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2014-07-21 02:57梁有昌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

梁有昌

摘 要: 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习得语文的重要途径,其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针对现状,作者以培养语文课外阅读兴趣起步,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关注课外阅读文本的“异常之处”,迅速发现文本价值的切入点,从而逐步增强语文课外阅读效果,最终使语文课外阅读伴随并滋养学生终生。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阅读指导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意志品质的锻炼、自我人格的完善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刻不容缓。经过多年的思索、探究、考证、总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小型图书室,采取“自给自足”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图书角的建设,实现学生课外书籍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读书自创的“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1.以讲诱导法

农村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己的语言给孩子描述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对课外书产生一种向往。课余时间用生动的语言讲故事,安排学生按故事情节表演,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和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使农村孩子保持读书热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和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开展了“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评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榜样感染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学者都喜欢读书,从书中得到教益,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汉代司马迁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用2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二、注重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当农村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一定兴趣,他们就会自发地将这种兴趣转换为一种内在阅读需要。而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阅读目标。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予以阅读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从而用语文课外阅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他们的人生。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指导农村学生发现文本价值的关注点

构成阅读文本的要素无外乎内容与形式。内容主要包括文本所写之人、所记之事、所状之物、所绘之景、所抒之情、所发之思及人物活动、故事展开之场景、环境和背景(记叙文)。文本介绍的知识和说明的事理(说明文),文本阐述的道理、观点,渗透的思想、理念(议论文)。概括而言,内容主要指文本所要表达之主旨和选取之材料。而文本的形式可谓包罗万象:小到词语的选择与应用,线索的安排,文章拟题、开头、结尾的艺术与技巧,材料的选取、组织与详略的安排,修辞手法的运用,叙述方式、角度、人称的选择;大到文章的立意、整体构思与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选择和运用,语言风格与特色,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等。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应指导学生予以适度关注。

2.指导农村学生发现文本价值的切入点(赏析点)

明确阅读文本的关注点以后,可以引导学生依据作品呈现的形式与内容,结合自身学识、经历、爱好、积累、体验、感触等,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深入文本捕捉文本的特色与价值。

从细微处入手,关注阅读文本的“异常之处”,引导学生迅速发现文本特色与价值的切入点。作品的“异常之处”往往体现作者对生活独特的体验、感悟、个性化思考,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把玩,则对提高他们捕捉文本“亮点”的能力大有益处。

(1)语言运用“异常之处”

超越常规,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显示出语言的精妙。要在学生容易忽略、以为不言而喻,引导他们发现精彩,把问题提出来,把矛盾揭示出来。

伏尼契在《绞刑架下的报告》里写道:“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这个我知道。”“走过来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这个我也知道。”看似啰唆,实则表现的是对牢房局促空间的熟悉及无奈、憎恶,更是对独裁专制的控诉。

(2)观察视角、叙述角度的“异常之处”

方方小说《风景》以夭折的“我”为观察、叙事的主角,不仅显得独特,而且行文自由、突破时空限制,可谓妙极。而张洁的《拣麦穗》则以成年女性与小女孩两个视角相互交织,体现对脉脉温情岁月的缅怀与向往。

(3)人物言行举止“异常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关于“可曾读书”的回答显得前后矛盾,出乎寻常。回复贾母时是“只刚念了《四书》”,而应答宝玉时却变成了“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如此变化的个中缘由则是贾母“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得瞎子罢了”之言。一处语言细节,黛玉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已现。

(4)立意的“异常之处”

所谓立意的“异常之处”,常常就是立意的独特、新颖、深刻之处,通常表现在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写人之未写之处。“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遂有周敦颐《爱莲说》如此之绝唱。大家皆言牡丹娇美、富贵,张抗抗却因“牡丹的拒绝”发现了它的高贵,可谓独特。千古文章意为先,文本的立意“异常”当是我们发现文本价值的最佳切入点之一。endprint

3.指导农村学生利用阅读文本价值的升华点

指导学生发现文本价值的关注点是让他们明确阅读文本“写什么”的问题,指导学生发现文本价值的切入点(赏析点)就是引导他们品味“怎样写”的问题,而指导学生利用阅读文本价值的升华点则是促使他们思考、体会“为什么这样写”并学以致用的问题。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段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词的碑文主题是“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怎么写的呢?通过特定时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突出所有“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以上特定时间分别指: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时期。这三个时期是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过程中特殊的历史时期,最能代表、突出中国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用最恰当的形式表现有价值的东西是为什么这样写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逐步利用这个有助于他们在把握文本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品味、体会、迁移、运用文本价值的升华点,假以时日,就会使学生逐步达到丰富精神世界、充实人生的理想境界。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开拓空间

每个农村学生都有表现和展示自我的欲望,开展读书活动能有效地检测阅读效果,展示课外阅读成果,调动阅读积极性。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自我展示训练。每堂语文课前,学生按学号顺序轮流登上讲台,可以朗诵自己摘抄的优美诗文、精彩片段,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表达出主要内容和阅读体会。

四、需注意事项

1.应转变的观念

应转变的观念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事,我不是语文教师,与我没有关系。

语文教师在农村学生课外阅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但是,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就课外阅读而言,语文教师可能在文学阅读上有一定优势,但在文化阅读方面、科技阅读方面、理科阅读方面就可能没有优势,这就需要班主任、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师密切配合,共同营造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应转变的观念二:课外阅读影响学习。

客观地说,课外阅读需要时间,而学生的时间是常量,用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时间多了,用在学科学习上的时间就可能减少,这是一对矛盾。但我们同时应看到,如果我们有正确的指导,学生有科学合理的安排,这一对矛盾会得到妥善的处理。更何况,学生读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书中高大人物的思想肯定会启发教育学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这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

2.要树立的理念

理念一:作为一项为农村学生“打底”的工程,读书能使学生具有博大而高远的精神、充实而圣洁的灵魂、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读书能改变学生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况,改变学生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使学生增长智慧,时时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充实的快乐,并能促使学生历史地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读书,学生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读书,学生才能不自甘平庸,才能不俗不可耐。

理念二:要让读书成为农村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农村学生生活的方式。

针对学生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少,读书习惯还没养成,读书品种少,所读作品的层次低的状况,要借开展班级课外阅读的良好契机,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愿意读书、喜欢读书,为读书所迷,让读书成为学生不能割舍的情怀,让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如果真的这样,则学生在三年之中的生活是充实的,意志会得到磨炼,品性会得到陶冶,人格自然会完善。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改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号:GS【2013】GHB1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浅探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点燃课外阅读的火焰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