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高校英语教学思路探索

2014-08-07 00:37李蕾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李蕾

摘 要: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变革的困境,而后现代主义提倡非中心性、平等性、多元性、异质性和创新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作为高校英语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值得推行实践的。基于此,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目的观、多元化教育观、课程观、师生观以及教育评价观这五方面出发,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高校英语教学结合进行阐述,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观;高校英语教学;思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69-02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式的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学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上,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另类的视角,为学者专家们开辟了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向。在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从教育的目的观、多元化教育观、课程观、师生观和教育评价观五方面对对高等教育进行了解构与重建,构筑了后现代主义式的教育观念。

二、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阐述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目的观

后现代主义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学生是作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接班人存在且受教育,只是社会性的体现,所以后现代主义启示了我们,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培养“整体的人”[1]。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更是不能只讲求学生知识上的发展进步,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在整体上的,将知识与精神共同结合下成为完整的人,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现代主义将人分裂为各具功能的工具,而后现代主义就是要求人的整体性。另外,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应该设有最低标准,给予学生充足的个人时间,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二)后现代主义下的多元教育观

被现代社会分裂的人,注重工厂式的功能教育,而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人的多元化,强调人的差异性。俗话说,世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社会作为大树,人作为树上的叶子,多元化教育观就是要求维护与发展个体差异性,学生没有好坏,优差之分,高校教育更要注重其包容性,与形式主义决裂,有差异才有“百家齐鸣”的文化繁荣。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的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下的课程观要求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要求教师、学校从课程的整体理解出发,构建师生合作完成的、跨学科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师生的互动,课堂上不存在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交流共同合作下对观点的提炼和创造。由此把学生从固定化的模式教育中解放出来,不再局限于沉闷的教材。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师生观

后现代主义中强调去中心化的观点,类比在高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改变教师作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关系。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新型关系,学生既不迷信教师的权威,教师也不好为人师,通过相互之间的质疑和批判,得出真理,培养学生成为可以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五)后现代主义教育的评价观

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智力上也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共同协调发展,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考试依旧是对学生考核评价的主要方式,这样导致每个学生都以考试为目标,但是通过考试并且拿到好的成绩的仅仅是所有考生中的一小部分,这样致使学生只是智力上的发展,忽略了人的完整性[2]。后现代主义下的高校教育应该从学生全面表现出发,包括日常学习的表现、课堂积极性、个人表达能力等的集合。进而激励学生学习,且融合各学科知识全面发展,展现当代大学生自信的面貌。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高校英语教学结合下的应用(一)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的英语教学目标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所以对于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人际间的交流,所以英语知识的丰富与掌握都需要在交流中完成。而语言的交流就需为学生培养一个开放的互动的讲英文的环境。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3]。当然语言的运用不只是模仿,模仿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的交流方式。以中文为例,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不会只存在“你好。”“今天过得怎么样?”“周末去哪儿玩?”“你吃饭了吗?”诸如这样的对话,而是包含有对实事、历史、成语、玩笑等杂糅运用的方式来交流,所以说对于语言的学习更讲究创造性,在具体的场合中利用环境事物,套用他们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比照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对于语言的实践,仅仅是利用教材上课文对话,让两个或者多个同学比照课文朗读或背诵,让语言的兴趣荡然无存,并且在实际英语对话中,甚至通用于各种语言的交流环境,每个人要说什么都有其不可控性。公式化的课文,既达不到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还会固化学生思维方式。

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教师可以利用西方著名戏剧作为初始教材练习学生的英语能力,首先要将戏剧背景仔细地讲给学生,以莎士比亚为例,作为西方文学中始祖式的身份,他的文字至今被人传颂,教师要结合其中语言运用的具体方式给学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用意和语气,最后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戏剧汇演,这样的互动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后现代助于教育观下的英语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英语兴趣及能力持续增长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英语课程抛弃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唤醒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课程学习中领悟英语如汉语般的丰富内涵,掌握英语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创新思维能力。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强调多元化,每个学生都存在其各异性,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差别化教育,在单纯的英语基础知识学习之外,强调培育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课程设置上不应存在过分死板单调的东西,加强课堂上交流,弱化目的性、功利性,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足球,那么我们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就可以挑拣一些足球上的英语素材,提到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就有了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的英语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虽然一直宣扬因材施教,但是在实践中都很难以把学生与教师之间相结合,教师想要因材施教,却找不到学生的特性,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教师的行为。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个体性、局部性和偶然性,正如后现代教育观所表达的事物的多样性,相同文化相同环境下,都不可能产生一样性格的人,更何况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下的教师和学生,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度,每个省份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环境,而大学更是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既然个体的共性不能统一,那么作为教师可以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选择边缘的,对于学生和教师都存在有差异的素材,让教师和学生从同一起跑线出发,从素材的差异出发,共同经历学习理解运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之学会独立思考,进而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endprint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以传统英语教育为反例,以前的教师在授课中式处于封建君主式的地位,学生在讲台下,只被要求做好笔记,下课认真复习,学习成了单调的重复动作,单纯的依靠死记硬背。但是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消除教师的中心性和权威性,只有平等的关系才会有交流产生,不平等的关系就是阶级间的对话,下层对上层只有服从。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于英语的训练,还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教师成为学生的支持者,从而构成了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4]。

(五)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的英语教学评价方式

我们的学生对于大学的憧憬是开放、自由、丰富的,但是受限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做学习都要以考试过关为目标,严重阻碍了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估方式急需得到变革。新型的评价方式应该做到评估标准的多元化、评估手段的多样化,以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出发,将日常评价与期末总结评价相结合,建立起新型的评价方式。

首先对于日常评价,以往学生对于自己能力的认知只有每年的学期末的考试才有结果,但是在加入日常评价后,如,以月为单位,每月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其中还可以加入学生间的互评,毕竟别人眼里的自己要比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更加客观,这种时效性更强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己情况,并进行改正。

其次,相对于年末总结性评价,日常评价应该占到更大得分比例,年末评价的总结意义应该大于考核意义。

而且,在学生互评之外,还应该加入教师互评,学生与教师间互评,也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在准确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改正。这样的综合性的评价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更加适合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新荣,史涛,王志敏.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意义研究——以装甲兵工程学院大英教学改革为例[J].成功(教育),2010,(9):4.

[2]王宇琳.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高校教师权威消解的影响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赵福燕.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中等职业英语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8):19.

[4]张付花,任中云.后现代主义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2):65-67.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英语教学
高校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高校多媒体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