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德育创新探究

2014-08-15 00:46陈建军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班级

陈建军

(延吉市第四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随着现在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关键。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学校德育是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其宗旨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应针对学校德育的传统灌输方式,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的特点、优势与挑战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的特点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德育呈现出与以往传统德育不同的新特点。第一,德育素材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德育素材不同于传统的书本,不仅可以扩大教学的规模,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第二,德育内容多媒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德育教学的关键,德育内容的多媒体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第三,德育活动的网络化。利用网络拓展德育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德育资源具有共享性。德育资源实现共享,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之间德育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之间的优秀经验相互借鉴,有利于实现德育实效的最大化。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利用,更新了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使得德育效果明显提高。与传统的德育相比较,现代德育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师生角色发生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变成了课堂的“导演”。课堂从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模式变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双向交互式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起指导作用,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学习方式得到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道德知识。信息技术为德育提供了新的学习环境。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第三,打破时空限制,拓宽了德育领域。传统德育将学习局限于课堂教学,而且受到时间的限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德育不再局限于教室,它渗透在日常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如在学校利用课间以及休息的零碎时间,采用广播等形式,可以很好地使学生置身于其中,这虽然不是德育课,但会起到进行德育的积极作用。

第四,德育方法和模式得到创新。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是采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品德评价等方法。这些方法很少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多的采用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德育的自我建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和创新的利用社会学习模式、体谅模式和集体教育模式等德育模式。

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极大地挑战,这些负面问题的产生,主要集中于网络计算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负面影响上。目前,学校德育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思想面临多元文化冲击。网络的发展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可以尽知天下事”。但是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特别是各国电影、电视剧的大量涌入,容易使中小学生无从选择。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

第二,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虽然相关部门以及学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护学生的上网安全。但是,网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良信息。学生面对这些信息时,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给学生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仍有要坚持。

第三.影响心理健康,并可能诱发学生犯罪。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电影或游戏中的暴力因素,极易给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强对学生指导,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1.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实现互利共赢

在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可以增加学校教学的内在动力。多媒体在各科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课堂枯燥的气氛,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可以增加学校教学的内在动力。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效果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如此,德育与各学科之间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2.将德育渗透于集体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集体活动是学校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班会、校会、升国旗仪式、课外活动等都是常见的学校集体活动。在开展集体活动时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合适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班级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开展不同规模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切实实现德育寓教于乐的目的。

3.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班主任工作,促进德育水平提高

班主任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能否利用班级管理理论, 改革班级管理策略, 不断探索适应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德育途径是关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班级管理,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体现。比如在班级建立学生品德电子档案,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师生间的互动是进行班级德育的有效手段,运用微信、微博等流行的多种网络交流方式及时地与学生沟通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现代信息技术与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班级的管理效能,同时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4.将德育渗透于家庭教育,实现家校联动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与学校相比,大部分学生身心会更加放松。在家庭中,除了家长的家庭教育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学的机会更多。特别是家庭中电脑的普及,这方便了学生在家庭中继续学习。目前,许多学校已经通过网络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实现了针对孩子的教师和家长双向互动,如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沟通。家校的联动,为学校更好地开展德育提供了保障。

在未来,现代信息技术将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更为紧密,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工作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活泼,更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校生活更加丰富,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在单调和闭塞,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得以拓宽。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负面影响,趋利避害,正确引导是学校和家长的职责,只有有效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学校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1] 罗文浪.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群耀.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德育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班级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班级英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