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三:如何看待大学教育?

2014-07-24 21:02
西部大开发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学生

主持人:

有一名老师,问学生:我们今天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们说来说去都是围绕着金钱和权力打转。老师很无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出了问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这样的疑问,也是我们需要多问和思考的。面对“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的种种言论,又该如何看待大学教育?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虞立红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首先,培养目的不同。高中是基础教育,更多的是为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教育奠定基础。大学则是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教育,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期培养能够独立,为社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高中往往以课程成绩论英雄,大学则以综合评价能力论水平。

其次,培养理念不同。高中围绕基本知识转,努力使学生“学会”。大学培养“学”生,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

最后,教育形式不同。中学是封闭式教育,大学是开放式教育。中学的教育内容是封闭的,所有学校都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组织教学。而大学阶段是开放式的教育,除了教师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主动地、自主选择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大学,更多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思考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有助于自我成长,怎样去学习、去提升能力?这更像是“自助餐”,甚至还是那种只提供“初加工食材”的“自助餐”,学生须了解自我需求并选择配餐,才能做出营养餐。如果学生不去思索,不去争取利用高校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是不会自动配给的,那么,再高质量的大学、再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他来讲,都没有任何意义。

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杂志西部大讲堂栏目主持人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生长。

教育应该贯穿并且合理引导个体从简单的自我中心意识到复杂的个体社会角色意识的发展认识。我们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发展和挑战自我的过程。比如发现自己的爱好、取向、兴趣、特长、心性、身体机能情况等;明确自己的定位,形成并理解自己的梦想和愿景,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而个体的自生又是建立在完整的自我认知之上的一种个人选择。

事实上,人接受教育的本质是个人基于对自我的理解进行选择和自我吸收再生的过程。其实教育无需强求,无需特别规划,无需指手画脚,这完全是一个一边认识选择,一边积累前进的自然过程。合理的结果必由合理的原因导致。

教育应致力于让人产生并深刻明确对自己的责任感和契约精神(对自我的契约),这其实是自我生长的另一个前提条件。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灵魂诚实。

教育应该培养人独立自主的精神(包括独立的思考)。

而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说“老师说”,“领导说”,“书上说”……不禁让人感到悲哀。作为人,难道我们不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吗?我们不是活在同学、朋友、父母、老师、班级、学校、党、组织、或者“他们”的世界,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并且是为自己而活着。没人有权为你做任何决定,只有你才有权执行你的人生。

当我们的思维受到这个社会、周围人群价值观的深刻影响时,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变得有些失去自我。我们会非常关注别人怎么样,别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如何,别人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别人认为我该怎么样。反过来,我们也会常常用某种既定的价值观念或思维方式去判断或干涉他人。当我们越在乎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就有可能越无法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更加无聊的是,我们还不自觉地向外界输出很多不太站得住脚的评价。

教育应该使人变得勇敢和坚强,而不是变得保守和怯懦。教育应该使人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是非判断,爱恨好恶,选择和放弃。教育应该使人乐于竞争,而不是惧怕竞争。

确切来说,竞争情况,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你我是否要做某事的重要出发点,不能因为别人很强大,你就不要活了。不能因为你写的文章不如韩寒的力透纸背、尖锐深刻、一呼百应,你就不写文章了。教育应该使人有这种心态,别人强大与我无关,我在按照我自己的步伐和节奏渐渐变得强大!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过别人的生活。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经历了什么过程,有些什么收获和进步。

教育应该让人关注内修,教育大忌各种形式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的结果就是群体的奴性的深化。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个人崇拜——对官吏、对名流、对富豪。假如我们能够用理性的态度看待权贵,少一点瞎折腾、瞎嚷嚷,专心做好自己的内修之事,可以减少多少没有必要的能耗浪费,而最终对我们自己的人生的改变将是显著的。

教育应该使人形成批判精神,养成质疑的习惯。确切来说就是破除迷信、质疑权威,用理性的态度去甄别是非。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钻研态度,而不是浮躁和投机取巧。性解放、消费主义、迅速成功学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毒瘤。而“速成学”的触角也伸到了教育领域——“教育”沦为了“培训”。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教育越来越浮躁,学生越来越不扎实,假如投机成功还可以凑合着过活两下,取巧不成时后患就无穷了,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要走捷径——走不了捷径,他们也沉不住气去钻研,总之难成大器。

教育应该使人的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应该致力于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教育应该让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而这个生命的内涵又是广义的。它包括世间万物,草木生灵,也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人的选择、人格尊严等等的理解和尊重。这其实是一种包容心态。教育培养大气的公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