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连地区人才需求谈IT+日语强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4-08-07 00:37刘晓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刘晓航

摘 要:随着中日商贸关系的加强,大连因为地理及历史上的原因,与日本经济交流频繁,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区行业需求特色。通过调查大连地区人才需求,分析企业需求进而探讨IT+日语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今后发展前景,以期探索一种适合区域发展需求的日语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大连地区;人才需求;IT+日语强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65-0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关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的原因,再加上大连市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改革开放20年来,大连的外资引进,日本一直排在第一位,目前在大连发展IT产业方面,尤其是软件信息服务方面,仍以日本为主。据统计,大连全市软件出口90%是面向日本市场,对日本出口居全国第一。最近几年,大连市软件业每年都以50%的速度递增,其中对日软件开发业务增长尤其迅速,而日语IT人才匮乏的问题随着业务的迅速增长日渐突出。

本文试图从大连地区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笔者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所从事的日语教学现状来探讨IT+日语强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连地区人才需求

(一)企业需求情况

据大连市软件行业协会统计,全市范围内专业从事软件产品开发与服务的企业共计320多家,外资企业占了25%,1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大连。其中,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数超过140家,外资企业比例超过1/3,IBM、埃森哲、索尼、松下、三菱、东芝、诺基亚等共8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此建立其在中国和东北亚的软件研发中心,CSK、欧姆龙、阿尔派、FTS、日中技研、日立造船等众多日资软件企业也已在园内设立了其在中国或亚洲地区的研发中心,东软、中软、浪潮、信雅达等一批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在这里设立了面向日本市场的出口基地。

笔者走访了60多家企业,进行了行业、企业需求调查分析。目前市场上,日语相关的职位主要有:对日软件开发,BPO前后台服务员,软件测试员、外企、日企服务、导游、外贸业务员、翻译、教师以及其他等等。其中,It+日语复合型强化人才最为抢手。

第一,コールセンター(呼叫中心)。对日语要求也相当的高。集中在HP(惠普)、东软、IBM大型企业。呼叫中心一般会有共计6个月的实习期和试用期,待培训合格后上岗。培训一般包括电脑、IT软件等。有的职位每天都有クレーム電話。

第二,日语营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日语营业日渐兴起。主要是开发客户,客户维护,业务跟踪等。一般企业愿意雇佣一些有一些理科专业知识,交际能力,日语好的人。

第三,对日软件开发。软件开发公司大连也有很多,日本企业为节约成本做离岸开发,把项目移管到大连,比如华信、海辉等等。软件开发语言有JAVA、.NET、C、C++等。

第四,翻译。集中在大连开发区的工厂,现在需求量也不是很大,要求也不断升高。从事翻译工作,注重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比如IT、机械等。

第五,BPO。大连是外包产业的核心。BPO是日本企业将一些重复性的非核心或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供应商,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的一种行业。比如,日本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有信用卡就会有账单。还有企业的财务、社员信息等的入力、核对处理等。大连有90%以上的企业从事BPO业务,因此从事BPO的日语毕业生也相当多。

第六,软件测试。包括黑盒白盒测试等。

(二)企业需求分析

1对语言能力的要求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一个不会外语或者外语能力较差的人显然会失去很多工作机会。语言的培养又不是几个月短期培训就能够形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所以,学生在校期间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职位,对人才的要求都是日语第一,技术或工作背景排在第二。通过日语国际能力测试,拥有一张过级证书,就相当于拥有了就业的“敲门砖”。另外,对日语的听说读写都有一定水平要求。比较热门的日语考试有日语国际能力测试(JLPT)、实用日语鉴定考试(J-TEST)、全国高校日语专业统一测试(NSS)4级和8级、日语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TI)、商务日语考试(BJT)等。目前,企业比较认可的日语等级证书是日语国际能力测试(JLPT)。

2对业务能力的要求

熟悉计算机应用,编程,软件研发和测试的IT+日语复合型人才相当抢手。因为软件开发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具体要求,以保证制作出的产品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因而只懂技术不懂日语的软件人才往往难以胜任工作。

3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随着人才流动的国际化,统一企业的员工可能来自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概念,价值观,行为和态度。认知多元文化,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加强跨文化沟通可以减少摩擦和矛盾。比如,日语的暧昧表现,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还有加班文化等,日企特别重视做事勤奋、为人谨慎、讲究仪表、懂得礼貌等优点。

二、IT+日语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大连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这个市区人口200万人的城市却有20多所大学,有将近20万大学本科以上的在校学生。大连地区日语教育开展得较早,发展也越来越大。有30万人能说日语,这个数字对中国其他城市来说,绝对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样大环境下大部分应用型大学纷纷开设了It+日语强化方向的日语教育。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是由东软集团投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兼办管理学、文学等学科专业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从2004年与大连外国语学院联合办学招收的“日语+IT”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始,一直在探索IT和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2007年开始陆续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强化)、软件工程(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日语强化)等多个“IT+日语”专业,累计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培养目标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倪光南院士一针见血指出:“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分不出去,企业需要的人才又没有。”设定符合企业需求,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取得真正的教学成果。IT+日语强化人才的养成,并不只是将IT相关课程和日语知识简单地堆砌,而是应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体化。

(二)课程设置

IT+日语强化教育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科学的课程设置。无论是先学日语,还是先学IT课程,都会导致将两门课程平行化,容易出现先学的一门知识会忘,捡起一样丢掉一样。两门课程同时进行的情况,每门课的课时的比例很关键,既要考虑两门课的课程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设置要遵循学习规律,相互协调交叉,符合学生学习规律[1]。

(三)教材使用

使用教材分三类,一类是和日语专业使用的基础教材一致;二类是和二外,辅修及社会辅导班普遍使用的《新版标准日本语》,《大家日本语》等一致;三类是各个高校自编讲义。目前还没有和IT+日语强化相匹配的教材。开发研究符合IT+日语强化课程特点,能够将两门学科知识巧妙结合,适合强化课程进度的教材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四)师资队伍

日语教师所学专业大部分是日语语言文学,能够完成课堂教学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但是真正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日语教师则很少。教师除了完成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还应该到日本公司或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实习,真正做到了解各个职位所需要的日语技能和专业技能,以及日企企业文化和日本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当IT+日语强化人才培养,步入中高级水平阶段,缺乏既懂日语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教师。实现日语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IT+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前景

(一)英语和日语双外语教学

有些院校在培养IT+日语强化人才时,减弱或放弃英语教育,这是不可取的。如今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在软件行业、编程世界里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关键词和代码库的选择上带来灵感。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的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IT+日语+英语强化人才的培养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同样也是教育工作者今后需要攻克的课题。

(二)实践教学

通过定岗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环境和工作内容。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共同编写教材,设立企业定制班,让办学真正实现从企业需要出发[2]。IT+日语强化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体现了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任海丹.议日语强化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王晓明.普通高校IT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关于3D打印技术与技能人才需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