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谈旅游景点介绍的汉译英

2014-08-07 00:35余纯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翻译景点旅游

余纯洁

摘 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我国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指出旅游景点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秉持的宗旨,归纳景点翻译的策略和常用方法,旨在提高译文质量,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提升旅游景点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

关键词:旅游;文化;景点;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63-03

一、引言

一直以来,文化与旅游关系密切。旅游构筑起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对于现代旅游,人们早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观光、购物、休闲、娱乐、美食等活动,而是希望能从中领略并享受各种异彩纷呈、独特的地域文化。文化成为人们驻足和欣赏的理由,也便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更好地向外传播民族独特的文化,并持久地吸引着世界,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和文化交流的媒介,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文化与旅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翻译必须考虑到源语的文化信息,译文应该呈现出源语的文化内涵。

旅游活动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景点是展示中国自然与文化的一个窗口,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文化。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简单机械地转换,它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译者的文化缺失必然会造成外国游客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任何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都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在语言、习俗、饮食、宗教等方面。例如,中国有一道名菜叫“红烧狮子头”,在西方文化里,狮子是神力和王权的象征。如果直译菜名,必定会引起游客的不解和排斥。景点介绍的翻译难度在于如何使译文表现出源语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并越过文化屏障,使外国读者欣然接受。这就对译者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译者需具有中英两种语言娴熟的表达能力;其次,译者应拥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了解中西两种文化,在尊重中西文明传统和价值观的基础上,以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为导向,让世界正确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共融。并且译者需要在对源语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源语文化在目标语中的再现。这种文化再现既要再现源语文化信息,又要体现源语文化特色。中国文化灿烂辉煌,文物古迹、历史遗存、建筑、美食、特产、民俗风情、诗词歌赋、典故无不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容,这正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那么,如何更好地通过翻译这一媒介向外传播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并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和文化误读就值得探讨。

二、旅游景点介绍翻译策略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的旅游国际化意识日益强烈,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提升知名度,许多景区景点介绍都配有英译文,但效果实在不尽如人意。从文化的角度看,一些译文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景点的文化内涵。

(一)景点名称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重要因素。因此,景点名称的翻译尤为重要,好的译文能瞬间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景点的人文景观因为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其名称与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典故、神话传说、宗教、民俗风情相关联。如“秦始皇兵马俑”、“摩岩石刻”、“华清池”、“平遥古城”等。另外,一些景点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名称也兼具其自然特色与文化内涵。如位于四川峨眉山景区的“仙峰寺”、“洗象池”、“伏虎寺”。在翻译这类景点名称时,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既要传递景点名称包含的信息和文化,又要使游客易于理解并喜闻乐见。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释是目前我国景点名称翻译常见的翻译方法。

1.音译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单纯的音译并不可取,因为它不能传达任何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无法实现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2.直译

直译法能表现出源语的文字意义,译文通常简短明了,而且易于理解。我国许多景点名称都采用直译法。如:“大雁塔”:The Wild Goose Pagoda;“玉佛寺”:Jade Buddha Temple;“石林”:Stone Forest;“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但直译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直译法比较适用于景点名称属于“专有名词+通名”的结构形式。比如:峨眉山(Mount Emei)、苏州园林(Suzhou Gardens)、乐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青海湖(Qinghai Lake)。其次,直译法容易忽略景点名称包含的文化内涵。以“白马寺”为例,它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号称“中国第一古刹”,被中外佛教誉为“释源”和“祖庭”,拥有久远的历史典故和深厚的佛教文化。“White Horse Temple”传达的文化内容却仅仅停留在源语的字面层,没有体现“白马寺”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另外,如果只注重源语的形式和表层结构,忽略内容与深层意义,一味地直译、硬译或死译必定会造成误译。

3.意译

意译在某种程度上能忠实原文意思,也保留了一定的文化内涵,给游客留下直观明了的印象。例如“故宫”:The Imperial Palace Museum;“避暑山庄”:the Imperial Mountain Summer Resort;“迎客松”:Greeting Pine。中国景点名称短小精悍、语言优雅、用词考究,或者意境唯美,或者意趣盎然,或者引人遐想,或者意义深刻。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景点名称的翻译不仅要表现源语的文化内容,还要尽量体现源语的语言特色。意译往往为了追求达意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诸如语言结构、句法、修辞等。从“翻译等值论”的角度来讲,意译没有完全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在语用修辞层的等值。

4.音译加注释

音译加注释是一些专家、学者和译者推崇的方法。一方面,它传播了中国文字的发音,使景点名称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叫法一致,有利于景点的宣传。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诠释出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和殿”:Zhong He Dian(Hall of Complete Harmony);“永寿宫”:Yong Shou Gong (Palace of Eternal Life)。从传播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毫无疑问,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是最适合的翻译方法[1]。

(二)景点内容的翻译

景点介绍的目的是使游客能全面了解景点的自然特色、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加深他们对景点的了解和印象。景点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注重景点介绍的语言形式和文化意义。景点介绍的语言往往简洁精炼、优美流畅、措词讲究,以及使用各种修辞,鲜明生动。内容上涉及到历史、天文、地理、民俗、神化、文学、建筑等,并且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翻译景区景点介绍时,我们应灵活地采取增译、减译、解释等方法,使译文准确、简洁、生动,易于理解。

1.增译

中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和历史人物、事件有关。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对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补充介绍,比如重要人物生活的年代、身份以及历史地位。否则,外国游客不知所谓,无法从内心产生共鸣。例如:“西湖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著名诗人苏东坡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来赞誉西湖。”译文是:As it is beautiful all the year round,the West lake was compared by Su Dongpo,a celebrated poet of Song Dynasty,to a beauty“who is always charming in either light or heavy makeup.”(Tourism Translation,百度文库)苏东坡是我国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大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但是国外游客很少有人知道“苏东坡”是谁,所以翻译时,有必要对苏东坡进行概括介绍。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华佗”可译为:Hua Tuo (141—203),a legendary surgeon at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endprint

2.减译

我们虽然强调翻译应该在语用修辞层达到翻译等值,但不等于说,在任何情况下,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必须一致。因为,“修辞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被读者体认,复制的修辞风格自然应该能够为译文读者所体认,而要体认复制的风格,它就必须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这也正是语用修辞层达到翻译等值的具体表述。”[2]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性,西方思维重视客观事实、理性和逻辑,所以我们看到的“英语旅游文献一般都简明实用,语言直观通达,具有一种朴实自然之美,不像汉语那样追求四言八句,讲究工整对仗、言词华美”[3]。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强调事物的神韵和意境,文字表达亦是如此。中国一些景点介绍辞藻华丽、韵律优美、情感四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翻译这类景点介绍时,我们应考虑到外国旅游者的思维习惯,针对不同的情况对源语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译文必然过于主观,显得矫揉造作、夸大其辞,引起游客的反感。例如:“……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潋滟,气象万千”。译文是: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lace, 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4].原文中描写的景象,并非完全是事实,作者通过事实的虚化、修饰的运用,创造出一种意境,回味无穷。译者在不影响原文意思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原文的语言信息进行适当的删减调整,将景象直观化、具体化,更加符合外国游客的审美意象。

3.解释

景点介绍包括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名称、地点名称、节日名称等。为了使游客能够很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进行解释说明。例如,关于龙舟节的介绍,必然会提及粽子。但是,很多外国游客既没有吃过,也没有见过,并且英语中没有与“粽子”相对应的词汇。依据美国著名翻译研究学者尤金·奈达的“零位信息”的概念,如果直接音译“粽子”,必定产生文化空缺,那么翻译就显得毫无意义。“粽子”是西方文化中所没有的,周志培在《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中把这类词称为“文化词”。翻译时需要对这类“文化词”进行适当的解释。因此,粽子应该译(下转194页)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景点旅游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