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4-07-25 18:54方立新
甘肃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寄宿生教育策略心理健康

方立新

〔关键词〕 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2—0019—0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实现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更要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不仅要在生活方面满足学生的需要,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就开展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掌握心理状况,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现代文明的普及,个体青春发育期普遍存在提前的趋势,导致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矛盾性更加凸显:一方面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冲击。另一方面心理上存在着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使他们既反抗又依赖,既封闭又开放,既固执又多变,既勇敢又胆怯,既骄傲又自卑等。同时,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变得更为敏感、更为细腻、更加关注自我。作为教育者,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帮助认识自我,克服心理焦虑

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常识,让他们认识到身体的变化和内心的矛盾是同龄人普遍存在的,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要肯定自己的成长,接纳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变化,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同龄人,不要过于固执、叛逆,要善于接受批评和忠告,承认成长中必然经历的挫折,要在困境中敢于迎接挑战,在彷徨中大胆寻求帮助。

三、建立和谐氛围,减轻学生压力

1.教师要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知识面宽、活动范围广、思想活跃,但因此也带来了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的众多压力,从而产生心理矛盾。事实上,大部分住宿学生特别是校外住宿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管理的空白,往往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此时,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及行为举止,洞察他们的内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坚持做到早察觉、早预防、早纠正。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冷静分析问题,正确对待成败与挫折,树立一种辩证的挫折观。

2.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营造交流的氛围。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以一颗真诚的心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吐露烦恼。教师要有宽容心和耐心,要能容忍学生的无理,能帮助学生发泄,平等交流,以诚相待,发展特长,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与学生共同营造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欢乐和谐的大家庭。

四、延伸教育领域,加强自尊教育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动机后,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教师应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鼓励及信任等措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树立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的意志,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五、丰富活动载体,强化育人成效

学校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利用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阵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多角度、多场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纠正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和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减轻心理压力,培养健康心理。

六、注重家校联系,拓宽沟通渠道

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让寄宿学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同时也让家长多与子女沟通,多关爱子女,加强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寄宿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氛围,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力量,因材施教,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实现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寄宿生教育策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农村寄宿生有效管理对策分析
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每天给“小小寄宿生”一个香甜的梦之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