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说乡愁

2014-08-04 02:15
中华民居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著名作家冯骥才

两会代表说乡愁

THE NPC SAID THAT HOMESICKNESS

每年的“两会”上的各位代表委员的建言提案注定会引发诸多讨论。

据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2012年进行的中国传统村落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到2010年,仅10年时间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而更为珍稀的传统村落从2005年的5000个,锐减到至今已不足3000个,且其中不乏一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和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的文化遗产。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一句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广大民众倍感亲切。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古村落、古城镇以及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将目光转向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本期《中华民居》将焦点对准“传统村落”,看看关于“乡愁”,他们怎么说……

保护传统村落,更是留住乡愁

01

现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历史悠久、遗存雄厚、文化典型的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化冲击下,这类村落正处于急速消失的过程中,但它们是中华民族决不能丢失、失不再来的根性的遗产,是蕴藏着我们民族基因与凝聚力的“最后的家园”,是五千年文明活态的人文硕果。为此,传统村落的存亡是当代中国的文化焦点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02

古村落和少数民族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得到保护,城镇化符合世界发展趋势,但推进城镇化建设决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03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传统村落文化的衰落,一方面城镇化使传统村落的物理空间不断压缩,附诸其上的文化符号不断破坏和遗失,另一方面全球化浪潮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机制受到破坏,传统村落文化岌岌可危,造成国家形象模糊化、社会认同危机。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徐秋芳

04

现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根系所在,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

05

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代表的是很多中国人的乡愁。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宋伟

06

祖先留下的古村落已经到了消亡的关头,“千城一面”、“万镇一面”正在向农村蔓延,甚至可能变为“万村一面”,到那时,谁还能记住“乡愁”?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长吴永春

07

城镇如果丢弃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树刨了根儿,人丢了魂儿一样。保留一点“心灵里的大槐树”,保留一些本地、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色彩,应该是城镇发展起码的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长吴永春

再不保护,就晚了!

01

在城镇发展中的“建设性破坏”尤其值得重视,2005年还存量5000个的古村落,目前只剩不足3000个。

——《关于在城镇建设中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的提案》

02

粗暴的城镇化进程,对中国文化的根,特别是对非遗,是一种断子绝孙式的破坏。我们历史文化的根在村落里,我们的非遗绝大部分也在村落里,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都在村落里,如果村落消失的话,这些都不存在,就无所依附了。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留住乡土中国的乡愁,现在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03

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公布了先后两批共1561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没有必需的法律法规的制约,没有地方政府的承诺与落实;由于缺乏科学标准与认定,缺乏专家及专业人员投入,以及后续的规划制定等工作,由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事与愿违地成为一种虚设与空名,丝毫不能阻止这些传统村落正在瓦解和走向消亡的现实。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04

深山区特别多,明清村落特别多,如果不保护,十来年就没有了。现在我们城市,千城一面,缺乏特色,所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张震宇

05

据不完全调查,十多年来,随着大规模城镇化建设进程,全国已有近百万个乡村走向消亡。许多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民居、街巷、书院、寺庙、祠堂、园林等遭到毁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乡土传统文化体系一旦毁坏,就会使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家园消失,造成文化发展脉络的断层,这种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全国政协委员宋镇豪

06

目前中国有230万个村庄,真正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只剩下不足3000个。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徐秋芳

最怕“建设性破坏”

01

我们的乡愁不仅有亲情的乡愁,还要有文化的情怀。村落中年轻人的心应该是和村落连在一起的,年轻人更应该关怀自己故乡的文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02

对于已经确定下来的传统村落,谁也不能随便开发,外国人想打进去是不行的,必须要由国家决定可不可以搞有度的旅游。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03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合村并居”,核心支撑还是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怎么来呢?这就需要一个地区立足本土优势,包括有什么特产、什么资源、什么历史渊源等等,而且这个本土的优势必须形成产业,形成不了产业也就没法带动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上市公司保龄宝董事长刘宗利

04

想要真正发展、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于改善在那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条件,把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注入到传统村落里,让人们在老村子里住的时候是有水有电,有方便的交通和经济来源。要给住在那的人们建立获得经济收益的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就无法让人们在传统村落中安居乐业,最终还是会跑出去,还是留不住这些村落。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05

我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之所以申请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号只是为了“完成了一个政绩”,在地方申请成功之后,国家并没有文字性的保护标准,也没有相关的部门进行动态的监督,更没有相应的维修经费。这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虽然有保护法,但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我还没听到一例关于这项法律的执行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06

在城市化推进维度下,只有省际交界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相对完整,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徐秋芳

07

对古村落的保护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

08

建设控制区要严格限定改造区域,严格限制拆迁范围、建筑风格、高度密度、色彩等控制指标,都要纳入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还要鼓励吸纳社会资金、民间集资,这样可以发展旅游、保护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张震宇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著名作家冯骥才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朱辉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著名作家克非逝世
“感党恩爱核心 喜迎十九大”全区民间文艺汇演
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的国际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