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事闲谭》一则记载的辩证

2014-08-15 00:46夏建圩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鄱阳青岩纪事

夏建圩

(合肥工业大学 皖南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宣城242000)

近人许承尧所著《歙事闲谭》不仅是徽州文献的宝库,而且堪称徽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尽管许承尧在自序中一再重申该书形式上“前后无次”;内容上“间有重出”,再加上成书前后历时两年之久,“随手掇录”,[1]27但其价值仍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汪世清先生在《歙事闲谭》出版序言中说,该书“虽未梓行,已屡屡为徽学研究者所引用,令世人瞩目。”[1]6今天更成为研究徽学的必读经典之一。

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书中一则记载恐为失误,特商榷如下,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歙事闲谭》卷二《康熙中耿军至歙事》一则载:

黄宾虹言许芳城之受鄱阳累,逮至皖垣;黄白山之遭祸破家,几陷囹圄,皆为耿精忠事。其时耿军至徽,乡人士之素负令名者,感思旧君,梦想光复,半皆浆食欢迎,与通款曲。不意一战而溃。耿军退,而徽人乃大受其祸……(汪(洪度)注:康熙十三年九月徽陷,是月额楚复之)

在该史料后,许承尧做了进一步解释,“今按:康熙七年后六年,为十三年甲寅,正耿精忠改元‘裕民’之年,则所谓缙绅大户,青岩、白山皆在其列矣”。[1]67可以看出,黄宾虹与许承尧都认为,两个事件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起兵反清,许青岩等人希望其能光复明朝而予以支持、声援,兵败后许芳城“几陷囹圄”。许青岩真名为许楚(1605-1676),歙县人,字芳(方)城,号小江,明代诸生,著有《青岩集》,故称“许青岩”。[2]卷十《人物志》黄白山是黄生的号,黄生(1622-1697),歙县潭渡人,原名琯,又名起溟,字扶孟,号白山,著名学者,开乾嘉朴学先河。

而实际上,“许芳城之受鄱阳累,逮至皖垣”与“耿军至徽”,发生的时间前后悬殊,也没有任何关联。

许承尧与许楚同姓共祖,对许楚倍加推崇,在《歙事闲谭》中直接提及许楚其人其诗其事的有七次之多,许楚“尝坐鄱阳军事累,执赴皖城,亲友皆危之。至先生志气扬扬如平时,过大枫岭题壁曰‘四海知张俭,千秋忆孔褒’。至皖后,慷慨陈词,卒释其缚,幸免于难”。[1]5许楚虽被多次提到,但许承尧仍没有将其遭“鄱阳军事累”的原因表述出来。

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中对许楚受鄱阳累一事有进一步记载:

坐鄱阳累,执讯皖城,过大枫岭……巡抚李栖凤义而释之。朱由械产冒称金华王,据饶州。顺治三年,擒朱由械产及其族人朱常氵存、朱常泚、朱常涫于饶州鄱阳。楚牵连受累,即当此事。栖凤顺治三年十月抚皖,四年降调,楚坐事当在此时。[3]125

邓之诚认为许楚“执讯皖城”是在顺治三年。结合《清史稿》的记载,李栖凤“顺治二年为上荆南道参政,明年六月迁湖广右布政使,十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安徽”,同年大学士洪承畴“上其事,旋坐属县滥征赋不举,劾左迁”,[4]《列传二十六》此后直至康熙三年(1664)李栖凤去世,他一直在两广地区为清政府经营,他巡抚安徽的时间,只可能在顺治三年这一期间。

耿精忠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是在康熙十三年。《清史稿》载:

十三年三月,发兵反……(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蓄发,易衣冠。铸钱曰‘裕民通宝’……别遣兵攻徽州、婺源、祁门。上令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贝子傅喇塔为宁海将军,率师下浙江……喇布以兵助将军额楚定徽州、婺源、祁门。[4]《列传二百六十一》

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后,向浙江、江西、安徽等地进军,很快以兵败投降告终;许承尧等人将许楚受累与耿精忠反清两件事直接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两件事都与徽州有关。

然《清诗纪事初编》对许楚“坐鄱阳累,执讯皖城”的记载过于简略,考之地方史志等文献,其实际情形更为细致复杂,来龙去脉也更加清楚。民国二十五年(1936)《歙县志》刊印,许承尧担任总纂一职,对清初歙县兵事与之相关的记载有两则:一是“清世祖顺治二年秋,明御史金声举兵徽州,兵败与江天一等俱死之”;一是“圣祖康熙十三年八月,耿精忠遣宋标陷徽州,江宁将军额楚合诸路兵击斩之,徽州平”,又加注解:时耿精忠据福建使其党宋标等陷徽州,八月由饶犯徽,陷婺源、祁门、黟县;安徽巡抚靳辅配合江宁将军额楚,对叛军镇压,至十一月清军收复徽州各县。[2]卷三《武备志》上文中已经提到,李栖凤在顺治三年(1646)为安徽巡抚,后于康熙三年 (1664) 去世,而耿精忠反清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前后相距28年。很显然它们不在同时发生,要剔除虚伪,究其真相,许楚是最关键的人物。

许楚为明代诸生,以诗文名满天下,是复社名士,为歙县文坛领袖。

当芳城弱龄,名满天下……是时也,芳城实掌歙盟,望旗鼓江上而树风雅之的,赋诗赠贿有包举六合之意。噫,其盛已,又未几而陵谷迁异,海内英髦之士猬缩而雌伏,芳城亦遂折牙息幢,栖于寂寞之滨。[5]序

《清诗纪事》载,许楚“入清后弃去,隐于黄山以终,有《青岩集》十二卷。”[6]202显然许楚为明代遗民,极具气节,不与清政府合作。许承尧说许楚“晚遁迹高庙山中所谓石雨草堂者,诗益苍凉、沉著”。[1]5许承尧不仅收集其诗歌,还亲自访求许楚隐居之处,对许楚的情况了解十分详细。明朝鼎革后,徽州、宣城、贵池、芜湖等皖南一带的名士许楚、金声、江天一、沈寿民、麻梦璇、沈崑铜、萧尺木、吴应箕、刘城等人以志向、气节相互砥砺,彼此唱和。顺治二年(1645)金声、江天一、麻梦璇、吴应箕等人在皖南纷纷起兵抵抗清军,并在兵败后被杀。而耿精忠是耿仲明之孙,耿仲明原是明代将领,后降努尔哈赤,顺治初年封为靖南王,耿精忠于康熙十年袭靖南王爵。其实,耿精忠与许楚素昧平生,且耿是贰臣的嫡孙,他们的志向也截然不同,以许楚的品行,绝不愿与耿精忠为伍,更不会为其反清奔走效力。而黄白山在明朝亡后,专心学问与著作,“鼎革后弃去,一意著作”,[1]56也不会参与耿精忠反清活动。另外,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中说,许楚大约在1668年双目失明,“居寝蘭室中十余年始卒”,[3]125这与许楚去世时间也大致吻合。而耿精忠于1674年起兵,其时许楚已经长期隐居又加上丧明,又怎能在大枫岭石壁上题诗?[1]6这恐怕是许承尧先生有意为之,来塑造许楚大义凛然的形象吧。

这样看来,许楚“坐鄱阳累”应是顺治三年,而不是响应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清。许承尧将程笃原编撰的《安徽通志·徽州兵事》录入《歙事闲谭》,其中对顺治二年徽州兵事有详细记述。

清世祖顺治二年闰六月,豫亲王多铎定江南,洪承畴驻江宁……是时,明唐王朱聿键据福建,其大学士黄道周引闽兵出浙江开化,明御史金声家居休宁,受聿键部院职,募乡兵十万屯绩溪。明高安王朱常淇据徽州,洪承畴檄提督张天禄、总兵卜从善、胡茂祯等分路进征。

至十月,金声与其门人江天一被执,徽州、贵池、宣城一带的反清活动被镇压下去。同年十二月黄道周率兵进犯徽州,清军守将张天禄“击斩其将……道周至婺源,战败被执,至江宁死之。”[1]528许楚与金声、江天一、黄道周等人志趣相同,彼此间都有交往唱酬,许楚响应他们光复明室的行为,“与通款曲”,合情合理;再加上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中记载的朱由械产冒称金华王,据饶州抗清,顺治三年被擒一事。这两个事件综合在一起,促使许楚遭到牵连。

[1]许承尧.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2001.

[2](民国)歙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影印).

[3]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许楚.青岩集[M].清康熙五十四年刻本.

[6]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鄱阳青岩纪事
杨塘纪事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lidar optical system for large field of view scanning
省音协赴鄱阳、南丰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我等你在鄱阳
青岩古镇
正月纪事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江西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
荧屏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