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 特色发展

2014-07-31 13:20施建国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举措创新融合

施建国

摘 要:“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融合创新,特色发展”为基本理念和“搞试点、破难点、有特点、显亮点”的基本策略,围绕“三通两平台”等重点任务,着力从十个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关键词:三通两平台;融合;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9-0012-03

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必须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基本途径。“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融合创新,特色发展”为基本理念和“搞试点、破难点、有特点、显亮点”的基本策略,围绕“三通两平台”等重点任务,着力从十个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以“一网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

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以1G以上带宽为基本条件,建成高速安全的全省教育计算机骨干网。到2015年,全省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校校通”、“园园通”。近两年,浙江省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省普通中小学校生机比达到4.7:1,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达99.2%;省到各市、县(市、区)实现千兆联接,69.3%的中小学校千兆接入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在宽带网络建设中,一方面,我们注重发挥政府的责任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大省级专项投入,省政府专门组织实施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把“宽带网络校校通”纳入《“宽带浙江”发展规划(2012-2015年)》。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方投入机制,充分整合市场、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资源。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电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浙江电信免费为教育系统建成浙江省教育计算网骨干网。省内湖州、台州、衢州等设区市也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与通信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

二、以网络课程建设为重点,服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浙江省自2012年起组织建设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综合实践四大类选修课网络课程,供学生开展网络选修和自主学习。同时打造选修课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在线建课、在线评审、在线选课、在线学习、在线测评、学习指导、学习进度记录、学分管理等功能。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707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了部分学校因师资等因素无法开设或开齐选修课的难题;另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跨区域选课学习和学校选课组班教学,创新了教与学的方式,为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以微课开发为切入点,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

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是推进教育均衡的重要任务之一。浙江省在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推进中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结合全省第一轮和第二轮“农远工程”成果,遴选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50G,以硬盘形式推送到全省农村各中小学教学点。二是针对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优质资源短缺等现状,以微课开发为切入点,联合高校、省教研室、有关科研机构等部门,组织开发了一批微课资源。微课资源分为微课程和微课堂两类,主要服务于教学难重点和自主学习。2013年,全省推出首批近300个微课资源,开通“浙江微课网”;到2014年底,全省将建成1000个微课资源。微课资源紧贴教学实际,特别是解决了部分教学难重点,受到广大教学点和农村中小学师生的普遍欢迎。

四、以网络空间管理为手段,抓好试点示范建设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对此,我们按照“三条路径”(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和“四个突破”(形成特点、呈现亮点、突破难点、搞好试点)的发展策略,以试点示范工作为抓手,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和实践,努力创新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浙江省共有26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和222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为确保试点示范工作成效,我们采取网络空间管理手段,要求各试点示范单位开通网络空间,作为进度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同时组建专家团队定期(每两个月一次)对学校网络空间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估,加强对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管理和交流分享。

五、以培育示范案例为途径,树立融合创新基本对标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必须以变革教育教学模式为基本途径。通过一年多的试点示范建设,目前我省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初步涌现。如宁波大学构建节约型校园监管平台,将节约型校园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紧密结合;基于网络的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在多地中小学校开展;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模拟学习模式受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类院校欢迎;宁波市推出“空中课堂”,探索基于资源的网络学习;杭州第十四中学建成“彩虹学堂”,试行基于网络的翻转课堂教学等。为深化各地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认识和实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2013年,我们组织编制了10个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视频案例,以简短形象的方式为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转型提供范式。2014年,全省计划编制案例20个。

六、以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为范式,推进网络空间人人通

为发挥特级教师等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08年,浙江省启动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建设,推出名师网络空间。空间由特级教师领衔建设,以骨干学员作为协同建设者,在共享名师特色、精品资源的同时,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指导学员开展在线研修,开启“名师引领-网络协作-逐级辐射”的人人通空间建设与应用模式。目前,特级教师工作室已覆盖小学到高中段30个主要学科,工作室学员遍布全国各地。2015年底前,全省将建设完成300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和2000个市县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基于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的应用成效,我省在教师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中,以此为基本范式,要求空间建设具备“云存储空间、开放的应用接入、按需定制与个性化展示、基于SNS技术便捷灵活的网络交互”等四个基本特征。

七、以新技术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进入新阶段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云计算支持学习者在数字化环境下的泛在学习;利用语音技术创设戏剧化、角色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机互动中轻松完成语言学习;3D打印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拓展了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建构;借助大数据可以为教学的定量分析与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能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及能力水平,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实现因材施教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积极引入新技术创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近年来,我省积极倡导并引入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3年,我们依托浙江省教育技术博物馆建立新技术应用体验区;2014年,将组织专门力量编制电子书包、机器人实验室等11个新技术装备规范。全省部分中小学校也积极尝试和探索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如湖州市第二中学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个性化成绩查询,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提供分析报告;玉环县基于大数据原理建成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及时有效监测、诊断和反馈,并自主开发设计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工具平台,实现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创新。

八、以国家资源平台落地为契机,做好资源平台升级换代

在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浙江省以做好省级平台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落地衔接为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特别是浙江省课程改革的推进,认真筹划好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我省的资源平台建设将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全年级、全学科资源覆盖;将建成一批服务于全省课程改革的特色资源,如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等;将在公共服务的同时,开设资源超市,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偿使用,按用付费”的模式实现增值服务。平台建设在技术上将按照“统一规范,向上对接,分级管理,特色发展”的原则,对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一用户、数据及技术标准,实现国家、省、市、县、学校各级平台单点登录。

九、以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部署,加快省级数据中心建设。2013年,我省完成教育部4个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省级数据中心的安装、运行和应用培训工作。做好浙江省电子学籍系统与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的对接,上行教育部数据546万余条。完成浙江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测试版)建设,实现部分业务系统的统一用户认证和单点登录。积极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目前全省中职学生、入园幼儿数据均已采集入库。建成并上线运行浙江省教育电子监管平台,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和政府采购实行动态监管。2014年,我省将全面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规范化的技术架构和运行维护体系;以整合资源与共享数据为核心,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地方人口数据库、地理数据库等相融合;承接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和运维工作,开发建设好全省教育统计数据发布与分析平台。

十、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形成多方参与的建设格局

教育信息化涉及面广、投入大,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共同推进。“十二五”以来,浙江省积极探索实践教育部提出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一方面,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统筹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近年来,我省每年都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基本办学条件,将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计算机网接通率、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等指标纳入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业绩考核。每年发布教育技术装备统计,对各地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应用等建立统计指标(如浙江教育资源网应用活跃度等),并及时发布统计分析报告,引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另一方面,注重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在宽带网络、数据中心、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等建设中积极开展与通信运营商等有关企业的合作。第三,在资源建设中创新政府采购制度和竞争机制。在选修课网络课程、职教数字化资源建设基地学校等项目中尝试“公开招标、定向支付;项目评审、授权支付;定向开发、国库划拨”等多种采购模式,突破资源建设中政府采购的传统弊端,提高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在浙江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企业竞争性提供,用户点击应用”的模式,构建“资源超市”,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增值服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认真总结2013年的工作经验,科学研判和把握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以“构建技术体系,推进深度融合”为重点,着力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对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举措创新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