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初中政治课中的运用

2014-08-07 14:26朱德英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美的语文教师

朱德英

摘要: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一旦拥有了学习能力,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目前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已经成了老师们孜孜以求的课堂目标。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政治;质疑能力;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33-01《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倾向。"这对我们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来自于问题与质疑,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像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1.通过榜样激励,引导学生"想"质疑

1.1以教师自身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做勇于质疑的典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解在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例如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可这样设疑:人民与公民、权力与权利的区别是什么?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1.2以名人为榜样。中外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对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积极引导。比如,《怀疑与学问》中有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例子:"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又如,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2.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学会"问",才会增长知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概括他做学问的体会是:"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就是说,会问,才算会学,作为学生应善思、会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帮助学生发现疑问:

2.1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的解决能极大地促进次要矛盾的解决。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应该是每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为学生所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在此处恰当设疑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我在讲"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这一重点、难点时,我结合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如网络的出现,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拓宽了知识广度,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2.2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发现疑问。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同样,我们学生所学的知识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教材是按课、节、框的结构阐述知识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框一框地学习知识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把知识分割开来。因此,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疑,引导学生将知识形成体系。

2.3在对照比较中发现疑问。课本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理解它,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用比较法,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4在易错处设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课本知识,领会其实质,同时也为了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常常不经意间提出疑问,而这些疑问也往往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例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等等。

3.强化合作学习,养成学生的解疑能力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本次课程改革实验中,将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突破口来研究,确实是抓住了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强化合作学习,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因为合作学习有助于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政治教学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一般以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也可以是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或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还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模糊组合。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讨论,都必须让每一位学生有参与合作讨论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

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讲可以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各抒其见。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看法交融在一起,经过碰撞和讨论,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过程。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角度看,讨论式教学是通过相互论辩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的,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与平等的态度来关注学生;它要求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阅读•写作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郑似约(福建省南靖一中福建南靖363600)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34-01语文学科不仅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特殊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事业,教师要引 导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知识.美的具体性、情感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创造美,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1.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特点

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培养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中学生对审美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学会从审美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培养,我们需了解审美的三大特点。

1.1形象美。 学生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形象开始的,在中学教材里很多作品就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有些画面给人以水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面前有一幅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美的画面,如身临其境,有美不胜收的感觉。如果离开这些审美形象,那么就失去了审美对象,形象是文章的躯体,因此,审美教育是形象教育。

endprint

1.2情感美。 以情感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整个生命的灵动体,遵循情感的流动,从而唤起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由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可见追求真善美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凡是优秀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和理性色彩,如《再别康桥》中的唯美、《致橡树》中对爱情的忠贞、《呐喊》中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愤怒,等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以情感人,凭借强烈的思想感情对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熏陶。

1.3愉悦美。 在以情感人、以形塑人的同时以形和情悦人,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的三大特点,如果说形象美是语文的躯体,情感美是语文的思想的话,那么愉悦美就是语文的精神支柱。通过表象体现不同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真实的快乐,使学生既是看画人,又是画中人,身临其境,使整个画面活灵活现。

2.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策略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当代青年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进行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寻求生活如何美,人生如何美,此时他们的思想与感受最为敏锐,能深入到社会人生最细微的瑕疵中,但他们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锻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2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搞好审美教育重要一点就是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使学生从教材深层内容中感受和体验美,有效实现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高中教材中多为诗歌、诗词和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美学因素,是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诗歌优美的韵律节奏、散文意蕴丰富的深刻情感都能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例如,在讲授现代散文单元时,《荷塘月色》一文中描述月下荷塘美好的景致中蕴含的深深哀愁,《囚绿记》中对于顽强生命力的赞许和对自由生活的憧憬,都蕴含了深刻的美学元素,这些寓意深刻的美学元素足以使学生领悟美的内涵,这样潜意识中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3利用作品交流和对比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有效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以触动学生的深刻情感。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感悟作品的内在美,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这种交流和对比延伸到课外,使审美教育突破空间的限制,切实融入实际生活中。《故都的秋》是一种意境感悟中的美,教师可利用秋天的图片,慢慢感受秋天的果实、秋天的落叶,进而感悟出秋天的收获与秋天的悲凉。教师可引导学生与自己父母深切交流,倾听他们对故乡的感触,并与自己的感想和作者的感触作对比,并要求学生自己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学生间切实交流和对比,这样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文章的意境,有效促进了审美鉴赏力的培养。

2.4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教师可以通过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辅助词句语言优美的文字,引导学生在阅读品味过程中逐渐领悟文章的深层美学因素,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搜索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达到图文并茂,使学生深切体会美丽景色中蕴含的美好。如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前搜集关于荷塘、荷花的多组图片,这些图片分为白天和夜晚的景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去欣赏和感受,并对比白天和夜晚不同的景致所呈现的不同美感。然后再阅读和讲述整篇课文,结合作者当时写作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切身体会和领悟作者当时的状态和心情,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场再慢慢去感受这种内在美,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更能促使学生从内心去领悟这种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氛围,把握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让学生感受美,熏染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最终形成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的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圆我教师梦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