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如何应对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机遇和挑战

2014-08-15 00:54张学东
杭州 2014年9期
关键词:机遇服务业杭州

文 张学东

杭州如何应对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机遇和挑战

文 张学东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不少评论者认为这是一件堪与中国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WTO相提并论的重大事件,将使得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后,如何应对上海自贸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亟待回答的问题。

上海自贸区给杭州带来的机遇

考虑到上海现有的良好条件和中央政府给予上海自贸区的大力支持,我们预期,上海自贸区将迅速成为亚太航运中心,很有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同时,新的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推行,将使得大批新的跨国公司,尤其是服务业跨国公司落户上海自贸区,迅速提高相应产业的效率和水平。基于此我们预期上海自贸区将给杭州带来如下机遇: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必将释放、衍生出许多产业发展的想象空间和机会;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必将为杭州未来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样板;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红利必将惠及周边包括杭州本地企业;上海自贸区所带来的新的人才、技术和管理模式将会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和提升杭州的行业水平。

上海自贸区对杭州造成的挑战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和改革给周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施加无形的压力,这压力可能来自两个方面。首先,上海自贸区在管制范围和方式上的创新将会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强其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如传统的自贸区一般,上海自贸区将放松对资本、货物和人员流动的管制,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策略,这给周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提出了巨大挑战。

上海自贸区新兴的各行业将给杭州同行业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压力,比如自贸区将允许设立外资旅行社和人才中介,这自然会加剧同行业竞争,给杭州相应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压力。

上海自贸区在税收和监管上的优势将对资本、人员构成较强的虹吸效应,这可能会提高杭州未来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外资的难度,甚至可能导致已经落户杭州的投资流出。

杭州应对上海自贸区的机遇和挑战之策

从政府治理视角来讲,应积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角色,逐步减少审批制,营造更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上海自贸区不以传统的税收减免为主要措施,而强调其经验的可复制、可推广,核心是终结审批制,因而杭州完全可能直接复制或部分复制上海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尤其是要设法推进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变,减少归并不必要的监管环节和行政或非行政许可事项,缩短项目审批周期,提高政府效率。凡市场主体能够自主解决和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就交给市场解决;凡能通过核准和登记备案方式管理的事项,实行核准和登记备案制度,逐步减少审批制。

这样也能最大程度地缩小杭州和上海自贸区对于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差距,避免虹吸效应所带来的资本和人才流失。不过上海自贸区很多具体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其本身的优劣成败,给杭州相应监管带来的压力或是复制推广的可能性都难以估量。

从行业视角来讲,应积极引导杭州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以网络经济、总部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服务业运营预警机制,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服务及监管环境。

服务业是杭州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带动投资的主要力量和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上海自贸区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社会服务领域的开放措施已经公布并开始落实,《杭州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当中提及的十大现代服务业中的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与软件服务、中介服务业等处于上海自贸区挑战与机遇之内。杭州在发展网络经济、总部经济、旅游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符合杭州要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定位。杭州市政府的引导、服务和监管,将对现代服务业应对挑战、利用机遇起到关键的作用。杭州要以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为抓手,以“网络经济、总部经济、旅游经济”为大平台,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上海自贸区将在创新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着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金融制度创新,构建出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投资和监管模式,杭州市也应该构建覆盖现代服务业的外商运营预警机制,加强外商投资监测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完善外商投资服务及监管环境。

从企业视角来讲,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提升组合全球要素的能力,完善“走出去”的支持服务体系。

成功的上海自贸区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无疑是显著的,但不代表杭州没有机会。杭州与上海两地之间的产业结构相差较大,即便是在同一产业内部,比如金融服务业,两地也同样各有所长。因而为了应对虹吸效应,杭州应当注重扬长避短,增强磁吸效应,避免与上海自贸区重点行业直接竞争,鼓励、扶持那些具有竞争优势、与自贸区重点行业存在互补性的行业。对于本地企业投资上海自贸区的行为,也应当持支持态度,加快“走出去”规划建设和机制改革,结合杭州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培育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构筑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各类咨询服务的组织体系,通过制订“走出去”产业导向指南,支持企业提升组合全球要素的能力,完善“走出去”的支持服务体系。

从研究视角来讲,政府应密切关注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动向和成效,积极开展上海自贸区的改革举措、成效评估以及对杭州的影响等的跟踪研究。

目前,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10个国家部委已单独或联合出台了试验区建设的相关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已于2013年12月2日颁布实施,杭州能否在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方面发挥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杭州市政府高层应高度关注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动向和改革成效,通过立项资助科研项目等方式引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高校专家等组成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对自贸区的国际经验和教训、上海自贸区的改革举措、成效评估以及对杭州的正面负面影响进行跟踪研究或专题研究,必须做到时刻关注,时刻学习,主动应对。考虑到杭州和整个浙江传统上所具有的机制灵活特点,以学习和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开展前瞻性的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角色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这一释放改革红利的过程中,杭州理应走在前列。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机遇服务业杭州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RCEP与房地产机遇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你看到的是问题,我看到的是机遇
杭州院子
杭州旧影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