红梅赞
师陀人生和创作的异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