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与 “弹”
——论琵琶技巧之弹挑在实际演奏中的应用

2014-07-21 01:30李亚桐李海萌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指法琵琶右手

李亚桐 李海萌

“谈” 与 “弹”
——论琵琶技巧之弹挑在实际演奏中的应用

李亚桐 李海萌

(湖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演绎一首高水准的乐曲,需要的不仅是时间的沉淀,还有过硬的基本功。弹挑,是琵琶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在乐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掌握好最基本的技巧,任何叠加的复杂技巧也就掌握自如。本文分析了琵琶技巧之弹挑在实际演奏中的应用。

琵琶技巧 弹挑 教学应用

一、“谈”——渊源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①:“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枇杷”原是右手的两种主要弹奏指法,这两种指法,等于是现代的“弹”、“挑”指法。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当时称作“胡琵琶”。其形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或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也就奠定了以后的琵琶为四弦的基础。在唐代琵琶得到了改造,琵琶由直、曲两种统一成曲项一种,抱法由横抱变为竖抱,最明显的为由手指直接取代了用拨子演奏,这样的改造,使它的音域变宽,品相变多,从而使技巧得到更好的发展。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中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由于琵琶的发音与构造庞大而复杂,笔者不过多阐述,现就琵琶技巧之弹挑的技法与应用做剖析。

二、“谈”——手法

琵琶技巧多姿多彩,而右手的加入,使得琵琶曲变得丰富而有内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就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有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十六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轮指系统、弹挑系统。左手指法分两个系统:按指系统、推拉系统。

弹挑类包括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抏、飞、双飞,而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如夹弹、滚、分、勾、抹、剔、飞等,都由弹挑衍变而成。

且不论其他技巧的展示,单就弹挑指法而言,它的完成程度会直接影响琵琶演奏质量的好坏。因为琵琶乐曲中的琶音和快速且富有激情的乐段都是由快速弹挑指法完成的。琵琶的演奏由基本的“点”构成,其弹点的变化、指甲不同的用锋、指甲入弦的深浅及触弦时指甲面与弦所交叉的角度都会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所以,琵琶弹挑技法不仅是众多琵琶演奏指法中最难掌握的基本指法之一,更是琵琶演奏中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中梁砥柱。

弹挑指法看似简单,但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含义,手臂的高低,手腕的转动,手指的手形,都决定了弹挑的速度和清晰度。所以首先要了解弹挑的基本手型。进行弹挑时,大臂应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与大臂形成接近90度夹角,手腕背面呈小量外突,手背面与面板呈斜状。就右手握指而言,目前琵琶界有“龙眼指法”与“凤眼指法”两种学说,对于“龙眼指法”,要求手指保持空心握拳状态,手呈半握拳状,手心是空的,手背是垂直的且与琵琶面板成平面角度,演奏时眼睛看不见手心,形似龙眼;对于“凤眼指法”,则要求大指与食指微微向前延伸,拇指指肚轻轻搭在食指第一个关节上,虎口不再保持圆形,而是形似凤眼。“凤眼指法”演奏弹挑时,易于使拇、食两指指甲端在弦身的同一点上触弹,横的角度、手指弹弦方向易于相仿,易于小开门的演奏。当然,究竟哪种手型可以更好地展现弹挑技巧,可以更快地应用,有待考证。

这里尤为强调的是弹挑中的夹弹和滚弦。在弹挑作连续交替进行的夹弹和滚弦时,拇、食指的运动方向宜相仿,以使弹和挑的音色音量相仿。滚弦时,如果食指作向左下方弹,音色就易坚实,音量也易强,拇指作向右上方挑,音色就易柔和,音量也易弱;一坚实而强,一柔和而弱,这样的连续反复出现,演奏效果是不好的。因为滚弦是表演长音效果的指法之一,是在弹挑的连续均匀而快速的进行中产生的长音的假象,所以音色尤为重要。在初练弹挑时,应练好拇、食指运动方向相仿的演奏习惯,下面的乐曲范例即涉及到滚弦。

三、“谈”——乐曲

作为传统民乐,琵琶的成名曲很多:《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草原小姐妹》、《春蚕》等。但随着西洋乐器在中国的流行,琵琶的曲目不再局限于传统中国套曲,而涉及部分由国外名曲改编的曲目,为的是练习基本功。

例如由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歌剧《萨旦王的故事》中作的插曲——《野蜂飞舞》。这首乐曲以克罗地亚著名钢琴家马克西姆演奏版本最为出名,因为他把技巧与旋律极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被称为“世界最快钢琴曲之一”。琵琶演奏中此曲作为表演版本,基本全部运用弹挑。

平时把此曲作为练习曲,则可以很好地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和清晰度,还可以具备持久的韧劲和耐力。旋律以半音结构为主,每个小节基本保持连续音,左手在琴的品相间连续上下,右手为最基本的快速弹跳(即滚奏),以密集的音符和旋律表现野蜂成群的一种状态。此曲可以使右手的弹挑在掌握最基本的手形后,提高速度,也可以说是使滚奏极快速。但在练习中,要注意指关节的灵活度,还有演奏时的紧凑、有力。

此曲最忌讳“入手先快”,练习时要由慢渐入快,再提速,到最后快速。在实际演奏中,要保持每个半音的饱满度,并在肘、腕关节相当放松而不运动的情况下,加用前臂转动的配合运动,互相“追得上”,否则事倍功半。

作为最基本的指法,弹挑的速度固然是一方面,它的质量同样是一个方面。在实际演奏中,不仅要求弹挑的速度跟上,而且需要在散板中,通过简单的音乐传达乐曲本身的情感。

《琵琶语》是一首“文曲”,由作曲家林海游玩至江南所作。此曲表现的是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重在琵琶的单音,旋律简单明了,指法同样以弹挑为主,并加入左手的吟、揉,有种“泣泣私语诉衷肠”的感觉。在《琵琶语》中,弹挑的质量效果尤为重要,单音需要靠弹挑的力度和音色体现韵味,手指可以做大幅度的运动,指甲端与弦身接触的面积要尽量地小,拇指甲与食指甲最好在弦身的同一点位置上触弹,不能用平常的“生硬”弹法,而是要运用食指指尖靠近胶布的部位,在下落时由轻到重,不能急躁,并且有停留,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平时对弹挑的要求严格,才会在乐曲中运用自如,不能只把它当做一种技巧练习,而是需要在提高技能的同时,表现出乐曲中要求它表达出的含义。

作为经典的民族音乐素材,《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以下简称阳光)这首乐曲以民间器乐的演奏手法,增二度和装饰半音的进行,模仿冬不拉的四音和弦的拨奏和华彩乐段,构成具有新疆塔吉克民族风味的乐曲。此曲是由著名作曲家陈钢根据吐尔逊卡的尔所作《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刘福荣改编的笛子独奏曲改编。因为这首乐曲变现的是民族异域风格,包含增二度和装饰半音,所以对技巧的要求十分严格。这首乐曲的版本颇多,以小提琴版本最著名。

琵琶演奏中,此曲的改编,变成许多人向往的一种高度。此乐曲的手法与以往乐曲有些不同,不仅在乐曲中有六种曲调的转换,并且跨度颇大。而其中关于右手的弹挑部分,不仅要求速度,更是与左手的配合。在这首乐曲中,有很大一部分要求快速技巧,但音与音之间没有保持连贯,没有《野蜂飞舞》中的密集,反而更多的是跳音,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时的练习中加快速度的同时,进行大幅度跨音的训练。《阳光》中有一段旋律在乐谱中明确提示要“一泻而下”,这就要求右手弹挑在保证速度的基础上,有力度的变化,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不能蒙混,而是在松弛的基础上,达到紧凑圆捷而有力。《阳光》的结尾处是转F调的长达七行的快速音,旋律要求急速、火热的,表现出吉克人民热情舞蹈的场面,这里的弹挑要求带有跳跃性,每个音都是独立的,但又不失整体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日常练习中注重连贯性,在弹错的情况下依然较完整地完成练习曲或乐曲,保证其独立性。

四、结语

演绎一首高水准的乐曲,需要的不仅是时间的沉淀,还有过硬的基本功。在日常练习中,把每条练习或练习曲在技术训练方面的程度必须超过一般乐曲中的难度,高度重视,严格要求。正确的练习基本功,并持之以恒地长久练习,才能毫无负担地处理乐曲,在实际演奏中才不会有惶恐、害怕等负面情绪。这就要求演奏者在空闲时间,不仅手动,还要心动。手动,达到技巧所要求的境界;心动、学会巧劲练习,并蕴含“情感”。

弹挑,是琵琶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在乐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掌握好最基本的技巧,任何叠加的复杂技法也就掌握自如了。

注释:

①李亚桐.“谈”——“弹”.百度文库.

[1]林石城.琵琶演奏法[M].音乐出版社,1959-08-00:20.

猜你喜欢
指法琵琶右手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左手和右手
论钢琴初级程度学生指法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钢琴音阶的指法研究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