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问题管 理探析

2014-07-21 01:30段碧花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预警管理工作心理

段碧花

高校心理问题管 理探析

段碧花

(怀化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怀化 418008)

某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人注目,加强心理问题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心理问题管理进行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当前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重视理论研究、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危机意识、健全信息网络、加强跟踪督导和开展人员培训等对策。

心理问题管理 问题意识 预后维护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高校学生人数显著增长,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所凸显,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调查表明,44.4%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呈上升趋势[2]。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影响他们的学业及正常生活,还可能造成社会后果。因此,高校心理问题管理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关系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管理及其研究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危机管理

心理问题是人们遭遇超出他们资源和应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个人无法应对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解体的状态,导致个人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容易做出自毁和伤害他人的行为[3]。心理问题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分析、预测、规避、化解心理问题,减轻心理问题损害,顺利渡过甚至转危为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预防、预警、干预和预后维护等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职责和功能上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心理问题管理是一项全员工程,在空间上具有全方位性。它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如学生处、保卫处、医务室及学生家长、校外机构如精神病医院等相互沟通和协同合作,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教职员工,甚至每个学生都是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参与者。

二、当前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问题管理认识不到位。

我国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工作起步晚,时间短,大多处在发展的初期。在思想观念层面,对心理问题的含义、表现、特点、类型、成因和危害性影响等缺乏深入的分析,对心理问题管理的制度、体系、策略、措施等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心理问题管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实际操作层面,具体表现为:把该管理工作等同于其他管理工作,甚至当做可有可无的一项工作;把干预等同于管理,以干预替代管理,忽视预防、预警和预后维护工作;把该管理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专门职责,把干预工作当成心理教师的“个人专利”,认为其他部门或人员无须牵涉其中。

(二)心理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与心理问题事件导致的后果密切相关,管理观念不强,未形成健全的工作制度。例如,缺乏管理的宏观政策与领导体制,管理工作执行力度和效果不佳;缺乏管理的工作机制与具体方案,管理停留在经验摸索阶段,工作的系统性与成熟度不够;缺乏管理全员参与和培训措施,没有形成全面的预防和应对网络;缺乏系统规范的处理程序指导辅导员、学生和家长等相关人员科学地应对。

(三)心理问题管理举措不积极。

该管理包括预防与危机应对,且事前的预防胜于事后的救急,最成功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在潜伏期解决危机[4]。然而,当前某些高校的管理属于事后动员型而不是事先预防型,即消极预防,被动应对,有危机才介入。干预目标多是消除当前症状,而不是积极预防,通过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减小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或早发现早干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论是制订应急计划还是现实事件的处理,更多地表现为注重事后全力动员和救治而忽视事前全面监测与预防。

(四)心理问题管理信息不通畅。

心理问题都有其外在表现形式,如当事人在行为、生理、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觉察的,因此心理问题是可以预警的[5]。通过对预警信息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危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可以减少突然性和意外性。然而,我国某些高校的有关管理信息不够通畅,预警网络体系各级联动不够,信息收集不及时,导致发生前无所作为,错失良机,或信息收集不全面,影响对预警警情的有效判断和科学评估。主要表现为:重校内渠道,轻校外渠道;重教师信息员渠道,轻学生信息员渠道;重学工队伍渠道,轻其他教员渠道;重全体学生排查渠道,轻特殊群体排查渠道。

(五)心理问题管理过程不完整。

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时间维度上可以划分为预防、预警、干预和预后等四个阶段。而现今大多数高校在管理实际工作中都缺少预后维护这一环节,即对实际干预效果缺乏后续的评估、支撑[6],管理过程不完整。高校因学生人身安全和社会舆论压力等原因,对事件中表现出精神症状的学生往往及时转介治疗,迅速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管理过程通常到此为止。对这些学生复学后遇到的心理适应、学习困难、经济负担、人际关系、群体舆论、社会支持等可能再次引发的问题缺乏必要关注、合理评估和有效解决。

(六)心理问题管理队伍不专业。

该管理是一项全员工程,学校领导、行政人员、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宿舍管理员、学生家长等都是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管理的相关知识,不善觉察潜在的问题,不能化解突发的危机,遇到事件时不能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结果造成信息失灵,事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与干预的专业师资力量欠缺,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且专兼职老师混合教学和咨询的现象严重。在国外,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1000,而在我国该比例为1:5000,甚至更少。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只占高校总数的30%[7]。

三、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对策

(一)重视理论研究,加强科学指导。

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工作不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有意识地加强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管理工作。心理问题管理理论是基于对该项管理而形成的有关预防、预警、干预处理、预后维护等一整套系统的理论。科学理解心理问题管理的含义,澄清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从理论层面和实证角度探讨和研究心理问题预防的策略、途径,预警的指标体系、信息评估,干预的模式、机制,预后的跟踪原则、维护措施等,有助于强化管理人员正确理念的形成,同时又能为现实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指导。

(二)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工作到位。

该管理如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高校应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问题管理制度,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组织机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经费投入等做出明确规定,对预防、预警、干预和预后维护的工作体系、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路径、有关策略等做出具体说明,从而确保该项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协调到位。

(三)强化问题意识,加大预防力度。

问题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高校应把该项管理纳入学校发展的全局加以谋划,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校师生员工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该项管理工作重在预防,即通过事前谋划一些活动或项目预防问题的发生。心理问题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有效途径充分降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甚至确保零发生率,从源头上预防事件的发生。高校的预防工作应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校报、墙报、手机报、广播站、校园网、QQ群、微博等为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培训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危机模拟、课外活动和校园和谐心理环境创建等多种途径,强化大学生心理问题意识,增进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危机应对能力。

(四)健全信息网络,提高预警效力。

做出科学预警预报,最大程度降低心理问题干预成本,离不开预警对象确定、预警指标分析、预警警情评估、预警警情处理等一系列步骤的有效实施。而全面、准确地收集预警信息无疑是开展上述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建立、健全覆盖全校、全面通畅的预警信息收集网络和多方预警联动机制,建立科学动态的“预警信息库”,通过校内全体师生员工、信箱网站和校外信息员、学生家长、精神卫生机构、公安机关等多种渠道,尤其重视激活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健干部、院(系)心理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五级信息发现报告渠道,采取日常观察、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档案、心理排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和监测预警信息,筛选预警范围,锁定预警对象,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提升预警效力。

(五)加强跟踪督导,完善预后维护。

心理问题管理工作不止于干预,做好干预后的跟踪、维护和督导工作,是巩固干预成效,实现管理终极目标的必经环节。预后跟踪既要防止预后对象再次爆发问题,更要着眼于预后对象的成长、发展[8]。因此,不仅要建立快速反应和适时转介机制,还要完善休学、复学、心理疾病康复期管理、刺激源阻控、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等预后维护系列制度,妥善安排预后对象的学习生活,通过跟踪观察、朋辈互助、心理晤谈、心理咨询等随时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家长的心理支持、同学的帮扶关怀和教师的学业指导作用,对预后对象进行全面、全程的帮助和支持,巩固预后效果,促进其成长。同时,要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对管理体系运行特别是预后维护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督导,对有关管理的主要实施人员进行“督导”。

(六)开展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高校该项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准确发布预警,及时进行干预,妥善做好预后维护,需要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加强有关人员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是做好高校该项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重视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和专业队伍的培养,开展相关校本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促管。对心理辅导员、学工队伍教师,定期举行管理专题培训、工作交流和案例研讨,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对心理干部、学生信息员、朋辈辅导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团体互助活动,提高识别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家长、宿管员等也要加强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技能的教育与指导。

[1]王晓刚.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7):602-604.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聚集: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147.

[3]陈秋燕.对建立学校心理危机管理机制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48-50.

[4]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75(12):45-50.

[5]许红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信息评估系统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8:4.

[6]杨颖.高等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困境与化解途径[J].求索,2013(3):218-220.

[7]周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0:35.

[8]夏智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21.

2012年湖南省辅导员专项课题重点项目(FDY12 017);2012年怀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HHUY2012-31)。

猜你喜欢
预警管理工作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心理感受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