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2014-08-15 00:51◆李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课外新课程状态

◆李 霞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

很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对学习物理失去了兴趣,也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消除学生的心里障碍,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心态,让他们树立“物理好学、学好物理”的信心。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到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常见的生活现象诱发思维、活跃情绪,还可通过讲述物理学史故事、科学趣闻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课堂上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只有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虽然评价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但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

1.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种状态来判断,即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课堂上没有学生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就无法有效地激活课堂。而只有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没有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良好的目标达成状态,课堂很容易成为“表面繁荣”,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课堂上“对答如流”的现象。只有这四种状态协调统一,我们才能对课堂教学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2.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显著性标志。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在新课程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课堂上,教师的单一传授已不是唯一,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加强物理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并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应巧设悬念。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以后学习的有关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相对独立解决问题,同样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五、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我觉得将其分布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仍显不足。为此我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了10多个。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我又在《动量》一章里增设了“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电场》一章里增设了“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增设了“室内彩虹形成”等。这样的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我把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各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我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有些实验原理简单,需要的器材不多且在身边易找,要求他们在实验室外随机场所完成。而有些实验需要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必须要他们在实验室里完成。如“测人的反应时间”“缝衣针浮在水面上”“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等大部分小实验都可在实验室外完成,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微小形变的显示与观察”等少部分小实验可在实验室里完成。丰富有趣的课外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对学生智力开发不无裨益。

猜你喜欢
课外新课程状态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小满课外班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