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依法维权浅析

2014-08-14 00:10谢依楠
教师·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

谢依楠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权益意识日益增强,随着大学生的维权意识的逐渐觉醒,维权活动从无到有并一步步发展到如今,大学生维权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且给予相当的重视。大学生们通常会关注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参加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这使得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参加的维权活动有着自身的难点,因此现状并不乐观。本文重在研究当代大学生应依法维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大学生维权即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指的是大学生个人或者说相应的维权组织,根据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规定,通过一定的程序,同时借助民间和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争取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站在教育法律关系的角度,当代大学生维权可以概括为身为教育法律关系外的一方,即大学生和其他法律主体发生的维权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大学生与学生、教师、学校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现如今大学生的合法权利屡被侵犯,在维权的道路上他们仍然属于弱方。因此大学生对他们合法权利的正确认识以及如若受到侵害时的正当反应,皆是确保大学生合法权利得以保护的重要方面。此外,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依法治国政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提高大学生的维权与法律意识,使其依法维权,完善大学生维权机制,理应成为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并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维权特点及维权途径1当代大学生维权特点

首先,大部分大学生自我保护观念差,维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基本都不知道自己应该享有哪些具体的权利,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完全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利,即使一些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正当权利受到侵害,绝大多数也会迫于压力最终妥协,维权的事情便就此告一段落。其次,校内类似于维权中心的维权组织过少,即使有也因为地位较低使得作用不大。在这少数的维权组织中常有的特点就是随意性大、学生信赖度不高,等等。类似于团委和学生会等天然的大学生维权组织虽然也会开展一些维权活动,但由于层次过低,场地有限,仅能校方反映有关学习环境、管理设备以及后勤服务等问题,同样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维权职能。最后,从法律层面来讲,大学生群体相较其他社会群体在权利维护方面起步较晚,立法数量少,规范性亦较差,此外还会有诸多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而部分作为内部管理规范的学校校规,制定后也未能有效地执行,并且如若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作为保障,制度基本上是空白影响,甚至有些反而成了侵犯学生权利的罪魁祸首。

此外,还会有部分大学生维权目的狭隘,维权观存在偏差。部分大学生对维权的评判比较偏激,他们都会抱着与校方对立的情绪来进行维权。个别为了完成狭隘的维权目的,甚至会采用侵害学校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这种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同时也耽误了自己的学业。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是顾客,是消费方,而学校只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服务方,若是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随时提出来,即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通过所谓维权来反抗学校正常的日常管理。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权益异化倾向,即将个人的权益受损片面偏激地全部归咎于学校。更有甚者完全不能正确对待在学校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困难,不能积极对待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只会一味埋怨学校管理,并采取偏激方式与学校对抗。

2当代大学生维权途径

大学生维权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行为,教学质量以及日常消费权益三个方面。正常法定的大学生维权途径主要包括向校方申诉、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以及向法院起诉三种,但实际上这些维权途径在我国当前执法水平下,很难达到目的,难以获得良好的反馈。

因此目前的大学生维权途径主要是私力救济,即通过制造、传播舆论向校方施加压力,抑或采取大量过激行为引起社会关注。主要维权手段有:在校园网发帖或者在校园内张贴简单的大小字报,借此宣泄心中不满,达到鼓动他人的目的;学生采取集体罢课甚至罢餐等种种消极非对抗不配合的方式表达不满;当涉及学费标准、学位证颁发、学校分立合并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事情时,学生会采取集体示威游行、递交请愿书等多种公开方式,明确地向校方传达主张;部分维权活动采取地下组织,他们分工明确,还会成立领导小组并且精心策划,有时候会故意破坏公共财物、侮辱诽谤、妨碍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甚至采取自残的强烈对抗手段;相应地正面大学生会通过新闻媒体曝光,邀请部分新闻媒体进行独家秘密专访,企图通过提升舆论的影响力使学校重视起来。

二、当代大学生应依法维权要想真正实现大学生依法维权,我们就必须从最根本研究和解决当代高校内部大学生维权的思想观点、运行机制以及模式问题。

1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权益观

要想树立大学生准确的维权观念,最根本应该努力平衡下大学生的权利与高校综合水平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指引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维权观念,引导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并且理性地理解问题,正确对待一些社会、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侵权行为,少些偏激,遇事能够大度处理。其次校方要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法律方面的教育,要让其充分了解由非法维权造成侵害时必须承担的法律连带责任,进而从根芽处消除通过非法以及大量过激行为引起注意等的维权活动。最后需要校方管理者能够正视大学生的维权活动,能够勇于承认该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共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总之,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求同高校管理层的矛盾就是引起维权活动的基本矛盾。如果校方能够做到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切实重视大学生的合法权利并且进行适当维护,定能逐渐缓和并最终消除此类冲突。

2搭建沟通平台,畅通维权管道

在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后,接下来应该搭建一个沟通平台来进行维权管理。学校应设立专门的部门受理大学生的相关诉求。现如今个别高校对维权行为仍然采取高压措施,将维权的大学生视为害群之马,对其进行打压,这样便造成正常的维权渠道堵塞,虽然可以得到暂缓,但无法从根本上阻止非法维权活动的产生。而有的学校学生工作部和团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手里诉求的相关职能,但该项职能仍然需要继续强化和完善。因此高校应带着治本的态度来为大学生服务,真正地解决大学生的维权诉求。

3建立大学生依法维权的有效运行机制

现如今若是对此专门立法,时机还尚未成熟,不过可以制定一些作用同样强大的政策来试行。相应地,学校规章的修改工作更是应当立即进行。需知运行机制的关键就是建立相关制度体系。大学生依法维权工作有了制度才会有章可循,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才会健康发展。此外监督要素体系也是不可替代的环节。除了学校党政方面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学生对其进行的监督也是合法权利的一部分构成。同时,在组织系统内以及学生中都要建立反馈体系。这样制度体系同反馈体系两个系统同时运转,收到的信息将会更加真实可靠。

总之,大学生依法维权绝不仅仅只是大学生本身的主观行为,除了要有学校的积极参与,还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氛围。而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建立健全完善的学校维权制度体系,最终实现学生满意成才以及高校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李红勃.高校管理规章的法律思考.行政与法,2004(10).

卫敏杰.矫正大学生维权过程中的偏差.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法律意识研究的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