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2014-08-15 00:43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明美丽绿色

刘 贺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将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新使命而向世人做出的郑重承诺和战略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重大提升。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治国方略经历了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变化,折射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飞跃,昭示了我们党决心走科学发展的绿色之路,力争以美丽中国的形象扮靓世界的勇气和决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任的精神。

一、对国情世情的清醒认识和对已有发展的深刻反思,构成美丽中国提出的历史境遇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面对近三百年来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来自西方国家的科学家个人、科学共同体、社会学家个人、国际政府组织等不间断地推出了《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单向度的人》《风险社会》《脆弱的星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我们共同的未来》等论著,分别从个体的、科学的、政治的等视角对地方的或者全球的环境现实状况及人类未来环境予以关切与研究。2012年6月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落幕,193个国家的代表在闭幕式上通过了会议最终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此次会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大会通过的文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世界将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这份题为《我们憧憬的未来》的成果文件内容全面、基调积极、总体平衡,反映了各方的主要关切,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合作精神,展示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对确立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多国家相继成立了环保组织,涌现出各种绿色思潮,激发了世界各地蓬蓬勃勃的绿色生态运动。诚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所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大肆扩张,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掠夺,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布局,“这意味着,生态危机不是仅存在于某个区域,而是有着明确的全球向度”[2]。如何拯救日益“脆弱的星球”,冲破“增长的极限”,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几率,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超出一国一区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历史性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政党在竞选中纷纷通过绿化或与绿党联合以增加制胜的砝码。进入新世纪,为了抢占环境领域的先机,“绿色新政”应运而生。在围绕经济、环境等问题而展开的博弈中,绿色增长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自身的环境危机,一方面绞尽脑汁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把环境危机带来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欠账买单,以致生态殖民主义或曰生态帝国主义勃兴。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只能达成一些象征性的协议,而在一些资金技术援助、可再生能源生产等关键议题上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下,尽管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和主导者,却总将环境问题一再让位于其主导下的一轮又一轮新的经济增长且不愿担负全球治理的主要责任。

在这个被誉为“时空压缩”的时代里,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连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招致了来自国际上的包括鼓噪“中国环境威胁论”“大国责任论”等在内的各种不正常的声音,还有诸多打着“投资、合作”的招牌将高污染产业、“洋垃圾”等制造生态危机的元素转嫁到我国,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环境问题,以致成为阻碍我国未来发展的绿色障碍。至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的寒流仍未完全消退,全球性的贸易摩擦还在轮番上演,世界经济的复苏形势严峻。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大千世界?“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党代会向全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宣示,也是对世界舆论挑战做出的强有力回应。

我国以往的以粗放式为主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诸如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显现出来的症候比分阶段出现在西方国家的环境问题要严峻得多。这些因素即将扼住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咽喉,我们将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面临触及“增长的极限”的问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遭受高增长带来的痛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仍。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正是在深刻反思国内外已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2007年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任务第一次提了出来。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以独立成篇的形式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期补齐以往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短板。既要继续发展工业文明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未来发展的天花板,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扫除生态环境障碍。美丽中国,既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决心走绿色发展道路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动力和标志。“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顺应国内外形势站在发展全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决心以美丽中国的形象闪亮登场于世界大舞台且勇挑生态文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的郑重承诺。

二、升格总体布局和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举措

如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从思想基础、实质要求、基本政策、根本方针、基本途径、重要目标、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升格“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正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制高点上,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旨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举措。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彰显了科学发展的绿色引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的水平,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的结果。我们要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绿色现代化国家。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5]。这是我们党以党代会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告: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富,即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和物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这不仅是当今世界以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为特征的新趋向,也是我们党不断总结发展经验、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发展要求、开拓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境界的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党还从以下方面做出了战略举措:其一,明确目的,凝聚共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把握其根本目的是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全国人民生态理念上达成共识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意志,即“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6]。只有理念创新,方能引领发展变革,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其二,领悟方针,激励保障,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的护航。我们的基本方针政策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7],根本保障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8]。其三,全民参与,形成合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力量。美丽中国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引领,也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必然能获得全体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要尽可能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形成一股合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9],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受益者,让人民群众在安居乐业增收的同时能够尽享山清水秀宜居,让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与自然更和谐。

要充分发挥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优越性。邓小平所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0]。我国著名学者陈学明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11],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2]。由此,我们必须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石上矢志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全球生态环境发展的新趋向,积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吸纳中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发挥新兴国家的后发优势,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提高应对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为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构成建设美丽中国意义的双重视野

我们党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写在了自己的行动纲领上,不仅关系着中国人民的福祉及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且也是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世界人民的福祉和永续发展做贡献。我们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对中国自身发展,而且也是对全球发展做出的庄严承诺。“建设美丽中国”,以铿锵有力的誓言回应国际上不友好的舆论挑战,向世界人民表明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会对别国造成威胁,决心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继续积极参与世界环境与发展事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13]。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所架起的坐标,已经超越中华大地,在全球视野里竖起了一座风向标。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为了尽快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更多地关注“脚下的事情”,那么,当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会更从容、更理性地“仰望星空”,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绿色力量建设美丽中国,抢占世界发展的制高点。其意义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给经济建设增添了绿色资源,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将引领中国经济沿着绿色环保的维度持续增长。其二,为政治建设增加绿色情怀,即政治建设要蕴含生态环境保护,要做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其三,为社会建设融入了绿色元素,即要更加重视和谐,强调可持续发展,使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其四,为文化建设拓展了绿色领域,即文化建设要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与精神,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绿色矿藏,创新文化的绿色理念,增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将汇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拓宽科学发展的绿色空间,提升科学发展的绿色境界,意味着中国要率先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创新国家、最大的生态盈余国家,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一经提出,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和强烈共鸣。而今,“美丽”“生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汇。这一理念必将成为撬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支点。如果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的其他各个国家也能将“美丽”作为建设国家形象的修饰语、作为国家意志来推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那么我们共同的未来将不再是怀揣恐慌心理生活在“脆弱的星球”上,而是每个人幸福地畅享“美丽的星球”。仅在此意义上,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也已具备中华民族和全球人类的双重视野。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促进绿色发展是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经济大国,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是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将环保和生态作为国家战略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将深入推进国际环境公约的执行,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承担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推动人类环境与发展事业。如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力,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既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动力”[14]。现在与未来,中国都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倡导者、践行者和先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正如德国的贝特霍尔德所言,它‘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全球资本统治破坏性进程的出路’”[15]。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跨越发展,必将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绿色话语权,增强中国变革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全球的生态事业,为我们共同的美丽的地球家园、为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做出更大的绿色贡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德]萨拉·萨卡,布鲁诺·科恩.生态社会主义还是野蛮堕落?——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新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145-15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5][6][7][8][9][1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39-40,39,39,19,41-42,363.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11]陈学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71-78.

[12]刘思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69-72.

[13]李克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13/c_124086899.htm,2012-12-13/2013-12-10.

[15]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世界意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6):23-29.

猜你喜欢
文明美丽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