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管理研究

2014-08-15 00:45王昕旭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新课程学校

王昕旭

王昕旭/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与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讲师,博士(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起来了,这就对学校如何对课程进行管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许多学者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学校课程管理的内涵与意义、基础与原则、内容与方法等。但是笔者认为学校如何管理好课程的意义应该作为首要任务来进行研究,因为它不但揭示出为何对学校课程管理这样的重视及其必要性,而且还是促进整个课程改革的动力因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课程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国家赋予学校进行课程管理的职责和权力,也是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的需要。当前学校课程管理已经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新课程理念无法与学校课程管理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全面掌握和理解学校课程管理的意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内涵

根据学者们对学校课程管理内涵的研究,本文认为,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机构,根据国家对课程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考虑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等主体的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课程进行规划、实施、评价等管理手段的过程。实践证明,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管理权限,是国家实现其课程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课程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校本性。学校课程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校本性,同时也意味着学校的主体性。因为学校课程管理是一个自然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并不是脱离课程本身的一种形态手段,也不是脱离管理者和教师而单独的客观存在,而是融入学校本身当中去,在管理者和教师的主体意识当中,作为学校课程中的核心精神而存在着。通过对课程进行管理,使得学校拥有了自身的独特性,有了自身的特色。对课程进行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去实现本校的课程发展。

2.实践性。学校课程管理本身就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没有学科化以前课程就体现了其实践性的本质。自古以来就有学者讨论学习与思考和行为的关系以及对学习说的思考。近代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对课程的实践本质进行了研究,以及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教育回归到生活当中的呼唤,这些研究和探讨无疑都证明了课程管理的实践性本质。要对课程论有深入的研究,就应该先弄清楚课程管理的实际问题,如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等等。为人民服务,解决问题,合理度过学校生活,健康成长是其真正的价值追求。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促进管理的性质,内容和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审视课程管理,没有看到的系统论述语言多么壮观,有完整的结构,但看到的现实有效性。学校课程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个强大的生命力的召唤。

3.道德性。学校课程管理的实质就是以课程为中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其中包括管理者与教职工、教职工之间以及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势必就会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来处理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学校进行的课程管理是通过课程为中介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性活动,其道德性应贯穿于这种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若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性的作用,就会导致我们的课程脱离了人们的实践生活,使得学生脱离社会实践,对其全面发展会起到相应的阻碍作用。

4.文化性。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又是为社会服务的场所。学校的最终目标就是对文化有一个合适的选择,并建立起良好的秩序,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传承。与此同时,课程管理又是一个目的性极强的活动,所以也就需要学校主体应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什么样的课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不应该教给学生,这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学校的义务。人是社会人,每一个人的活动都无法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学校课程管理一定要与社会文化相适应,不要脱离社会文化而进行。

二、我国学校课程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意识亟需加强

由于我国的课程政策都是受全国统一的影响,我国学校在进行课程管理时都是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进行操作,毫无自主性可言,他们缺乏主动性,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上级部门有了详细的指示后,他们才能够按章程办事。从而导致学校自身很少考虑课程管理方面的问题。这样使得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非常缺乏学校课程管理意识。一旦课程管理意识淡薄,就无法对课程进行创造性地实施,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做,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没有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国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后,情况有所改变,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是宏观指导,这就意味着广大中小学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缺乏学校课程管理意识必将会导致学校松散拖拉,对教学不能给予很好的实施,极大地阻碍了学校自身和学生整体的发展。然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意味着学校将有更大自主权对课程进行管理,使学校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对课程进行管理,从而使本校的课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学校进行课程管理大都是“外控型”的,这种管理模式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较低。他们只需要完成上级给予的任务和行政指令即可,注重结构而轻视了效率。为了拥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教学秩序,形成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实行行政管理手段,并把课程管理当成一般性的常规管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系统本身的结构若是简单的,构成要素越单一,工作任务就应该越稳固,这样的系统就比较适合进行行政管理和采用常规管理的手段。反之,就不能够适应这种管理手段了,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性的决策。学校的课程系统结构比较复杂,构成要素也是比较多的,课程工作人员也是较为稳定的,若是仅仅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依靠一般常规管理的原则,对课程管理的效率必将大大降低。

在学校对课程管理的过程中,若仅仅依靠行政管理的方法,就会使得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变成上下级的关系,学校领导者完全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去命令教师完成工作任务,课程管理的相关信息都是从上级那里得到的,缺乏沟通与交流,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造成课程决策出现失误。所以说过分地依赖于行政手段,会阻碍学校对课程进行管理的进程。事实上,要想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水平,不仅仅要懂得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不断地深入研究课程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若是学校还是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对课程进行管理,而不去深入研究课程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会使得学校课程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从而阻碍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学校课程管理的范围需要扩大

从我国目前的学校课程管理体制来看,学校对课程管理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涉及到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常规性管理,这只是学校课程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有关研究表明,学校课程管理应该包括从课程设计规划到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实施后对课程的评价的整个过程。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后,学校不仅要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得到实施,校本课程得到合理开发,还要不断协调、优化这三类课程的关系。学校要想有效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仅要对其进行常规的管理,还要组织相关力量探讨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真正要实现的课程目标是哪些,以便为课程得到有效实施创造出更好的条件,以此来提高课程适应本校环境的适应性,还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校本课程对学校的要求则是更高,从课程的设计、编制,课程的实施到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都要进行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须紧跟时代的呼唤,积极扩大学校课程管理的范围,明确地指出学校课程管理的任务和目标,能够很好地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三、学校课程管理的策略

(一)学校课程管理重建的前提:超越课程与教学的二元思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与教学管理过分注重对教学的管理,这极大地影响了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课程的管理和评价等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应该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来对待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对课程管理的能力,学会解决课程管理当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把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区别开来,要想理清二者的关系,又需要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找到解决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问题的方法。

(二)在学校课程管理内容上:从一元走向多元

传统的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模式下,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上,学校课程管理是附属于教学管理之中的,并没有对课程进行专门的研究和专门的管理,仅仅有对教学管理的规定,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传递国家课程,具体应该负责执行好国家课程计划,换句话说,学校就是国家课程的执行机构。然而自从我国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后,就赋予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力,这样就形成了多方面对课程进行管理的体系。根据学校课程的类型划分可分为包括国家课程的课程管理、地方课程的课程管理以及校本课程的课程管理等;根据学校课程管理的阶段可分为对学校课程愿景的管理、对学校课程规划的管理及对学校课程评价的管理等;根据学校课程管理的层次可划分为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科组层面的课程管理和教师个人层面的课程管理。

(三)在学校课程管理模式构建上:从“平面式管理”走向“立体式管理”

在传统中央集权的课程体制下,课程管理仅仅是以单学科为核心而进行的课程管理,以学科的进程为序列,以该学科的课程计划为主要目标,我们把其称之为“平面式课程管理”。它是指从某门学科自身的角度来看问题,以一种静态的、直线式的视角。但新课程改革中把新课程看作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体,因此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单维度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去管理课程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我们认为这也是学校自身难以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障碍。因此,学校应该学会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课程管理,以学校课程的角度来看待学科的发展。

学校管理工作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对课程进行管理,因为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最核心和最复杂的问题,它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课程管理的效果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内容的实施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课程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用常规的方法对课程进行管理,这就需要把课程管理看作单独的一门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受到苏联的影响和对课程管理研究的先天局限性,使得我国对于课程管理的研究水平至今仍然只停留在外部控制阶段,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环。这不仅仅会影响到我国课程理论的整体建设,制约着我国课程内容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课程研究的整体水平,使得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管理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所以,我国应该加强对学校课程管理的研究,从而达到课程改革与课程理论发展的共同需要。

[1] 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启亮.一种假设:以新课程理念导引新课程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2003(19).

[5] 杨中枢.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意义、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3(6).

[6] 黄显华.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新课程学校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基于PDCA循环理论江苏开放大学课程管理模式构建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学校推介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