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小学品德课教学活起来

2014-08-15 00:46矫振民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小学生活动课堂教学

矫振民

(敦化市实验小学校,吉林 敦化 133700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所以,德育课要让小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浅显道理,明确一些基本的是非观点,教师就要精心研究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易使学生同化的人生的一些道理,形成良好品行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想学、乐学的目的,为此就应做到“兴趣先导,教学跟进,寓教于乐”。这种形式的教学要体现在一个“活”字上。那么,如何让小学德育课教学活起来呢?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与研究,供大家参考。

一、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服务的意识,这种服务意识体现在: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首席,即与学生的平等性。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服务。同时,还要创设一种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的情境,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并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例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我爱我的家》的相关资料。如家庭成员的照片、荣誉证书,最让我难忘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最有意义的纪念品,给我家画个像、我为父母做个画等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他们把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并与大家分享。学生在收集、制作、展示汇报的活动中体验到了父母、祖父母以及家庭成员的精心呵护,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培养了学生学会感恩,爱亲敬长的良好品德。

当然教师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上。所谓遇物则思诲,就是遇到什么就利用什么进行教育,避免空洞说教。我们过去的教育太多时候是老师设好圈子引着学生往里钻,教学方法与手段往往采取单一的灌输,把学生当成一种容器,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枯燥乏味,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当学生的认识和规范的道德出现偏差时就粗暴地呵斥学生,生硬地把道德塞给学生,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无痕教育。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单一、沉默的。教师上课要采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富有生机的多种教学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与速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枯燥,节奏缓慢,造成学习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相对集中的短暂时间,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既轻松又愉快,在这种富有紧张、刺激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服务于学生的最直接的体现。

二、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还不够,还要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开拓活动领域,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主体化大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1.游戏法

学习活动与游戏是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游戏活动中能促使儿童积极思维,将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事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学习到新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新朋友新伙伴》这一课时可以根据小学生们的志愿,将他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并把他的眼睛蒙起来,然后让他去找朋友,每找到一个朋友两人互相握手、敬礼,再接着往下继续寻找下个朋友,看看哪个小组找的朋友多,游戏活动结束之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歌唱《找朋友》的儿歌,以加深他们之间的印象,使他们都变成好朋友。这种明理导行的游戏活动极易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之中,使之情理相融、深入浅出。

2.表演法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表演的方法,通过表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彼此分享,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表演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例如开展《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主题活动时, 为了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和了解交通安全常识,我们开展了“交通规则与我同行”活动。首先我们到交警队学习了解交通法和重要的交通安全标志,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在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居住的环境,上学的路径,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交通标志,介绍在哪儿找到的,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在上学路上如果遇到各种交通标志应如何做。为了强化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比如,听红绿灯指挥、避开汽车、走人行道等,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分配角色,学生在模拟的交通状态中,掌握了交通安全的一些基本知识,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3.辩论法

辩论不仅能培养锻炼人的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人的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因此,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常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在教学《我的邻里乡亲》时创设一个情景:当邻里之间为了是否可在小区内养大型犬而产生矛盾。把观点相同的同学分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然后各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辩论,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辩论双方各自阐述观点,让评委进行评判,最终取得一致意见。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确生活环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维护小区的环境,人人有责,只有大家共同来维护,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美好生活环境。

4.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是一种实际活动,这种活动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活动。通过调查访问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让学生在经历感悟、内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如在教学《我们的生命》一课时,教师要提前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找一找妈妈怀孕时的照片或录像,看看妈妈怀孕时与现在有什么不同?交流一下妈妈怀孕时的心情。当妈妈生下我时,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全家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交流一下我当时的体重、身长及长相。找一找小时候的衣服、鞋帽和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请家长讲一讲在你成长中最难忘的一件或几件事。想一想我们的生命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吗?通过这样的调查访谈,使学生明确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的,它凝聚着家长及许多亲人的爱和希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感恩,受到尊重生命的教育。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迁移。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思维活动还是主要依靠形象的感性材料,形成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才能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如多媒体、图片、挂图等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提供心理支持,使他们形成初步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以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是培养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要以德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道德行为的评价,增强是非观念的分析与判断,以此实现德育课明理导行的价值与功能。

总之,让小学德育课堂“活”起来,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践行自己的道德情感体验,构建自己丰富 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享受学习的快乐,使孩子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组织和设置相关的活动主题,创设有利于孩子道德情感体验的环境,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知行统一。同时,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挖掘其教育因素,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并优化教学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小学生活动课堂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是小学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