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2014-08-15 00:49武宁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许渊冲译者竞赛

武宁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引言

许渊冲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翻译理论家。其译著之丰堪称中国翻译界的典范,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六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所翻译出版的英、法、中三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累计六十余部,汉译英、法诗词三千多首。在结合自己几十年翻译经验和继承前人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长期以来,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备受关注,在获得赞誉与掌声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非议。许渊冲教授也因此成为中国翻译界二十多年来颇具争议的人物,围绕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展开了多次论争。[1-9]但综而观之,已有研究对许渊冲文学翻译思想的探讨较多从文学、诗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为切入点,对许渊冲文学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和解读,以期为翻译家思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生态翻译学的涵义

根据胡庚申教授的研究,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交叉性的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或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10]生态翻译学将自然科学中的生态学与社会科学中的翻译学结合起来,借助生态学术语来研究翻译问题,因此生态翻译学研究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具体而言,所谓“喻指”,是把翻译生态跟自然生态作类比隐喻进行研究;而“实指”指的是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关注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的发展,注重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换言之,生态翻译学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原则、标准、方法、过程以及各种翻译现象做出新的描述和阐释。[10]

肇始于中国的生态翻译学已走过了十多年的研究历程。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生态翻译学基本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应用研究不断丰富。[11-13]目前,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主要涵盖生态翻译整体观、和谐观、译有所为、选择适应、译者中心、汰弱留强等理论命题。[14]本文将以这些理论命题为框架,探讨许渊冲文学翻译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

二、许渊冲翻译思想中的生态翻译学理念

1.翻译生态整体观

翻译生态学注重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关联性研究,在研究涉及翻译生态的诸多要素时,不能孤立地集中在某一翻译生态子系统或某一相关利益者,而应关注不同翻译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统一。翻译活动与人类语言、文化、人类本身以及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翻译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晶,人类本身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4]许渊冲的一生,无论是他的文学翻译实践,还是文学翻译理论,都充分体现出翻译生态整体性意识。首先,许渊冲六十年翻译生涯中,所翻译的诗词三千多首,文学著作六十余部。这些翻译作品体裁丰富多样,既有小说、传记,又有诗、词、曲、赋,时间跨度上千年,从《诗经》、《楚辞》直至现当代的毛泽东、黄兴等伟人著作。他不但把中国的文学精华翻译成英、法文字,同时也将十余部外国文学名著翻译成中文。其次,许渊冲把自己的文学翻译理论概况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音、形、意是文字乃至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要做到意美、音美、形美,这是翻译的本体论。在翻译方法上,应视不同的情形分别采用深化、等化和浅化等不同的翻译方法,文学翻译要使读者对译作知之、好之、乐之,要让读者能够理解译作,并喜欢上它,从而获得快乐,这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在源语跟目标语之间的关系上,两种语言有时处于均势,有时处于优势、有时处于劣势。对于文学翻译的性质,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是创造性艺术,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竞赛。可见,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文学翻译的性质、目的、方法以及翻译的语言、文化等不同层面作出系统论述。另外,生态的要义是整体观下的共生,从生态视角考察翻译就得从共生的方面对翻译生态环境、翻译主体、原语与译语以及原语和译语世界等诸方面作综观考察。许渊冲认为翻译涉及世界、作者、作品、译者、译作和读者六要素,并指出它们的相互联系:世界影响作者,作者反映世界,创造出作品来;译者根据作品同时受到世界的影响,创造出译作来,影响读者;读者受译作影响,作出反映,也会影响世界。[15]许渊冲将世界列入翻译的诸要素中来,阐明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联系。这些翻译思想无不体现出翻译生态整体思想。

2.翻译生态和谐观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翻译生态系统和谐观,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的和谐统一的系统。许渊冲的翻译实践,翻译思想的诸多方面都能体现翻译生态和谐思想。在翻译界,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翻译理论家写过很多讨论翻译的文章,而自己很少参与翻译实践,译品不多;而“有的人译事卓有成效,然而‘不把金针度与人’,不写论翻译的文章”。[16]总观许渊冲的翻译生涯,他不但以惊人的毅力翻译出版了众多的作品,还发表了上百篇翻译理论文章,他既重视翻译实践,又重视翻译理论,集翻译理论与实践一身,这是他理论与实践和谐统一的集中体现。鲁迅先生认为,学习一个汉字,要了解这一汉字的形音义,要能“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而所写的文章对读者要能“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许渊冲继承鲁迅这一思想,在谈到诗歌翻译标准时,认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了传递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诗就要尽量向原诗靠近,就要用心描摹原诗的意、音和形,做到意似、音似和形似。在译诗过程中,译者对于读者的责任,要使译文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可见,许渊冲非常重视原诗与译诗中音、形、义的关系,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以及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译诗要做到音、形、义的和谐统一,译文与原文的和谐统一,译者与读者的和谐统一。

3.译有所为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有其特定的动因,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4]许渊冲视翻译如生命,对待翻译也特别严肃认真,一生不但有大量的译作问世,而且还构建了系统的文学翻译理论,这些都源于他 “译有所为”的理想与追求。许渊冲提出译诗要服务读者,要让读者获取知识,要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认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光辉灿烂。”[17]许渊冲指出,文学翻译是竞赛,竞赛是为了提高,使得两种语言文化都得到提高。许渊冲强调,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就是翻译作品本身要是文学作品。许渊冲搞翻译,构建翻译理论,是为中国翻译走上21世纪的国际译坛,共同创建未来世纪的全球文化添砖加瓦。并呼吁“试看明日之译坛,竟是谁家之天下!”何等豪情!无怪乎有学者评论道,许渊冲为中国文化登上世界文坛宝座开辟了道路,可以说是本世纪中国译界最有成绩的翻译家之一;许渊冲致力于建构系统的翻译理论,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站在历史、民族及文艺的高度,创立了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翻译理论学说。[2][18]当今世界,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许渊冲致力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人文精神;同时借鉴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和译论成果,创立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这正是他顺应历史,顺应潮流,“译有所为”的集中体现。

4.选择适应

生态翻译学明确提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作为译者,一要适应,二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选择中有适应。[14]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以及文学翻译思想所蕴含的生态翻译学选择适应的理念体现在不同的维度。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生态翻译学认为译作是译者价值的体现,因此,在选择翻译文本时,要尽量选择那些与自身兴趣、能力相适应的作品来翻译,同时所选择的文本还要适应翻译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等翻译生态环境的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正在逐步向世界大国、强国的方向迈进。在文化领域,中国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国翻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有必要将中国优秀文化介绍给外国特别是西方读者。《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元曲都是中国文化的结晶。许渊冲选择这些伟大作品作为翻译文本,正是顺应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需求,这正是他适应翻译外部生态环境而做出正确选择的结果。在翻译理论建构基础的选择上,许渊冲有别于其他大多数翻译理论研究者。众所周知,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热潮中,不少人选择了西方翻译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中国翻译学。与此相反,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既是对古代文论及译论的继承,又是对传统译论的发展。许渊冲从鲁迅“三美”论中选出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化境”论中选出了一个“化”字,从孔子语录里的“知之、好之、乐之”中选了一个“之”字,加上朱光潜的“艺术”二字,把文学翻译概括为“美化之艺术”;许渊冲继承了郭沫若的“创造论”和“神似说”,结合自己提出的“优势论”和“竞赛论”,将文学翻译总结为“创优似竞赛”。[15]这就是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该译论从翻译的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和方法论四个维度建立起相对比较系统完整的译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强大的当代中国,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文艺理论已经不再是一味引进、盲目跟踪,他们渴望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权。中国翻译理论界就有不少学者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许渊冲译论构建的取向也正适应当今中国译界的这一发展趋势。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许渊冲较多选择了归化的翻译方式,使译作尽量接近译入语文化,尽量向读者靠拢,迎合读者的口味,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目的是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接受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明。这都是他为适应读者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5.译者中心

生态翻译学“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解构了传统的原文中心主义,明确标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使译者真正成为翻译行为的真正“主宰”者,彰显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得翻译活动中的一切翻译行为都由译者来判断和决定。[19]许渊冲翻译思想中所体现的“译者为中心”理念集中表现在他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意识。他的翻译实践,翻译理论都将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向了极致。许渊冲将中国古代的三千多首诗、词、曲、赋翻译成英、法韵文。显然,要将这么多的诗词作品翻译成英、法韵体诗,如果译者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力、高超的翻译技巧,没有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可以说,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许渊冲坚信,文学翻译是艺术,是创造性艺术,好的翻译等于创作。针对弗洛斯特诗歌不可译的观点,许渊冲提出“以创补失”论,指出译诗是有得有失的,如果能够有创,那就更有可能使得多于失了。许渊冲提出要“发挥译语优势”,即用译入语的优势进行再创作。可以说,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特别是他的“优势竞赛论”的学术价值,在于它的创新精神,在于它突破了以“信”为本的传统翻译理念,标举译者的创新意识。[2]

6.汰弱留强

生态翻译学遵循 “汰弱留强”、“适者生存”的法则。同一时代、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总是优秀的译文备受读者青睐,而质量低劣的译文常被抛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前的译作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或读者的口味,这就要求有新的译本出现,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许渊冲把翻译视为艺术,对待翻译一丝不苟,对于一首诗,一个典故,总是追根探源,反复琢磨,反复修改,如痴如醉。有人评价他的《西厢记》英译本被赞为“可与莎士比亚媲美”,而《楚辞》英译本是“当代英美文学里的一座高峰”。他认为诗歌翻译要传达原诗的“三美”,只有三美齐备,才算好的译诗。他把文学翻译比作两种文化的竞赛,竞赛的目的就是保留强者,淘汰弱者,最终使得两种文化都能提高。许渊冲把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定位为翻译文学,就是要使翻译作品成为文学作品。许渊冲非常赞同重译,鼓励自己译过的作品,重新再译,别人译过的作品,自己重新再译。并强调新译应尽可能不同于旧译,甚至尽可能高于旧译。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都充分表明他追求完美、追求超越的精神,体现了生态翻译学“汰弱留强”“适者生存”的理念。

结语

从生态翻译学核心理论框架来考察,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翻译学思想,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整体观、和谐观以及译有所为、选择适应、译者中心和汰弱留强等核心理念。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翻译家思想研究既为研究译家译论提供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又可以反过来验证生态翻译学的阐释力。

[1]江枫.“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J].中国翻译,2001(3): 21-26.

[2]郑海凌.解读 “优势竞赛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8):42-45.

[3]党争胜.“三化”并举译“长恨”,“三美”齐备诗如“歌”—评许渊冲英译《长恨歌》赏评[J].外语教学,2008(1):83-87.

[4]陈荣东,陈庆增.地道的译文—文学翻译艺术派的追求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79-83.

[5]丁棣.译者的天职仅仅是忠实?—再论 “发挥译语优势”[J].中国翻译,2001(3):27-30.

[6]刘季春.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3(1):99-103.

[7]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J].现代外语,1987(2): 58-64.

[8]送学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兼评 “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6):49-53.

[9]张智中.“优势竞赛论”本质透析[J].外语教学,2004 (6):39-43.

[10]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 [J].中国翻译,2008(6): 11-15.

[11]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47-53.

[12]黄忠廉.适应与选择:严复翻译思想探源[J].上海翻译,2009(4):7-11.

[13]翟红梅、张德让.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外语学刊,2009(2):112-114.

[1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1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51,241.

[16]杨自俭.翻译新论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1.

[1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 [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1.

[18]许渊冲、许钧.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J].译林,1998(3):201-207.

[19]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98.

猜你喜欢
许渊冲译者竞赛
元 日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