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吴少微佚文的发现及其价值

2014-08-15 00:46吴兆民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氏族谱序文宗谱

吴兆民

(黄山学院 科研处,安徽 黄山245041)

一、吴少微及其文学地位

吴少微及其文学地位可从《旧唐书》、《新唐书》和《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得到查证。

吴少微是唐代新安籍(后为徽州,现安徽省黄山市)文学家。《旧唐书》中将吴少微与富嘉谟并列记载:“富嘉谟,……与新安吴少微友善,同官。先是,文士撰碑颂皆以徐庾为宗,气调渐劣,嘉谟与少微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人钦慕之,文体一变称为‘富吴体’。嘉谟作《双龙泉颂》、《干蠋谷颂》,少微撰《崇福寺钟铭》,词最高雅,作者推重。……少微亦举进士,累至晋阳尉,中兴初调于吏部,侍郎韦嗣立称荐,拜右台监察御史。卧病,闻嘉谟死,哭而赋诗,寻亦卒。有文集五卷。嘉谟与少微在晋阳,魏郡谷倚为太原主簿,皆以文词著名,时人谓之‘北京三杰’。”①

《新唐书》也将吴少微与富嘉谟并列记载:“富嘉谟、吴少微皆知名。……少微,新安人,亦尉晋阳,尤相友善。有魏谷倚者,为太原主簿,并负文辞,时称‘北京三杰’。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竞,独嘉谟、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富体’。豫修《三教珠英》,韦嗣立荐嘉谟、少微并为左台监察御史,已而嘉谟死,少微方病,闻之为恸,亦卒。”②

《中国文学大辞典》对吴少微作了如下记载:

唐散文家。新安(今属河南)人。曾举进士,任晋阳县尉。神龙年间,为左台监察御史。时卧病洛阳,闻富嘉谟卒,乃作《哭富嘉谟》诗,亦恸绝而卒。与晋阳尉富嘉谟、太原主簿谷倚,同以文辞鸣世,人称‘北京三杰’。为文与嘉谟均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号‘吴富体’。原有集,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O、《新唐书》卷二O 二。③

可以看出,其基本内容均来自于《旧唐书》与《新唐书》,但其中对吴少微的籍贯表述不正确,“新安(今属河南)人”应为“今安徽黄山人”。虽然历史上称为“新安”的有多个地方,其中也包含今属河南的“新安”。但徽州在唐代为新安郡,今为安徽黄山市,吴少微应为“今安徽黄山”人。吴少微是“新安”(徽州)吴氏的始祖,在一系列徽州吴氏宗谱中均有记载,毋庸置辩。

从以上史书与辞典可知,吴少微是“吴富体”的创造者,是“北京三杰”之一,在唐初文学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学大辞典》中的“《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的说法进行查证,《全唐诗》所存吴少微六诗分别是《古意》、《过汉故城》、《长门怨》、《怨歌行》、《和崔侍御日用游开化寺阁》、《哭富嘉谟(并序)》④;《全唐文》所存吴少微六文分别是《冬日洛下登楼宴序》、《为并州长史张仁亶进九鼎铭表》、《代张仁亶贺中宗登极表》、《为桓彦范谢男授官表》、《为任虚白陈情表》、《唐北京崇福寺铜钟铭并序》⑤。吴少微文学作品存世情况确如《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说,可见其存世作品之少,为识者所憾,如有其佚文被发现,自是弥足珍贵。

二、吴少微佚文的发现过程及其真实性

近期由于翻检徽州吴氏族谱,发现在《左台吴氏大宗谱》⑥中,在其所收序文部分有落款为吴少微的“唐谱序”一文。原文如下:

古者大宗,百世不迁,别子之道,群弟宗之。衮衮相承,宗子之殁,必制服焉。后世无大宗,士大夫得祭四室,有四小宗。五世必迁,故属及五世祖外则无服。溯其源,一人之身未至,化为路人,盖由宗法不立,莫知所本始也。吾实惧焉。原吴氏本长沙王吴芮,自黄帝之后,姬姓、姬周之隆于后稷,始至于公刘,传绪于古公亶父,追尊为太王。长子泰伯,让德居吴,仲雍曾孙周章受封,因著姓,世笃忠贞,夙烈服劳王家,锡爵胙土在延陵之地。积厚流光,蔓延天下,枝繁派衍,殆不可纪。家藏谱系,肇自长沙王三子浅得新安山水之胜,贻后来苗裔迁居焉。衍至我考,传二十九世,距千百余年,委蛇节次,班班(斑斑)著见。予博采稽评,证以经传,其巍庙古篆,烈烈丰珉,拔萃英奇,积代茔域,罔不具备,敬编家乘,庶古之宗法仿佛,其余顾非幸欤。

序文内容完整,所叙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这一序文为吴少微所写是否可信? 如果真实可信,那其中价值自是不可低估。为了查证其真实性,查找了相关吴氏宗谱,如清光绪《昌溪太湖吴氏宗谱》⑦、民国《北岸吴慎德堂族谱》⑧、民国《延陵吴氏族谱》⑨等,发现均收录了该文。其中依次所标题目为《左台公序》、《少微公谱序》和《文惠公亲制谱序》,而民国《左台吴氏大宗谱》所标题目为“《唐谱序一》(少微)”。因为这一序文最早是吴少微为自己所编撰的《吴氏正宗谱》写的序,我们在这里把它统称为《吴氏正宗谱序》。

基于此认为该序文为唐代吴少微所撰是真实可信的,其理由如下。

一是这一序文,徽州各种吴氏族谱基本上都作了收录。历史上名人著作在地方志和族谱中保存下来的情况甚多,况且吴少微对于新安(徽州)人来说,他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新安(徽州)吴氏的近祖,是吴氏后人祭祀追怀的对象,因而在新安(徽州)吴氏族谱中保存先祖序文实属正常。

二是吴少微曾亲自主持撰修《吴氏正宗谱》。既然编谱,就其中有关方面加以交代,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为其写序是非常自然的,新发现的吴少微序文正是因此而写。对吴少微撰修族谱一事在后来的徽州吴氏族谱中经常提到,如清同治十三年周长森所撰《新安昌溪吴氏太湖支谱》序中说:“吴氏自太伯以下六十世始居新安。文惠公起于唐之盛时,文章勋业,彪炳当世。手辑谱系,原原本本,令嗣中书舍人定国继之。历九世迁于歙之丰溪,又九世迁于昌溪丰溪,始祖自唐咸通至今理卿大令历三十三世昌溪始祖自宋绍兴至今理卿大令历二十五世,而谱之支分派别阅世屡修,皆如文惠公之制。呜呼! 懿哉! ”⑩

三是其子吴巩所写序文可以佐证其撰修族谱与撰写序文的可信性。不妨把同时收在《左台吴氏大宗谱》中的吴巩序文照录如下:

谱何为而作也,吾家君虑经岁月,残缺失次而作也。盖古圣人制礼,首重乎宗法,宗法之重又莫大乎谱书。谱书之作,宗族以之而合,昭穆以之而明,亲疏厚薄之别以之而著。是故,家有谱则宗法立,宗法立则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祖而礼制定矣。情义维矣。今人不知此义,高曾祖考之外,则不识一人之来何自也。虽宗族不知也,昭穆不知也,亲疏厚薄之别不知也。吾家君居官之暇,则索诸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溯自受封得姓祖始,一昭一穆,编辑了然。衍自家君,凡六十一世,遂成谱帙三本,一伯父太微公收,一家君收,一叔父保微公收。去是为贵溪派,而家君由歙徙休石舌山者,承祖庄之书舍也。解官修德于此,遂世居焉。不侫述。家君余意,聊叙一言于谱首,若后吾谱书之作与不作,乃见子孙贤与不贤也,有志者尚相勉诸。11○

该序文所写的内容直接陈述了吴少微主持撰修家谱的事实,“谱何为而作也,吾家君虑经岁月,残缺失次而作也。”“吾家君居官之暇,则索诸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溯自受封得姓祖始,一昭一穆,编辑了然。衍自家君,凡六十一世,遂成谱帙三本,一伯父太微公收,一家君收,一叔父保微公收。”这些都直接证明了吴少微主持修谱的真实性,也由此间接证明了吴少微写序的可能性与可信性。

三、新发现吴少微佚文的价值

新发现吴少微佚文《吴氏正宗谱序》的价值在于:

一是从这一谱序可以直接了解到吴少微当初撰修《吴氏正宗谱》的目的、内容与时间,从而起到对已经失传的《吴氏正宗谱》的再认识作用,帮助判定《吴氏正宗谱》的历史价值。对此,吴少微子吴巩序文自可参证。

二是吴少微《吴氏正宗谱序》是现存最早的徽州吴姓谱序,甚至是全国范围内最早的吴姓谱序。这一谱序被新安(徽州)吴姓宗谱广泛收录,这本身就说明吴少微有关宗族的思想被他的后裔广泛认同与接受,客观上激励了后来新安(徽州)吴氏族谱的续修,使得撰修吴氏族谱成为传统。这正如吴巩序文中所规劝的“若后吾谱书之作与不作,乃见子孙贤与不贤也,有志者尚相勉诸”;也激励了后来新安(徽州)吴姓的发展,使吴姓成为“新安八大姓”之一; 吴少微作为徽州吴氏近祖被长久地祭祀与供奉,在宗族中具有崇高地位。如《歙南昌溪吴氏谱》序:“新安巨族,莫予吴姓若矣。然皆始自少微公。公至予凡三十有五世,子孙敷衍,散居六邑。”⑫《昌溪吴氏太湖支谱》序:“吾族吴氏自唐左台公,始显新安。”⑬《新安昌溪吴氏太湖支谱》序:“吴氏自太伯以下六十世始居新安。文惠公起于唐之盛时,文章勋业,彪炳当世。”⑭。

三是这一谱序可以从一个特定侧面认识吴少微的特定心理世界,序文本身就是一篇散文佳作,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吴富体”、“北京三杰”的创作情况提供了重要认识资料。基于此,我们可以修正《中国文学大辞典》中有关吴少微的“《全唐文》存其文六篇”一说,应该是除“《全唐文》存其文六篇”外,在徽州吴氏族谱中新发现序文一篇,吴少微现存文七篇。

四是从这一谱序内容本身和被新安 (徽州)吴氏宗谱广泛收录的事实,可以看出吴少微对新安(徽州)的强烈认同和新安(徽州)吴氏对他的强烈认同,这也直接证明吴少微是新安(徽州)人,可以借此纠正有关史书和词典对他籍贯的错误记载,如《中国文学大辞典》对其籍贯的“新安(今属河南)人”的错误记载。

总之,《吴氏正宗谱序》的被发现,对于唐初文学家吴少微的宗族思想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注释:

①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

②宋祁:《新唐书》卷二百〇二。

③《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51-252 页。

④《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237-238页。

⑤《全唐文》(三),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2377-2380 页。

⑥《左台吴氏大宗谱》(中华民国二十三年),黄山学院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收藏。

⑦《昌溪太湖吴氏宗谱》,黄山学院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收藏。

⑧《北岸吴慎德堂族谱》,黄山学院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收藏。

⑨《延陵吴氏族谱》(民国),黄山学院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收藏。

⑩《吴氏族谱》(叙伦堂),光绪年版。

⑫吴之麟:《歙南昌溪吴氏谱序》,《吴氏族谱》(叙伦堂),光绪年版。

⑬吴绶:《昌溪吴氏太湖支谱序》,《吴氏族谱》(叙伦堂),光绪年版。

⑭周长森:《新安昌溪吴氏太湖支谱序》,《吴氏族谱》(叙伦堂),光绪年版。

猜你喜欢
氏族谱序文宗谱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刘禹锡诗序研究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迁琼《海氏族谱》研究
泰兴市接收《倪氏宗谱》进馆
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时间考证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