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让学生扬起自主学习的风帆

2014-07-25 11:30苏红林
甘肃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质疑语文教学

苏红林

〔关键词〕 语文教学;质疑;生疑;

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2—0087—01

一、教师先质疑,孕育学生质疑的蓓蕾

长期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往往无疑可问,这就需要教师多设疑,抓住文章重点,关键点和学生不易发现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设疑提问,使学生有疑可解,从而引导他们找到质疑的切入点,唤醒他们质疑意识。

如,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文字清通明白,学生若未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情感与绘景、状物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发现可疑之处。于是,我在讲解该文时,注意紧紧围绕文章所揭示的主题,抓住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个难点,在分析文章时多处设疑。例如,在分析作者面对冷清、静寂的荷塘环境发生的“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之感受时,就设下了“作者这样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因何而有”的疑问。在着重分析了月下荷塘的景物和荷塘上的月色后,提出了作者为什么把淡淡月光下的荷塘景物写得那么有形有神,有静有动,有光有色,把荷塘上的月色写得那么清淡而朦胧,或者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心情等疑问。然后联系学生预习该文找到的资料,让学生积极思维,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去解答疑问,从而突破文章的难点。教师做了这样示范性的质疑后,就让学生用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再提出一些问题。起初主动质疑、释疑的同学也许是凤毛麟角,整个课堂也许让人感到压抑沉闷,但只要这样坚持不懈的去做,一定会点燃全班同学质疑问难的火种。

二、学生自己生疑,让质疑之花美丽绽放

要激发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目前学生中对于学习不会质疑者和不敢质疑者的心理一般有下列四种情况。

1.自卑心理。这些同学认为自己是学困生,提不提问题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也怕提出一些“小儿科”问题叫别人嘲笑。

2.胆怯心理。他们往往因性格内向或教师的生硬态度,有了疑问,“怕”字当头,宁可叫问题“烂死”在心中。

3.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心中奉行一个宗旨——教师、教本、教参就是“权威”,不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4.自赏心理。这种同学认为自己在知识的掌握上已相当熟练,自己的认识、想法不会有什么问题,认为不值得疑问。

久而久之,有这些心理的学生对事物就会失去主动性思考的能力,往往缺乏创造性。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些心理状况,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活动中我重点从以下几点做起。

1.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必须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情感内驱力的推动下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鼓励。

2.激发学生提问兴趣,让学生想“疑”乐“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教师收集整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修改教案。这样尊重了学生的提问,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提问兴趣。另外,因为学生之间彼此熟悉,可以让他们互相不拘形式地提问,这样,他们在一种自然、放松的情况下就可能提出各种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在复习课上,可以让同学轮流当“小老师”,学生问,学生答。这样驱动“小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办法,防止被同学问倒,也可使其他同学为了“刁难”“小老师”而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质疑的思路也打开了。

3.改变运行机制,让学生有“疑”必“究”。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呈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任务。我一直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用笔标注有疑难的问题,课堂上同伴互助交流解决问题,实在有困难的师生共同解决。有时学生问题太多来不及讲,就让学生准备问题卡片,张贴在班级问题求助栏上,每个学生都可以解答。

三、拓展空间,让质疑之花芳香四溢

“提问比学问更重要。”“于无疑处有疑更可贵”。我们不仅打造高效课堂时体现“学贵有疑”,而且要把它推广到课外自主学习上。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短信随时提问,摆脱时空的桎梏,教师也可建立网站为学生授业解惑。让校园里“会质疑”、“敢质疑”之风处处飘荡。

编辑:刘於诚

endprint

猜你喜欢
质疑语文教学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