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解析

2014-07-21 01:30金立畅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金立畅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解析

金立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确立了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为师德注入自由、平等、理性的新元素,但也有可能导致唯利是图、人情冷漠、个人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必须提出新的要求,即为国育才的价值追求,汲汲修炼的职业虔敬,有教无类的平等精神,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行为世范的高尚人格。

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 市场经济

作为解疑释惑传道授业的人民教师,其职业声望之崇高,其社会地位之重要,是社会公众所称羡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灵魂丰富而尊贵,教师的品德行为可为社会的表率。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已发生根本的转变,市场经济大潮猛烈冲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教育和教师自然也无法摆脱裹挟,其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必然有所变化,其品德的形成必然产生新的环境条件。

1.市场经济对师德养成的积极影响

1.1 市场经济为师德增加了时代元素和内容,塑造了新的价值体系。一是自由。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人们对集体、社会的依附得以解除,人格依附由此逐渐转变为人格独立;二是平等。在以竞争为动力的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通行的法则;三是变化。市场经济的流动、扩张、创新性,决定了社会关系处于变动不居之中,消极惰性、因循守旧将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精神所取代;四是理性。自由、平等、竞争、变化的市场经济,促使人们摆脱对传统、宗教和形形色色的教条的崇拜,扫除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盲目附和,科学和实践成为认识世界的基础,理性精神得到张扬。

1.2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确立了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使人凭借能力从事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更多的交换价值,获得经济选择的自由并发展自己。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引导人的一切活动、一切关系和一切追求都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人的自身能力的中心在运行。人们以发挥自身能力为社会作贡献作为立身之本,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

2.市场经济对师德养成的消极影响

2.1 市场经济求利本性诱使某些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利益为核心的竞争关系、雇佣关系、交易关系已经被引入教师职业领域,教师职业的性质、内容、主导价值、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等都由此发生重大变化。这种状况势必对教师的传统职业角色产生冲击,部分教师抛弃善良、公正和奉献精神,无节制滋长利己心和对财富的贪欲,不能正确处理善与恶、利己与利他、个人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少数教师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只关心工资福利多少、职称高低、荣誉得失,几无成就动机、责任心、进取心、安贫乐教的精神。

2.2 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把握不好,容易使某些人变得冷漠。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双方都追求对方所能给我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对自己的有用性,至于对方作为“人”的其他方面并不予以重视。市场竞争使得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若处理不好,会使部分人不以美学态度审视人生。

2.3 过于自由导致了个人主义的膨胀。市场经济意味着个人掌握自己的命运,个人的成败命运由个人选择决定。在当下自由的社会里,在个体主义的生活状态下,社会公众的精神状态由规范取向转向自我取向,从规范重心转向自我中心。那些曾经处于主导地位的、被认可的价值观和职责如纪律、服务意识、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等有所衰落。

3.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应有新的要求和阐释。笔者认为教师应有的几个品德:一是为国育才的价值追求,二是汲汲修炼的职业虔敬,三是有教无类的平等精神,四是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五是行为世范的高尚人格。

3.1 为国育才的价值追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师高远志向和价值追求。它包藏了一种巨大的内驱力,驱动我们乐于倾注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教育孕育着社会的未来,社会的命运系于教育,教育在一国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教育兴,民族兴。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教育旨在人本,教育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价值,大而言之,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承担了无可替代的社会责任。未向社会索取很多,却给予社会比自己本身更伟大的付出,失也是得,苦也是乐。

3.2 汲汲修炼的职业虔敬。学高为师,对于教师而言,无才便是无德。即为教师,要把自己奉献给教师职业,永不停息地改善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坚持不懈地追求职业的完善,拒绝职业敷衍和职业倦怠。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创造性,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潜质、专业观念、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为此,教师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进取。

教师职业性格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应一日三省吾身,呵护和保持良好的性格特征。无私地热爱学生,仁慈地对待学生,体察同情学生,善意地赞赏学生;严于律己,善于控制欲望、行为、感受、思想和言语;诲人不倦的耐心,善于宽容,善于妥协,从容应对教育中层出不穷的令人发脾气的场景;保持精神上的欢乐和活泼,以及智力上的灵活和充沛,警惕情绪的消极和猥琐,以及精神的狭隘和懒惰。

3.3 有教无类的平等精神。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教育思潮,也是今后世界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全民教育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权利并借以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义务教育法》彰显全民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理念,规定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应当把教育的恩泽普及到所有人,投到教室的每位愿意学习的学生,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善恶,不分智愚,不分亲疏,都受到平等的教育。在新时代,教师应摆脱传统的角色定位,树立一种兼具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新型师生观。

3.4 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胸怀宽广,气度坦荡,优秀的教师无不如此。工于心计,器量狭小,也是当下不少教师的毛病。容纳他人的不同见解,欣赏别人的成就,不搞文人相轻,敞开心胸学习,有利于自身进步。别人进步,自己醋坛子打翻,妨碍自身进步又损害生活乐趣。教师个体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有高有低,业务能力有强有弱,文化知识背景互有差别,因而需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发挥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开展有序竞争,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5 行为世范的高尚人格。朱熹说: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立身唯正,方可为人之师。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教师须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真实的人都有两面,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勤与懒,利己与利他,公正与偏私,进攻与退缩,奋发与保守,都矛盾统一地存在着。教师作为社会的表率,理应加强自律,警惕人格负的一面,展示正的一面,逐步实现人格的完善。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德]Wolfgang Brezinka.彭正梅,张坤,译.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孙孔懿.论教育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中国社会科学,1995,(3).

[5]张宇.市场经济与价值重建.中国社会科学,1994,(3).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