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岭油田地面工艺系统优化简化技术应用实践

2014-08-15 00:51周学军
化工管理 2014年30期
关键词:转油马岭集输

周学军 雷 钧 李 岩 杨 锋

(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陕西西安 710069)

(2.长庆油田公司技术监测中心 陕西西安 710018)

(3.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 甘肃庆城 745100)

马岭油田地面工艺系统采用三级或四级布站,经历了原油生产低含水至中高含水的过程。期间,由于综合含水上升及无效油井关停等原因,导致地面工艺系统效率下降、运行成本上升。结合油田生产实际,通过在马岭油田配套新工艺新技术,地面建设成本、系统运行能耗大幅度降低,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因此,采用成熟的地面工艺技术,持续不断的优化简化老油田地面工艺流程,是降低地面建设投资、提高工艺技术水平,走低成本、效益化开发的必经之路。

一、基本概况

马岭油田位于甘肃省庆城县境内,油田分马岭北、马岭中、马岭南、上里塬四个含油区,探明含油面积192.86 K m2,地质储量7952.1×104t。1971年开始试采,最高年产油达到80×104t。截止2014年5月,油井开井380口,井口日产液水平3374t,井口日产油水平699 t,综合含水79.3%,年产油量25×104t。

马岭油田位于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站点分散,地面建设成本高,采用井口不加热单管集油流程和“井口—计量站—转油站—联合站”的三级或四级布站方式,适应了当时的地面建设配套需要。目前管辖站点28座,其中,联合站3座,转油站3座,增压站9座(数字化增压橇8座),拉油站12座,卸油站1座。管辖注水站21座(注水橇6座),其中11座注水站与集输站点合建。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老油田地面工艺系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生产运行成本逐年升高,安全环保压力逐年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低,能耗高,用工数量大

由于原油含水的不断上升,产水量和注水量增大,产出液输送能耗及处理费用增高。部分计量站或转油站由于部分油井关停,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因产出液中富含成垢、腐蚀离子,集输管网、设备设施腐蚀严重,维护成本高。依照前期生产运行方式,一座计量站平均需员工5人,转油站需员工10人,且配水间需人员长期住守,用工数量达到4800人/百万吨。

2.脱出水未得到有效利用

原油脱出水主要在集中处理站处理、回注,上游注水开发区块仍以注清水为主。该地区清水资源较匮乏,脱出水若替代清水有效回注油层,将节约宝贵的清水资源和购买成本。截止2012年底,马岭油田采出水有效回注率仅为54.5%,二次利用空间较大。

3.新工艺新技术应用较少

随着长庆油田公司数字化油田的规模建设,井口功图计量、稳流阀组配水、数字化增压橇等新工艺新技术在西峰、华庆等油田成功推广应用,马岭油田原有地面工艺配套技术和运行管理方式明显落伍。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老油田地面工艺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对地面系统进行简化,实施“流程再造”,满足新时期现代化油田管理的需要。

三、优化简化配套思路

1.工作思路

以优化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本着“立足生产,满足运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的原则,开展老油田地面工艺系统优化简化。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四个结合”,即与油田开发相结合、与生产运行相结合、与更新维护相结合、与工艺技术相结合。简化老油田的生产运行和管理环节,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探索老油田管理增效的新途径。

2.技术配套

①将油井计量方式从计量站站内前移至井口,实现单井在线计量。

②推行阀组加温自压输油工艺,关停自压输油的计量站。

③推广应用稳流配水阀组,实现无人值守并达到平稳注水,减轻劳动强度。

④配套数字化增压撬,实现自控变频连续输油,降低生产成本。

⑤实施站点数字化配套,实现井站重要生产参数的自动采集、监测与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⑥采用柔性复合管等防腐管材,减少因管网腐蚀破漏对油区环境的污染。

通过以上六项成熟技术的应用,实施关停并转、水力越站,简化管理环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老油田逐步向新油田地面工艺靠拢。

四、现场应用实践

近两年,结合老油田数字化配套建设,在马岭油田推广应用成熟的工艺技术,因地制宜地进行数字化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投入,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地面集输系统效率,通过各种方法解决老油田出现的问题。

1.关停低产区块,降低运行成本

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马岭油田有5个区块日产油量低于5t,用工人数76人,年投入成本840万元。根据油藏及油水井关停情况,先后对北一区、中二区等5个低效区块实施整体关停,关停站点10座。

2.选用成熟工艺,关停计量站点

通过配套功图计量技术[1],将油井计量前移至井口,并能实时监控油井生产工况;配套电磁加热装置,对站点所汇集液量进行加热后外输;配套稳流配水阀组[2],实现注水井流量自动配注,并可将数据远传至站点控制平台[3],通过以上技术配套,原计量站、配水间功能全部实现。截止目前,先后对中18计、中19计等8座站点实施关停,减少用工39人,年降低运行成本210万元。

3.优化集输流程,合理利用资源

南一区为马岭油田的一个生产区块,已建集输站点4座,注水站1座。2013年该区日产液量990 m3,日产油量60 t,综合含水92.9%。南102转已于2005年改造为具有脱水功能的集中处理站,低含水油外输至南联站,外输液量390 m3/d。经现场论证,在南102转新建拉油栈桥,净化油拉运至卸油台,停用外输线;脱出水外输至南一注有效回注。新增采出水回注水量200 m3/d;外输管线运行、维护费用减少100万元/年。

4.配套数字化橇,替代转油站点

转油站主要功能为收集上游站点液量,经计量、加热后增压外输,当油井计量通过功图计量前移至井口后,转油站仅负责加热和增压外输。借鉴数字化增压橇在西峰油田的成功应用[4],将数字化增压橇应用于转油站,其主要工艺流程为单井产出液经总机关混合、过滤器过滤后,通过混输泵增压外输;变频装置可根据上游来液大小自动调整泵的转速;通过远程终端控制系统,将增压、自控等多功能高度集成,由电动阀门切换,满足多种工艺流程。缓冲分离的伴生气可供装置燃烧加热,无伴生气的站点依托原转油站加热系统。截止目前,已在马岭油田的8座站点配套应用,减少用工30人,年降低运行成本150万元。

5.采用防腐管线,确保平稳集输

马岭油田采出液中C O2的含量较高,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处于严重超标状态,造成集输、注水管线腐蚀严重。鉴于非金属管材良好的防腐性能,在集输、注水系统上使用柔性复合管、塑料合金管、玻璃钢管等三大类共计105k m管线。防腐管线安装和维护便捷,解决了前期钢质管网腐蚀、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6.监控生产参数,提高工作效率

在井场配套功图计量、稳流配水阀组、视频监控系统、抽油机远程启停和自动投球装置,现场大量的人工巡检转变为电子巡护、智能管理,削减了人员、交通等安全风险。在联合站、转油站配套DCS监控系统,配套静压液位计,气体含量检测仪,温度、压力变送器、视频监控等自动化设备和装置,实现油气集输、采出水处理、供热、供电、消防等系统重要生产参数的自动采集、监测与控制[5],减少站点值班人员,降低员工劳动强度。

五、成果与认识

1.通过实施老油田关停并转、优化简化工艺流程,达到了降低生产运行成本的目的,投资效益高。近两年共关停站点18座,优化人员145人,年降低运行成本1300万元。

2.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实现了从人工巡检式管理到预警式、接警式管理的转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技术管理水平。岗位员工从简单、重复的操作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数字化技术操作和管理,确保了员工由技能操作型向技术管理型的转变。

3.消减了安全隐患,数字化系列技术替代了大量人工现场操作,人防变技防,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解决了老油田由于设备设施老化、工艺管网腐蚀严重和因地形地貌复杂潜在的安全隐患。

4.马岭油田地面工艺系统优化简化的成功实践,为同类型老油田地面工艺系统调整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1]杨瑞,黄伟,辛宏,王永全,李明江.功图法油井计量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02).

[2]常彦荣,李世荣,王海.注水井稳流配水工艺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12).

[3]余金泽,任贵山,张杰,檀朝銮.注水井远程智能调控系统[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8(18).

[4]张应科,张兴良,潘宏文,卢延军.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数字化采油厂建设[J].中国石油企业.2011(03).

[5]杨世海,高玉龙,郑光荣,安玥馨,章瑞.长庆油田数字化管理建设探索与实践[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05).

猜你喜欢
转油马岭集输
简述油气集输系统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过渡带低效高耗转油站优化调整措施分析
基于FLUENT天然气集输管道直角弯管磨损分析
杏北1401转油站节能降耗的分析和措施
HYSYS软件在复杂山区页岩气集输管线中的应用
不舍马岭 森林中的美好时光
河北村民义务守护古长城20年
转油站集输系统能耗分析及优化运行
纯油区转油站系统能效对标管理方法研究
煤层气田集输工艺优化建议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