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课堂教学环节的思考

2014-08-15 00:49曾霆昭
中学语文 2014年18期
关键词:文章主题航天事业通讯

曾霆昭

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当科学准确。

教师应熟读教材,根据单元要求、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的内容,准确确定学习目标。注意学习目标中知识目标几个问题的逻辑顺序——以前学过的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进行复习和巩固;第一次出现的知识,确定为学习重点或难点,引导学生概括特点后给出概念;文中载道习道则为情感目标;方法技能的把握,是为能力目标。

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通讯的特点、新闻的规范结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的作用,是前两篇新闻中学过的知识,设为知识目标,由学生发现巩固即可;文章标题特点,即比喻和双关的手法,需经过对文章的分析方可得出,确定为教学重难点;学习写通讯,这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定为能力目标;由“神五”飞天,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设为情感目标。

关于学习目标的逻辑顺序,在下面“设计‘预学案’”中将作解说。

设计“预学案”

“预学案”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置,让学生通过预习,能产生指向学习目标的问题(疑问或知识);同时,还得注意“预学案”问题间的逻辑顺序。本文的“预学案”设置为:

1.将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尽量用原文的语句;

2.文章主题部分写什么内容?分几层?

3.“神五”发射后,我国航天领域又取得了哪些成绩?查资料了解世界其他航天大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

“预学案”1(将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尽量用原文的语句)是为解决“知识目标1”(复习通讯的特点)和“知识目标2”(复习新闻的规范结构)。学生一般都知道删除主体部分内容就基本得到一则完整的消息,从而发现通讯与消息比较“相对详细”和“实效性较弱”的特点;同时发现通讯的“首尾圆合型结构”特点。

“预学案”2(文章主题部分写什么内容,分为几层)是为解决“知识目标3”(复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的作用)。改写成消息时,主体部分大量内容被删除了,学生自然想了解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于是发现主体部分是介绍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历程,从而去归纳这条路经历了那几步。细心的学生会进一步发现:这是一篇关于“神五”发射的新闻,主体部分不介绍“神五”发射和回收过程,不介绍国人的激动场面,不介绍世界的震惊和羡慕,怎么去写过去的事呢?通过思考,个别学生能得出“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和“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不能发现的,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也能明白了。

解决了“预学案”1和2,文章各部分的内容都熟悉了,教师提示分析文章标题特点后,学生也就容易发现其“双关”和“比喻”的修辞特点了。

学习了文章的标题、结构,以及选材方面的特点后,学生正陶醉于这篇优秀的通讯中,可乘势布置学生写一篇通讯(课堂时间有限,要求课后做)。

“预学案”3(“神五”发射后,我国航天领域又取得了哪些成绩?查资料了解世界其他航天大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是为解决“情感目标”(热爱科学,关注科技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投身祖国建设)。了解了“神五”飞天,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了解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自豪感又增;同时培养了学生关注科技进步和查询资料的习惯。再了解其他航天大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情况,狂热中顿时冷静,看到自己的不足;再了解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热情。

设计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扣住“学习目标”来设计,否则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导偏了。如《小桔灯》的导入这样设计,“同学们用桔子皮做过灯笼吗?有一位小姑娘用桔子皮做了一个灯笼送给冰心奶奶,可漂亮了,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这样的导入无意间诱导了学生去关注怎样用桔子皮做灯笼,而怎样用桔子皮做灯笼并不是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导入的设计多种多样,有为激发学生掌握某种技能的欲望而设计的,这种设计将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了起来,自然学科最常用。在语文课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这样设计,“生活中,我们的亲友总会犯一些错误,但因为对方性格或身份的原因,我们爱莫能助,不敢提出意见。可是古代有一位臣子,居然向国王提出了批评意见,而国王欣然接受了。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提意见的。”也有从已有知识导入的,有为奠定文章情感基调而设计的,也有为激发学生了解信息的兴趣而设计的,不一而足。

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须具有启发性,但不能涉及结论;同时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繁琐。

设置问题,目的是最终完成学习目标,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历经思考,得出知识,“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印象,获得了能力。

问题太难,学生难以完成;过于繁琐,智能得不到锻炼。因此要将大而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些小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要解决的知识。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主体部分作用时,可设置这么几个问题:

1.如果你写这则通讯,主体部分你会写什么内容?

2.这些信息你想了解吗?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提出第1个问题,学生会回答“‘神五’飞天过程”、“国人激动的场面”、“国外的惊羡”,锻炼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产生了“为什么写”或“有何作用”的疑问;

提出第2个问题,学生会回答“想”,顿悟“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作用;

提出第3个问题,学生能知道“表现航天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从而悟出“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恰当的合作探究

在工作中,合作探究的能力相当重要,“众志成城”、“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便是明证。合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量大的工作,也能完成个人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工作;探究,相互提示和弥补,提升了深度和质量。

在教学中,要注意时机和方式。学生经过独立的全面的思考,问题仍未能解,或不敢肯定,或质量不高,此时与他人合作探讨,学生幡然醒悟,理解更深入;当学生独立全面思考后,虽有所得,但因任务量大,时间有限,个人无法按时完成所有探究任务时,可与他人合作,从而完成任务。

猜你喜欢
文章主题航天事业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初中英语阅读整体性教学模式浅谈
巧用对比 突出人物形象
浮瓶通讯
有效作文贵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