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名词性成分中的有定性和无定性

2014-07-21 01:30曾卓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语序定性宾语

曾卓

英汉名词性成分中的有定性和无定性

曾卓

(衡阳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衡阳 421002)

“有定”与“无定”指的是名词性成分在指称上的有定性和无定性特征,即所谓特指与定指及泛指与不定指的问题。有定、无定既涉及语法和语义的内容,还涉及语境和交谈者的语言心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采用英汉比较的方法,着重讨论名词性成分中的有定和无定性。

有定性 无定性 名词性成分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是一种形态型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语义型语言,是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英语重视形合和汉语重视意合的结果,造成英语语法的显性和汉语语法的隐性特征。在显性的英语中,从构词到段落的连接,都偏重使用形式或形态因素;在隐性的汉语中,主要是逻辑和语序在起作用。

说话人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判断听话人能够将其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能够把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事物区分开来,该名词性成分就可称为定指成分。反之,说话人在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判断听话人无法将所指对象与语境中其他同类成分区分开来,该成分就可称为不定指成分。

二、有定、无定问题

在英语中,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性与无定性通常是通过在名词性成分前面加冠词表示的。英语中的定冠词“the”的作用是与名词性成分连用,进而表示这个名词性成分是有定的,作用是指称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或事物。不定冠词“a(an)”的作用则恰恰相反,它和名词性成分连用,进而表示这个名词性成分是无定的,泛指同一类或同一事物中的某一很难确定或是在叙述中没有必要确定的人或者事物。汉语实际上是没有形态变化的,也没有像冠词这样的虚词,所以汉语常把英语的定冠词译成“一个”、“一些”、“这个”、“那个”之类的数量结构或指量结构。例如:

(1)I bought you a book.

(我给你买了一本书。)

(2)I have bought you the book that you wanted.

(我给你买了你想要的那本书。)

从这两句话的译文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指量结构可以表示有定,而数量结构可以表示无定,但这并不等同于汉语中的指量结构和英语中的定冠词起着相同的作用,或者汉语的数量结构和英语中的不定冠词起着相同的作用。事实上,汉语中的名词性成分常常不用指量结构,而凭靠自身的语法位置表示有定或无定,这个是英语名词性成分不可能做到的。比方说“老师来了”,在说话者(即学生)的心目中,这位“老师”一定是有数的,是事先知道的。但是如果说“来老师了”,那么这位“老师”在说话者的心目中则是无定的,可能还是一位“不速之客”,因为事先是不知道的。可以看出,“老师”在句子中是表示有定或者无定,与指量结构或数量结构无关。

在汉语句子里,跟有定、无定关系最密切的是名词性成分,其通常处于较前或是较后的位置。例如:

(3)a.拿酒来。

b.酒拿来了。

(4)a.我给大家唱首歌。

b.这首歌来自于电影《音乐之声》。

例(4a)中的名词受到了数量结构的限定,属于无定性成分,表示泛指,是听众还不知道的歌曲。(4b)中的名词受到指量结构的限定,属于有定性成分,表示定指,指明这首歌的出处。然而,例(3)中的两句话都没有受到任何修饰语的限定,其中(3a)中的名词“酒”是无定的,表示泛指;(3b)中的名词“酒”是有定的,表示特指。对这两组句子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句子里后置的名词性成分通常是无定的,而前置的名词性成分是有定的。这个特点其实是汉语中比较常见而且十分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事实上,汉语句子中对有定、无定的表述起关键作用的是语序,也就是名词性成分对自身语法位置的选择与确定。

以上的考察是基于语法位置进行的,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考察这个问题。例(3)和例(4)中后置的名词性成分是宾语,表示无定;前置的成分是主语,表示有定。由此可见,汉语中的主语、宾语同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无定之间有联系。当然,我们很难确定这种联系到底有多密切,是否形成了一条普遍性的规则,因为语言实际运用中确实存在一些例外现象。此外,作为交际使用工具的语言是时刻在变化和发展的,它和自然现象之间有着本质差别,很难用一个规则或框架把某一类语言现象进行完全的概括和归纳。例如:在汉语中,主语所指代的事物是有定的,而宾语所指代的事物是无定的。试比较下面的句子:

译文:①桌子上有一个苹果。

②有个苹果在桌子上。

译文:①走了很多游客。

②有很多游客走了。

英语原句句中加下划线的名词在句中都是作主语,位置在前,但是由于受到不定冠词的限定,它们都属于表示无定的事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中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性与无定性同该名词性成分的语法位置和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无关。然而,英语翻译成汉语,必须注意到汉语的表达习惯与语法规则。上面两个句子译成汉语后语序上都有了变化:原先在句首的英语名词在汉语表达中采用的是无定性名词后置的语序;语法成分发生变化:原先在英语里充当主语的名词,由于它的无定性成分,译成汉语时就变成宾语。再看下面的例句:

(7)Have you received the invitation I sent?

译文:我寄给你的邀请收到了吗?

(8)Have you discussed the proposal?

译文:提案你们讨论了吗?

英语原句中加下划线的名词都是作宾语,但因为受到了定冠词的限定,在句子中表示有定性。在汉语句子中则将宾语变成了主语,语序前移,这样的翻译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三、对这一问题的解释

和英语相比,汉语语序对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起更大的支配作用。也就是说,汉语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通常需要选择不同的语序进行表达。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和对话者的语言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将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

1.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说话人总是尽可能地把听、说双方共用的、共知的信息最先表达出来,位置上给予前置,这样可以引起注意,给予强调,使双方都马上理解所谈论的内容,所以汉语总是优先使用有定性名词成分前置的语序。例如:

(9)合同还签不签?

(10)把合同给老板送去。

(11)合同被小李弄丢了。

这三个句子中的“合同”是交谈双方都知道的“那份合同”,是有定的,因此要放在主语或“把”字后边的宾语位置上。

2.如果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谈论的是双方暂时都还不确定的人或事物,那么说话者总是将这些新的未知信息放在后面,优先使用无定性名词成分后挪的语序。例如:

(12)远处过来了几个学生。

(13)主任叫咱们去谈件事情。

这两个句子中的“几个学生”和“一件事情”是新信息,是双方未知的,属于无定性成分,所以要放在动词后边作宾语。

3.如果说话者心里明白,是已知的信息,而听话者不明白,是未知的信息,也就是说,不是双方共知的信息,也是属于无定的,那么同样选择无定性名词后挪的语序。例如:

(14)甲:你在看什么?

乙:我在看海报。

这个“海报”对于乙来说是定指,但对甲来说则是无定的,所以只能放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这种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及交际心理的支配,而把有定名词性成分前置、无定名词成分后置的语序,符合吕叔湘先生的“由已知而新知”的原则,这个原则明确了汉语语序对名词词性成分的有定与无定的支配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英汉语尤其是汉语中名词短语有(无)定性特征的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英汉语在表达有(无)定性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也从一个侧面对英语作为形态型语言和汉语作为语义型语言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3]Langacker,R.W.Investigations in Cognitive Grammar[M].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4]Langacker,R.W.Access,activation,and overlap:Focusing on the differential[J].外国语,2012,(1):2-25.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6]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2,(1):25-37.

[7]陶红印,张伯江.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J].中国语文,2000,(5):1-19.

[8]徐通锵.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义句法再议[J].语言研究,1997,(1):1-14.

[9]许余龙.话题引入与语篇回指:一项基于民间故事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7,(6):1-5.

[10]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衡阳师范学院科学基金项目[12A14]。

猜你喜欢
语序定性宾语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