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平等研究的四种视角
——国内图书情报界的观点评述

2014-08-02 03:58杨海亚
图书馆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鸿沟社群个人信息

杨海亚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南 漯河 462002)

信息不平等研究的四种视角
——国内图书情报界的观点评述

杨海亚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南 漯河 462002)

国内图书情报界对信息不平等的研究既保持了国际化视野,如对数字鸿沟和数字不平等的研究,又形成了本土化理论,如个人信息世界和数据不平等理论。以上述4种视角为主线评述国内图书情报界关于信息不平等的研究进展。总结国内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特点,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并尝试提出元信息不平等的理论。

信息不平等 数字鸿沟 数字不平等 个人信息世界 数据不平等 元信息不平等

1 引言

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释放了新的权力和财富的 不平等”[1]27,“增加了现存的来源不平等和复杂互动中社会排斥的基础分裂 ”[2]262,“加 剧 了 现 存的不平 等 ”[3]349。 信息不平等(Information inequality)是将信息技术嵌入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背景中观察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的重要维度,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研究的焦点。

国内图书情报界对信息不平等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既保持了国际化视野,如数字鸿沟和数字不平等的研究视角,又形成了本土化理论,如“个人信息世界”和数据不平等的研究视角。笔者尝试以上述4种视角为主线评述国内图书情报界关于信息不平等的研究进展。在研究基础上,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专辑里 ,分别以“数字鸿沟”“数字不平等”“个人信息世界”和“数据不平等”在“主题”“篇名”“关键词”等检索字段下进行文献检索,同时考虑到主题相关度、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力等因素,对检出文献进行筛选、剔除,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在研究思路上,总结每个视角的理论发展,最后指出信息不平等研究方向;在研究方法上,为保持理论上的简洁扼要,主要从3个方面检视每一种信息不平等理论,即含义、内容以及图书馆角色。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有助于检视信息不平等研究的成果,有助于寻求信息不平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有助于为消除信息不平等提供对策性建议。

2 国内图书情报界关于信息不平等研究的四种视角

2.1 数字鸿沟

在含义界定方面,国内图书情报界研究者一般是综合了1995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在网络中落伍》中的概念,以及后来一些国际组织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电信联盟(ITU)和数字鸿沟权威研究专家如 P.Norris、Van Dijk 等的研究。这既反映了国内研究者的国际化视野,又反映了关注信息技术现实发展的理论取向。比较典型的如付立宏[4]认为,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地区、城乡、行业、企业和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状态。薛伟贤等[5]认为,数字鸿沟本质上是由技术、经济、知识和社会4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差距进而形成的技术鸿沟、经济鸿沟、知识鸿沟和社会鸿沟。于良芝[6]和闫慧[7]分别提供了一个数字鸿沟的知识谱系:前者以对数字鸿沟性质解读的政治立场为标准,描述了数字鸿沟认知中的极右、右、左、极左的4种含义;后者将数字鸿沟的研究分为 4 代,理论代际的差别在于分别接入信息通讯技术(ICT)、ICT素养和利用水平、信息资源和知识差别以及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及社会不平等4个层面的累积性演进。这些都反映了对数字鸿沟认识的不断深化。

在内容方面,主要有数字鸿沟的分布、成因及其他研究。分布的研究包括对全球数字鸿沟和国内区域性或行业内的数字鸿沟研究,如对全球数字鸿沟[8-10]与我国区域间鸿沟的构成和成因[11-14]的研究,研究者将我国数字鸿沟的成因归结为信息资源和使用技能、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政策和社会文化[15],科教投入和人才结构[16]以及网络语言[17],性别、年龄、收入、婚 姻[18]等因素。 燕姣云[19]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与人力资源配备的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之间由于受学校性质、投入结构、人员素质、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数字鸿沟 。值得注意 的是 ,王明 等[20]、张鹏翼[21]等将社会资本、网络舆情以及农民等主体带入到数字鸿沟的研究中,反映着数字鸿沟研究不断深化的趋势。

面对数字鸿沟加剧贫富分化、威胁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危及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多重负面影响,图书馆有何作为?研究者[22-23]认为通过更新馆员观念、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用户信息素质等方面的努力,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大有可为。李晓松[24]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例,这一工程在维护信息公平打破落后的恶性循环,以知识和信息促发展促和谐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2 数字不平等

国内数字不平等研究首见于谈大军等[25]2009年发表的一篇评述性论文,闫慧[26]在 2011年发表了一篇更加详细的研究进展论文。他们认为,数字鸿沟理论研究的背景、重点、方法和简化式的视角等无助于信息不平等问题的解决,而数字不平等能更好地概括各方面差异,反映多阶层的信息社会中隐藏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当前,关于数字不平等的研究逐渐成为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热点,并保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趋势。闫慧对数字不平等的界定成为目前研究者的共识,数字不平等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组织、社群及个人在数字化信息通讯技术(ICT)接入和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信息差距。实际上,数字不平等是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CI)的核心话语,正如 CI理论创始人之一威廉姆斯[27]所指出的,CI理论中“表达数字化背景下社会分化的早期术语为数字鸿沟,后来称为数字不平等”。于良芝[28-29]也认为,CI旨在通过贫困社区运用 ICT 技术,特别是帮助农村社区寻找ICT与社区发展的最佳接合点以实现信息公平。

在内容方面,主要围绕数字不平等的表现维度、影响因素和本土化研究。闫慧[26][30]将数字不平等的表现维度划分为3种:常规维度、资本维度和作为整合形式的指数/系数表示方法。常规维度主要包括心理、ICT设施的接入与所有权、技术使用状况与技能的不平等;资本维度主要包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组织资本的不平等;指数/系数主要包括基尼系数和互联网连通性指数的不平等。影响数字不平等的因素有人口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健康程度、就业、婚姻、生育、家庭地位等)和资源要素(主要包括地理、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人力、政治等7类资源)。国内研究者[31-32]的文献计量分析表明,社群信息学的核心话语主要有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社群和数字不平等,这也反映在一系列本土化研究中。闫慧[33]将中国社会的数字不平等社群划分为数字精英、数字富裕、数字中产、数字贫困和数字赤贫等5个层次,这一分层方法在一项京津晋沪粤5地调研数据中得到检验,证实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因素及年龄等变量对数字贫困社群实现向数字中产社群的信息社会流动关键行为的影响程度[30]。在甘肃天祝和安徽东至分别进行的针对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中,都证实了CI和社会资本为消除特定社群数字不平等研究的有效性[34-35]。赖茂生等[36]构建了面向中国社群数字不平等的公益信息制度,即建立一种由公益组织主导的在市场领域和政府领域之外分配ICT和信息内容的规则和机制,旨在帮助数字弱势社群提高数字化生活水平。

面对数字不平等,图书馆有何作为?谈大军等[25]认为,图书馆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在解决数字不平等、维护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要调整服务理念、优化服务项目、整合信息资源以消除信息资源获取的障碍;王化民[37]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角度提出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倡导社会包容,发展社会资本,加强自身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承担消除数字不平等的实践路径。

2.3 个人信息世界

数字鸿沟、数字不平等等理论存在自身局限性,如于良芝认为,有关信息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若干理论类别,这些类别之分基本上继承了社会科学的传统分歧[38]。进而她提出采用整体性思路考察当代社会的信息贫困和信息不平等现象的过程中发现的“个人信息世界 ”(The information world of individuals)理论。个人信息世界首先被描述为个人作为信息主体的活动领域,即个人生活世界中个人作为信息主体的经历和体验得以展开、充实、积累一个领域,有什么样的要素,就有什么样的个人信息世界。进而将个人信息世界定义为由空间、时间、智识3个边界限定的信息主体活动领域,在这里,信息主体通过其信息实践从物理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主观精神世界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汲取信息效用,积累信息资产[39]。个人 信息世界理论是 一个本土化理论 ,它 根植于理论创始人于良芝对中国贫困阶层农民群体的考察。

在内容方面,主要围绕着个人信息世界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应用研究。于良芝[38][40]通过反思信息不平等理论起点,为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她认为信息不平等理论的各种理论分野继承了社会科学领域根深蒂固的社会与个人、社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客观与主观的二元对立传统,致使现有信息不平等研究通过锁定特定侧面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不仅难以完整揭示信息不平等的真实面貌,而且还具有凸显特定信息不平等根源的内在倾向。结构性因素与能动性因素如何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是个人信息世界的逻辑起点,于良芝通过引入布迪厄、吉登斯的整体性社会理论,探寻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的根源,进而界定了个人信息世界所包含的要素(如图 1 所示)。秦殿启[42]在引 入个人 信息世界理论的基 础上,阐述了组织信息世界和网络信息世界的概念,分别对应于泛在信息社会(UIS)中人际情报网络、社会情报网络、虚拟情报网络3种情报网络模式,这一理论有助于加深对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

个人信息世界理论对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杨海亚[43]认为公共图书馆是重要的信息源和信息供给主体,能改变信息主体的时间、空间和智力识别水平,进而构建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他认为,公共图书馆能够通过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创造社会资本、倡导社会包容和完善内部治理等途径,促使“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边界和动力得到提升。于风程[44]认为只有促进信息主体的知觉性信息实践和目的性信息实践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权实现水平,才能以促进信息权全面平等来实现图书馆的基本使命,因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是这一命题的价值维度的理论基础。

2.4 数据不平等

韩炜[45]通过考察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转型、图书馆变革和信息不平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不平等理论模型——数据不平等。她将数据不平等定义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平等,是指不同的国家(地区)、组织、社群及个人在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信息差距,其实质是信息控制权的不平等。在笔者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这是第一次系统描述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不平等的本土化理论。韩炜认为这一视角有助于理解关于大数据和信息不平等研究的重要发展成果,内涵更接近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平等的真实,有助于指导公共图书馆开展消除数据不平等的社会实践。

韩炜[45]认为,数据不平等是在大数据时代由信息技术价值的二重性、现有制度的解体和重建与旧的信息不平等的累积性推动产生的,具有不均衡性、创造性破坏和累积性的特征,信息控制权的不平等是信息不平等的实质,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控制权的不平等表现为数据不平等。大数据背景下的权力关系、隐私权、自由和制度是数据不平等的核心话语。这一数据不平等的思想得到蒋洁[46]的回应,她认为要在法律法规、网络服务协议、数据库监管规则、数据使用目的的再识别规则和拓展被遗忘权等层面完善风险规制体系,保护大数据环境下的隐私。

面对数据不平等,图书馆有何作为?韩炜[45]提出公共图书馆应该而且可以通过维护并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倡导社会责任与社会包容以及提供公共智慧服务来消除数据不平等,维护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公平;马晓亭[47-48]提出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保护用户隐私的措施有通过立法、对数据采集和使用的限制与清洗以及构建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隐私保护框架,能够有效保护读者隐私,维护信息公平。

3 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的基本结论

表 1 “个人信息世界”的界定要素[39][41]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图书馆界关于信息不平等的研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创新并重。数字鸿沟是信息不平等研究中最为成熟的学派,国内研究者始终保持国际化视野,不断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化;数字不平等研究是信息不平等的新视角,研究者积极引进这一理论并推动本土化,社群信息学成为当前信息不平等的研究热点;个人信息世界理论和数据不平等理论是本土化理论,前者重新确立了信息不平等的逻辑起点,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视角,后者将信息不平等置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予以观照,刻画了信息不平等在大数据时代这一特殊背景下的面貌。第二,研究既个性鲜明又融合汇流。4种视角关注了共同时空背景下的信息不平等,对信息不平等的解释或从社会结构出发,或从个人能动性出发,或整合两种理论的基点形成整体性视角,都显示出研究者对这一命题展现出的特殊理论取向和不断加深的认知。数字不平等理论是对数字鸿沟理论的扬弃;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显示出对信息不平等理论研究的整合性视角,凸显出未来信息不平等研究所要求的更加关注信息主体本身,更加全面和精确地测度,更加关注信息不平等再生产的动力机制;而数据不平等理论也是建立于数字鸿沟和数字不平等基础之上,并引入技术二重性理论、风险社会理论、文化滞后理论和软实力理论,集中展现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不平等。第三,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互动。信息不平等研究开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无论是从全球视角还是区域视角或某个社群如农民工或行业如高校图书馆,研究者对信息不平等的命题进行了检验,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今后应在以下几个领域加强研究:第一,进一步拓展信息不平等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研究进展,使我国的信息不平等理论立于坚实的基础之上,探索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不平等理论体系;开展全面性、专题性的横向和纵深的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信息不平等的逻辑起点、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开展学术对话,拓展核心话语体系,丰富和完善信息不平等理论。第二,加强实证研究。信息不平等理论除了从整体上阐述信息社会社会分层的事实,还要求说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社群在信息社会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产生动力和流动路径,这就要求通过大规模社会调查和广泛的案例进行分析和验证,才能证明信息不平等理论的有效性,才能为消除信息不平等提出有效的对策性建议。第三,尝试研究视角的整合,迈向“信息不平等”(Meta-information inequality)。信息不平等研究各种视角都是在信息技术发展到特定阶段被捕捉到的,这反映了图书情报界敏锐的理论洞察力,但也反映了信息不平等理论亦步亦趋的被动情形。笔者建议,整合多种理论模型形成新的综合性信息不平等框架,暂且称作“元信息不平等”,借以表明既整合原有的理论模型,又为未来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背景下的不平等现象提供总体性阐述。笔者将在今后研究中予以详细阐述。

[1] 皮帕·诺里斯.数字鸿沟的三种形态[M].曹湘荣译,曹湘荣选编.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社会三联书店,2003.

[2]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M].郑波,武伟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塞文,萍克特.缩小数字鸿沟:美国社区技术运动的潜力和局限性[M].卡斯特主编.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付立宏.关于数 字鸿 沟的 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 识,2003(2):7-11.

[5] 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2):41-45.

[6] 于良芝.理解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国外“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5(12):6-18,37.

[7] 闫慧,孙立立.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82-94.

[8] 邵艳丽,黄奇,朱庆华.国外数字鸿沟问压研究述略[J].情报资料工作,2003(4):77-80.

[9] 陈超.全球数字鸿沟现状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4(1):4-7.

[10] 袁勤俭,黄奇,朱庆华.全球数字鸿沟现状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5):478-483.

[11] 俞立平.基于地区间差异的我国互联网发展数字鸿沟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2):21-24,30.

[12] 薛伟贤,王涛峰.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6(10):1461-1465.

[13] 王俊松,李诚.我国数字鸿沟的空间表现及原因分析[J].情报科学,2006(11):1620-1625.

[14] 徐盈之,赵玥.中国区域数字鸿沟的经验分析[J].情报杂志,2009(6):30-34.

[15] 薛伟贤,刘骏.区域“数字鸿沟”形成原因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1):6-10.

[16] 薛伟贤,王涛峰.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06(5):108-111.

[17] 周勇娟,陈艳红.网络语言分化与数字鸿沟问题[J].图书与情报,2008(6):79-82.

[18] 俞立平.我国互联网数字鸿沟分析[J].情报科学,2006(1):29-34.

[19] 燕姣云.高校图书馆之间三道数字鸿沟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9(5):79-82.

[20] 王明,闫慧.农村居民跨越偶现式数字鸿沟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价值[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39-49.

[21] 张鹏翼.基于网络舆情的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3(11):95-100.

[22] 彭冬莲,彭备芳.缩小数字鸿沟——图书馆的作用与举措[J].图书馆,2005(3):25-28.

[23] 任妮,吴政.我国公共图书馆内在“数字鸿沟”问题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7(10):13-16.

[24] 李晓松.透过国外应对措施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缩小数字鸿沟中的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8(2):15-18.

[25] 谈大军,梁丽君.国外数字不平等理论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9(13):30-34.

[26] 闫慧.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87-92.

[27] 凯特·威廉姆斯;赵丹丹译.伊利诺斯州的信息革命:社群信息学视角[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49-62.

[28] 于良芝.Community Informatics的“西学东渐”——期待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63-66.

[29] 于良芝,于斌斌.保障中国农村社区 ICT 接入的自上而下路径——社群信息学的机遇[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69-70.

[30] 闫慧.数字贫困社群实现信息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4):91-96.

[31] 郑金婷.国外社群信息学研究的核心话语体系[J].图书馆论坛,2013(1):22-26.

[32] 郑洪兰.计量学视角下社群信息学研究的特征、轨迹及走向[J].图书情报工作,2013(3):138-146.

[33] 闫慧.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2(6):90-94.

[34] 闫慧,周文杰,韩圣龙.社会资本、数字不平等与一项甘肃天祝的全球本土化社区 ICT 公益项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81-82.

[35] 刘济群,闫慧,王又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行为中的内部社会资本现象[J].图书情报知识,2013(6):23-31.

[36] 赖茂生,闫慧.关于中国公益信息制度的战略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1(8):5-8,61.

[37] 王化民.消除数字不平等: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社会责任[J].图书馆,2012(5):17-20.

[38] 于良芝,刘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理论分野及整体性研究的必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4-19.

[39] 于良芝.“个人信息世界”——一个信息不平等概念的发现及阐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1):4-12.

[40] 于良芝.整体性社会理论及其对信息不平等研究的适用性[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1(1):1-9.

[41] Yu L.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information world of individual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2(1):3-18.

[42] 秦殿启.论泛在信息社会情报网络的模式及建构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13-16,21.

[43] 杨海亚.嵌入“个人信息世界”——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一个分析框架[J].图书馆建设,2013(7):30-35.

[44] 于风程.基于信息权的图书馆使命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0):5-8.

[45] 韩炜.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消除数据不平等的路径选择[J].图书馆论坛,2014(3):14-21.

[46] 蒋洁.大数据轮动的隐私风险与规制措施[J].情报科学,2014(6):18-23,34.

[47] 马晓亭.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读者隐私保护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2):84-89.

[48] 马晓亭.大数据时代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图书馆读者隐私感知与保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4):57-60.

杨海亚男,1979年生,馆员。研究方向:信息分析、信息社会学。

G250

2014-06-30;责编:王天泥。)

猜你喜欢
鸿沟社群个人信息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社群短命七宗罪
鸿沟为界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