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伍尔夫的《邱园记事》

2014-07-21 01:30刘星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记事西蒙伍尔夫

刘星

浅析伍尔夫的《邱园记事》

刘星

(华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国内对伍尔夫小说的解读大多集中于她的意识流代表作《到灯塔去》和《达洛维太太》。本文依据伍尔夫的生命观解读了她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在伍尔夫看来,生命的精髓在于重要的瞬间。该小说熔光、形、影、色于一炉,以流动的画面展示人生剪影,并将生命中美丽一瞬所承载的内心积淀以幻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小说中思想的闪光与色彩的闪光交相辉映,光色的无限播散默默地传递心灵的声音。

《邱园记事》 重要的瞬间 光与影

迄今国内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解读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和《达洛维太太》,对于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的研究相对集中在意识流创作手法和作品结构的分析上。本文根据伍尔夫有关重要的瞬间的观点对《邱园记事》进行了解读。《邱园记事》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没有故事情节,有的只是梦幻般的画面,并以作者对色彩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再现了生活中充满内心积淀的瞬间印象。该小说行文虽短,却是一幅色彩浓缩、光影闪烁的画卷,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一、流动的画面

林德尔·戈登通过追溯伍尔夫的心路历程,提出伍尔夫的生命观是 “相信生命中只存在着为数不多的那种至关重要的瞬间”[1]。在伍尔夫的随笔“只谈书籍”里,她写道:“但人们翻开那些内容真实、令人赞美、完全理智、并非伤感的书页后不免要问:爱情在哪里?按照那样的意思,大海的波涛声和玫瑰的鲜红色在哪里?音乐、意象、心声又在哪里?”[2]伍尔夫的《邱园记事》一改传统叙事风格,隐去故事情节,而是小心捕捉邱园里光影闪耀的瞬间并将其以流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穿行于光影、繁花、绿草之中的不仅有夏日的微风,还有漫步于邱园的人们,当然也有来去自如的蝴蝶与蜗牛。伍尔夫所选择的人物极具典型性,他们分别是一个家庭、两位男士、两位女士和一对夫妻,其中有精神健康者,也有精神失常者。这四组人物依次代表了家庭成员之间、男人之间、女人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纵然复杂,伍尔夫却以流动般的画面,快速摇动着镜头,将人类之间的基本关系以近似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

光影在闪烁,画面在流动,人物漫步于四处蔓延的花草丛中,各组画面之间似乎毫无关联。然而该文读起来却散而不乱,原因在于文中潜伏着一种力量在不断填补着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断层,犹如一丝隐性的红线将散落的珍珠粒粒串接起来。人物在更换,时光在飞逝,读者唯一可以捕捉的就是那只栖身于花坛里的蜗牛。动作迟缓的蜗牛每移动一步所消耗的时间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就在它慢吞吞地移动着身躯,在避开还是翻过一片枯叶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选择躲进枯叶与地面之间的空隙这一过程的同时,邱园已有四组人物在作者的视线里出现又消失。无论人物如何更替,出场又退场,时间片刻也不会停留。流动的画面注定要消融在时间的长河里。蜗牛代表着时间,反复出现于人物上下场的瞬间,仿佛时钟滴答,向人们提示着光阴的流逝。

伍尔夫在随笔“个性”中谈到伟大的艺术家“能成功地把他们自己的一切特性都灌注到自己的作品中”,并且能“设法将自己的特性普遍化”[2]。伍尔夫凭着对光与影独有的感悟,将莎士比亚笔下舞台般的世界表现出来。她把手中的笔当成画笔,将稿纸作为调色板,以红、黄、蓝三原色调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光彩明暗错落有致的立体画卷。邱园以立体、流动的画面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二、光的折射

光遇到平面镜会发生反射,遇到水则会发生折射。邱园里的光线在水或近似半透明的物体间传递。传递之间,光线并没有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而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倘若光线遇到水发生的是物理折射,那么在遇到漫步于邱园的人们的眼睛时则发生了另外一种折射。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里写道:“当我们面对面坐在公共汽车和地下铁道里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照镜子;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的眼神都那么呆滞而朦胧。”[3]眼睛是心灵之窗。从眼中透射出的不同光芒向我们暗示着内在心理的变化。对于第一对出现在邱园的夫妇来说,他们虽在一块散步,但双方都沉浸在对各自往昔岁月的回忆之中。西蒙漫不经心地走着,有意与埃丽诺保持一小段距离,好让他的思考无人打扰,虽然他自己可能还没意识到这点。当西蒙问埃丽诺是否介意他回忆过去时,埃丽诺却一点也没有责怪西蒙的意思,反而认为这很正常。随后,西蒙与埃丽诺便独自陷入了回忆,直到埃丽诺见到小孩不在他们身后时才停下叫他们的名字。

伍尔夫并没有将西蒙和埃丽诺的对话与想象区分开来,而是一律用引号,从而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这种刻意模糊现实与想象界限的做法与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主张不谋而合。根据传统写作要求,小说必须贴近事实。伍尔夫对这一写作传统提出了挑战。在《墙上的斑点》里,伍尔夫指出,未来的小说家们将“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3],这里的深处、幻影是错综复杂、难以捕捉的意识。在《自己的一间屋》里,伍尔夫提出“虚构有可能比事实包含更多的真相”[2]。这是由于对事实的描述根本无从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西蒙和埃丽诺一道在邱园里散步,西蒙脑海里涌现的是十五年前他向莉莉求婚的场景,而埃丽诺回想起了二十年前一位老妇人的吻。作者反复使用了省略号与破折号,表现出人物的思索状态或思维的跳跃。当邱园里花的光色闪耀到了人物的眼中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折射”。同样的邱园在西蒙与埃丽诺的眼里各有风情。

到了第二组人物出场时,情况就更加特殊了。他们是两位男士。年轻一点的男士脸上表现出一种极不自然的镇静。当他的同伴开口说话时,他就抬起双眼,正视着前方;当同伴说完后,他的目光就又回到了地面。而他的同伴即那位年长者则更怪异。他走起路来步伐异常不稳,摇摇晃晃,还时不时向前一甩手,或把头猛然抬起。他完全沉浸在与自己的对话中,几乎无视同伴的存在。他一边说个不停,一边微笑着,就好像微笑是对他自己的回答。他偶尔也会停下来,好像在聆听什么,然后又继续自言自语。他的叙述反映出他的情绪极不稳定,忽而极度高涨,忽而又极度低沉。刚开始他谈到了死者的灵魂及灵魂与他的对话。当他谈到妇女时,正好瞥见在远处散步的妇女,她的衣裳在树荫下呈紫黑色。随后他又开始遐想曾与欧洲最美丽的年轻女子结伴同行,再后来他又想到溺死在海洋的女人。年轻人一直陪同在他的身旁,但慢慢地,年轻人强忍住的镇定的神情变得愈发深沉。不难看出,这两位男士完全没有也不可能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倘若是绚丽多彩的花色,到了这两位男士的眼中恐怕也难以再找到原色了。

紧随着第二组人物的退场,第三组人物出场了。这次是两位女士。她们看到那位年长者怪异的举止后,先对他的背影好奇得仔细观察了一番,然后诡秘地互换了一个眼色,又继续她们之前被中断的话题。可是那位胖女人却没有参与到对话中。开始她还假装在听同伴的谈话,同时,看着冷漠而坚定挺立着的花朵,神情奇特。后来索性不假装了,听凭同伴独自叙说,缓慢地前后摇晃着上身,仍然看着花。两次她都看着花,而两次花在她的眼中都发生了变形。第一次看花时,她仿佛是一个刚从沉睡中醒来的人,看到铜烛台的反光不同寻常,就闭上眼再睁开,可看见的还是这个烛台,最后终于清醒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烛台。犹如睡梦初醒的人,她的思维还处于游离状态,眼中有花,花却不在眼中。第二次她看着花,摇晃着身子,然后提出她们应该找一个位置坐下来喝茶。虽然作者并没有交代她的所思所想,但从她的动作可以看出她陶醉在自己的遐思中,既没有听同伴的交谈,又没有真正赏花。

第四组人物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的对话十分简短,但在其背后隐藏着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们每句话之间都有很长的停顿,这停顿意味深长。当翠茜的丈夫感到言语不足以表达情感时,便将手放在了她的手背上,传递他们之间的感情。翠茜问他邱园提供何种茶时,他感到在翠茜言词的背后浮现出一个幻影,刚开始朦朦胧胧,后来清晰可辨:小白桌,女服务员先看了看她又转向看他,他将用口袋里的两先令来付账。为了让自己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他还特意摸了摸口袋里的硬币。但这幅画面不过是他的想象罢了。通过想象,他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而不是眼前的花坛边。翠茜被他拉着穿过草地喝茶时,她的头却朝两边转悠,早已忘掉喝茶那回事,回想起她曾见过的野花丛中的兰花与鹤,中国塔,还有红冠鸟。

红、黄、蓝三色在邱园里传递着,它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光与影的感染,发生了神奇的变幻。若是遇到了雨滴,则使雨滴的颜色更饱满,若是遇到了人的眼睛则会演绎出不可思议的画面。光在邱园里被“折射”了。

三、魅影流连

在伍尔夫的笔下,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是永恒的,而肉眼所见到的事物却是转瞬即逝的。埃丽诺曾向西蒙描述那些躺在树下的幽灵,她认为他们代表着过去,也是一种现实。当人们在公园里漫步时,会想起自己的过去,过去的影子就如同幽灵一般在公园里漂移。

《邱园记事》里的四组人物仿佛是我们梦境中才能见到的形象,出现后即刻消失,如同泡影。当第一组人物即将退场时,阳光和树荫在他们的背上闪动,投下了块块摇曳不定、斑驳的碎影。他们看起来是半透明的。在光与影的作用下,实在的身体也变成了半透明的,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变得不可靠。当翠茜的丈夫想象他们喝茶的情景时,他竟然感到整个场景就像口袋里的硬币一样真实可信。这种对比正好回应了伍尔夫对生活的看法:“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贴近事实的描写只是再现了半透明的外壳,伍尔夫所作的则是要再现生活的核心,再现已经“折射”过了的光线。

生活中有无数个瞬间,仿佛流动的画面。当它们停留在人们心间的那一刻,并不是像光遇到平面镜那样直接反射出去,而是像遇到水那样在人们的心里发生折射。画面的流动如同岁月的流逝,然而挥之不去的便是那魅影流连。

[1]林德尔·戈登.伍厚恺,译.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弗吉尼亚·伍尔芙.乔继堂等主编.伍尔芙随笔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弗吉尼亚·伍尔夫.黄梅,等.译.墙上的斑点[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4]弗吉尼亚·伍尔芙.乔继堂等主编.伍尔芙随笔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GW1201)。

猜你喜欢
记事西蒙伍尔夫
《安徽记事》
记事中的“情节”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