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设计之都引领中国创意设计走向世界*

2014-08-18 02:05金元浦
关键词:创意设计设计文化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3)

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宏观背景下,创意设计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的竞争价值日益凸显,成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与重要引擎。对于我国来说,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正处于孕育与初步发展成长期,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本土设计产业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我国创意设计行业的政策设计与国际环境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于设计产业的战略地位与价值意义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规划指导文件,为设计企业与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2010年8月,工信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指出:工业设计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指导意见》并从创新能力、人才建设、市场环境与政策支持等角度提出如何发展设计产业的措施。2011年12月国务院转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2013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13〕58号),从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对于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角度深化了设计的先导性、基础性的意义与作用,并就此提出了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完善评价监督机制、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建议与要求。除了在宏观层面上的政策制定与支持,在微观层面,政府在如何组织、发挥设计产业的潜力方面,同样为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为推动工业设计加快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提出要建立优秀工业设计评奖制度,作为激励工业设计创新的重要手段。报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奖活动。

2014年1月2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新一届政府关于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定位与措施。会议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会议确定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为保护和鼓励创新、更好实现创意和设计成果价值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支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创意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三是以市场为主导,鼓励创意、设计类中小微企业成长,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设计服务领域,设立创意中心、设计中心,放开建筑设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四是突出绿色和节能环保导向,通过完善标准、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等方式加强引导,推动更多绿色、节能环保的创意设计转化为产品。五是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务,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蓬勃发展。

2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确立了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文化传承,科技支撑等三项基本原则。要求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七大行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实现融合发展。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依托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新一届政府的这一重要举措对设计行业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路径,也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更大更多的需求,更强的发展动力和更好的发展机遇。这一文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强调了文化创意的原创性是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与源动力,由此生发,全面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1]

二是首次明确地提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要跨越产业固有边界,打破行业与区域壁垒,相互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实现融合发展。“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二产要三产化,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1]

三是明确了要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机制,“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产业发展中结构的调整、转型与提升。创意产业着力推动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越界、调整和重组。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包括文化行业内的和文化产业外的经济形态)的重组与合作。西方许多学者注意到文化创意产业对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

四是同时要为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内部各部类向高端形态的升级换代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依据产值、经济总量、科技层次、发展步伐的不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这是较为初级的发展方式。第二个层次是目前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文化体制改革后由事业单位转制构建的国有的广电集团、电影集团、广播电视集团、新闻出版集团、演出集团等主题模式。第三个层次是以原创设计引领的主导性产业: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最大特点是以高科技为支撑,以全球化为背景,在产业结构、经济总量、技术引领、市场占有、金融支持等方面具有优势的高端形态。”*参见2014年4月14日《中国经济时报》刊载金元浦《中国创意产业升级需两大支撑》一文。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就是要在文化产业内部实现升级换代,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自身内生的迫切需求。

本土创意设计企业将借此深改东风,进一步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把握历史机遇,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合作共赢的态度致力于提高国际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

三大设计之都引领创意设计行业发展:北京

北京、上海、深圳是中国三家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它们的发展状况是我国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专业设计公司约有十万多家,主要集中于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地域的珠三角地区。北京、上海、深圳作为中国三大创意设计之都在发展水平、发展程度上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这三大地区集聚了设计行业最多的资源。

2012年6月,北京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鲜明特色成功当选“设计之都”,确立了北京设计在全球设计领域的领先地位。

北京市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朝着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发展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资产总量、年收入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这三个指标中,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设计服务行业稳步发展。从2008年以后,北京市设计服务行业发展步伐加快,五年之内,年收入值将近翻一番,如表1。

表1 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显示,北京创意设计产业近些年的发展蒸蒸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努力,该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设计企业、设计院所与设计人才聚集,规模持续加大。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逐渐成熟。截至2013年,本市共有规模以上专业设计单位800余家,设计产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实现收入超过1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设计产业年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北京也将建设成为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创新中心。创意设计产业将逐渐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北京创意设计产业在国际化发展之路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2012年成功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北京服装周等400余场设计活动,吸引了来自近百个国家的设计师齐聚北京。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有效提升了“北京设计”的国际影响力。惠普、波音、英特尔、宝洁等20余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研发设计中心。*北京“设计之都”协调推进委员会:《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9月。北京作为“设计之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其内部各区发展也有所不同。其中,西城区借助得天独厚的设计资源优势,成为“设计之都”核心区,2012年,西城区设计企业总收入达到164.6亿元,利润23.5亿元。

2013年9月,北京“设计之都”协调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加强对创意设计产业的规划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北京设计产业年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近期目标如表2*根据2013年9月北京“设计之都”协调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整理而成。:

表2 北京“设计之都”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

《纲要》在力促创意设计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着力实施国际化工程、融入全球创新设计网络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指导意见。比如,要抓住国际发展潮流和先机,积极组织设计企业全面参与创意城市网络的各项活动。通过举办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北京峰会,开展设计论坛及交易活动,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加强与全球设计企业的全方位交流互动。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亚太地区设计和鼓励企业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吸引国际知名设计机构来京、引入国际知名品牌活动、推动建立北京UNESCO设计创新产业中心等等。*来自网页资源: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13/06/03/2502@8719559.htm。同时,实施设计振兴贸易计划,加强设计对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提升作用,促进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外包。在人才建设方面,北京将建立相关评审制度,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行业拔尖人才,鼓励其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加入国际行业组织。

2013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以“设计超乎想象”为主题的2013中国设计节暨第二届中国设计发展年会。设计节以“共建瑰谷,共赢未来”为主线,将国内外设计力量汇集于“中国设计瑰谷”,力促中国设计与各大产业产生密切联系,实现设计专家、设计组织、行业创新、区域发展等多方共赢,成为北京建设“设计之都”的重要支撑。在设计节现场,近70家企业单位的220余件展品参展,机器人、眼动科技设备、防灾减灾无人航拍飞机等代表先进工业设计理念的展品集体亮相。北京设计产业以“中国设计瑰谷”为平台,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和服装设计、建筑和工程咨询设计、家居家装设计、传播设计以及设计产品展示交易五大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资料来源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网站,网址为:http://www.shio.gov.cn/shxwb/xwfb/u1ai10078.html。

在被称为世界设计界“奥斯卡奖”的2014第61届IF设计赛上,中国北京东道设计集团继2013年一举摘得红点设计传达大奖之后再次荣获国际大奖,成为此届iF奖的大赢家。来自东道的6件作品分别荣获2014年传达设计大奖(3项)、2014年包装设计大奖(3项),获奖作品横跨品牌、产品、包装、空间4个领域。东道的获奖作品中,有把中国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中的“气”与茶碳酸饮料巧妙相结合,既现代又传统的外观设计;有强调中式养生,不规则的瓶底让蜂蜜自然流淌的包装设计;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的意韵模拟出“三香三”沉香店缥缈神秘的视觉设计。这些获奖作品,共同的特点就是打上了东方的烙印。在设计中展示东方的思想和文化,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三大设计之都引领创意设计行业发展:上海

相比较而言,上海工业基础雄厚,设计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主要是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等。近年来,上海依托加强工业设计相关材料、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了工业设计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了行业企业设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支持工业企业与设计企业对接合作项目、开展设计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基地载体和设立设计奖项,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各类企业设计服务外包,完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推动工业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促成设计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逐步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和品牌。比如博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意田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同时,重点围绕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勘察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积极设计规划咨询、绿色建筑设计等产业链价值高端环节业务,繁荣建筑设计产业。其中,上海市目前绿色建筑拿到标识认证的已有44项。从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从业人员129.16万人;实现总产出7695.36亿元,同比增11.3%;实现增加值2269.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明显高于全市GDP增幅3.3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29%,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2%。

图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增加值及所占比重(2011-2012年)

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建筑设计业经济规模较大,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7.4%、13.3%(合计占30.7%)。设计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贡献作用显著。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业增加值分别达196.54亿元和301.93亿元,共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量的22%,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1.8%,对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8%,带动整个产业的迅速发展。*《2013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网址: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9819/node9822/u21ai761760.html。

数据显示,以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等为主体的设计业在上海设计之都的良好建设氛围中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加值平均增幅超过文化创意产业增幅,设计产业已成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打造城市品牌的有效手段,也逐渐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军。*来自网页资源:http://roll.sohu.com/20130628/n380103768.html。同时,上海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设计产业海外基地。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致力于打造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创意产业知名企业、品牌和人才,集聚全球创意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形成产业要素资源集聚、市场主体活跃、产业布局合理、带动效应显著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体系,从而使上海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国际“设计之都”。其中,先后出台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关于促进上海市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中给予创意设计高度重视。结合以上文件出台的《上海市设计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则就进一步落实“设计之都”建设发展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发展步伐与主要任务指标。

表3 上海“设计之都”发展的主要指标

《计划》通过立足上海市自身实际情况,大力推进设计产业发展,鼓励“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从而使上海成为高端设计资源的集聚地,辐射和服务全国设计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源,各种创意充分展现的舞台。到2015年,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领先、全球知名的设计之都,形成一批名人、名企、名牌和名品,最终将上海建设成为以技术先进、文化多元和面向国际为主要特征的知名设计之都、智慧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设计产业“走出去”的海外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上海佛罗伦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开展了首届设计之都活动周,举办了国际电影节、动漫游戏博览会、室内设计节、时装周等一批大型活动,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推介、展示、交流和交易。*资料来源于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网站,具体网址为http://www.sheitc.gov.cn/zxxx/660150.htm。

三大设计之都引领创意设计行业发展:深圳

同样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最早成为联合国教科文创意城市网络成员。近年在积极参与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取得新进展。珠三角地区则依托制造业优势,工业设计发展尤为明显,尤其是在深圳,设计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工业设计占据全国逾50%的市场份额。按照深圳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的统计,全市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近5000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设计产值增长在25%以上,工业设计所带来的附加值超过千亿元。[2]市工业设计斩获国际IF大奖26项,获得红点奖26项,超过全国获奖数量的半数以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深圳市“文化立市”、建设“设计之都”的核心载体、深圳“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工业设计领域合作核心平台的中国(深圳)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共进驻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设计企业170多家,其中全国性的龙头企业占80%,包括嘉兰图、洛可可等中国工业设计领军企业以及靳与刘设计、叶智荣设计等30多家香港及欧美龙头设计企业中国总部和机构代表处,已经形成国内工业设计企业规模最大、龙头企业总部数量最多的创意产业园区,被业界誉为“中国工业设计第一园”。

2012年,在有工业设计领域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概念奖评选中,来自深圳的6件作品获此殊荣;在随后的英国百分百设计展上,深圳工业设计代表团组织的设计企业达38家,获得多个奖项。*资料来源于2012年11月26日《中国质量报》第五版。2013年5月份,深圳设计首度受邀意大利佛罗伦萨设计周,其中深圳设计馆吸引了各方人士及媒体的聚焦关注:来自乐泡的钧、魔像、月光石,洛可可的高山流水、上山虎等近60件展品除了带有浓烈的中国风,还体现了“设计融入生活”的设计潮流,贴合了“Crossing People”设计周主题。*来自网页资源:http://www.gdida.org/newsContent.do?sortOrder=3&newsId=572.这也是继台北世界设计大会、英国百分表设计展、德国IF和红点奖等战略合作伙伴之后,向“深圳制造”迈向“深圳设计”的世界设计版图扩张的又一坚实步伐。2013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深圳主办的“2013首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集中展示全球25个国家或地区5000余件呈现全新性、前瞻性、体验性、挑战性设计理念的作品,也进一步展现了作为“设计之都”的国际形象。

本土设计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赛事进军国际市场,获得一系列国际奖项,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如嘉兰图在2010年的第六届文博会上,嘉兰图推出了第三代老人手机,该产品获得了当年IF设计大奖,并且在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畅销。通过国际行业展会、客户介绍等渠道积极拓展客户范围,联合本土企业进军国际市场。2012年9月19日,英国百分百设计展在英国伦敦Earls Court展览中心举行,领衔中国设计“军团”的嘉兰图备受瞩目,以期为“深圳派”代表中国设计再度挥师百分百。

同时,设计企业也借助各种平台搭建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合作机制。据统计,第九届深圳文博会欧洲设计展团、土耳其展团等42家海外机构的展区面积占全馆面积的13.7%。有来自欧洲、美加、东南亚等地区的15,890名海外专业人士报名参会。主展馆2号馆的创意设计生活馆,与法国MaisondeMode,意大利ApparatiEffimeri、LoreleiSound等10余家欧洲知名设计企业的作品一起的,还有本土的洛可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心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设计企业的作品。这一方面是由于深圳文博会主办方在海外招商和推介方面的努力和文博会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本土设计行业的发展分不开。随着本土设计产业的设计水准、人才结构、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完善与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本土设计行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对外贸易也相应获得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海外参展商的加入,如今的深圳文博会已是世界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涵盖的领域也更加多样。本届文博会除了创意设计生活馆提供多项海外文化产品展示外,海外投资商和参展商也将参加各类论坛和活动,如海外文化产业项目与产品采购合作需求发布会暨文博精品app发布仪式及签约仪式、深圳—欧盟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推广暨企业对接会、中法文化之春专题活动等。从具体发展案例来看,多年以来深圳市浪尖设计有限公司已经把文博会当成产品首发和拓宽海外市场的第一选择。在2009年第五届文博会上,浪尖展出了一批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工艺相结合的新产品,其中一款“禅机”的手机,获得了国内外专业买家的一致肯定。近年来,浪尖设计陆续接到欧美及日本客户的订单,推出多款多系列主题产品。2009年11月,浪尖设计创立了浪尖海外事业部,立足加拿大,为全球客户提供设计服务、设计咨询、模型制作、模具制造及产品集成服务。2012年文博会结束后,韩国某品牌商十分看好浪尖设计自主研发的一款时尚防水手机,希望浪尖能够为他们设计研发一款同级别的三防智能手机。从洽淡到合同最终签订不到一周时间,该品牌就签下了20,000台的首个订单。

中国创意设计行业走向世界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我国设计产业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国内外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的优势,已经有较快的增长。不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较,本土设计产业整体水平还远远不够。从地域发展情况、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建设、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投融资环境、企业发展模式与抗风险能力等诸多方面来看,我国设计产业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在全球化设计行业中仍处于低端设计、低水平发展与低影响力与竞争力的不利地位,离设计产业“走出去”的真正实现还有较大差距。

从国际上看,中国设计产业走向世界,首先需要借鉴国际创意设计大国的成长历程、经验与教训。从国际设计体系发展的层面来看,成熟的设计产业发展各阶段创意设计的扶植力度、方向与参与主体等会有所差异,其体现出来的发展规律实际上可以作为后起创意设计之国加以借鉴。如下图*DESIGN 2005-The Industrial Design Technology Programme.http://www.seeproject.org/casestudies/Design%202005%20-%20Industrial%20Design%20Technology%20Programme,2007。

图2 欧盟国家设计产业创新政策演化阶段

我国设计产业可以取他山之石,针对自身所处的阶段与发展实际,优化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的现实环境,积极采取适时的政策,分步骤、分阶段予以有针对性的支持,促成国内设计企业做大做强做精,进而引导一些已经具备实力、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牵头走向国际市场,对接国际标准、瞄准国际市场、把握国际动态,将本土文化的元素合理、灵活、有创意性地融入整个国际设计体系中,参与国外重大设计会展、发展国际设计服务贸易、投资海外市场,打造具有“中国设计”的国际化设计企业群。

同时,我国创意设计行业还必须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合理开发保护本土文化与民族特色,融合中国元素,这有助于克服民族品牌在创新表现上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对产品、产业的属性定位上也存在一些偏差,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国际传播力、话语权,提升本土文化的软实力、巧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奠定基石。

从国内来看,我国设计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困境与问题:

(一)全社会对设计作为产业升级换代核心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

我国设计产业发展成果显著,无疑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是囿于传统制造业更关注生产线的思维模式,没有将设计放在整个产业的中心位置来予以安排。全社会对设计作为产业升级换代核心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在设计理念的跨界融合、创意为王的共识形成上,尚有较大差距。如何着力推动以中国文化为深厚底蕴的中国特色的设计创意,是我国设计产业发展的助攻目标。

(二)本土设计产业初具规模,但地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模式处于发展探索期

我国本土设计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已经初具规模。从设计产业体系来看,我国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覆盖工业设计、室内设计、时尚消费品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设计与城市规划、平面设计、服装设计、软件设计等诸多领域的设计体系。从设计市场的主体来看,包括独立的专业设计机构、主要服务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以及从事设计研究和服务的科研院所,*参看《设计业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2)》,第257页。金元浦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是创意产业》,2012年08月02日17:00,来源:中国经济网。类型多样。从设计发展的途径来看,主要表现为驻厂设计、专业公司设计、政府支持的设计机构以及院校工作室设计等几种形式,发展模式多元化。从设计行业从业人员来看,近些年来,设计从业人员稳步增长,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从业人员结构趋于合理。

地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行业分类、各领域发展不平衡,中国设计产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又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发展较为成熟,竞争力比较强,具有一定的国内外市场影响力。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有竞争力的设计企业。东道设计、正邦设计、嘉兰图、洛可可设计等本土设计公司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在产品设计国际奖项中也屡屡获得大奖,国外市场开发模式也步入企业发展的日程。但是,其他地区的发展则相对落后。

同时,设计企业的盈利发展模式尚处于探索期。设计企业发展的多元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国设计企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条件下设计行业中不同管理发展模式在各自的小领域中具有的有效性、普遍适应性不强,同时也暗含了各个模式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分散、多元、规模小的特点难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整个设计市场体系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发掘,也面临着行业重新洗牌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三)对外设计贸易稳步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有待进一步发掘

近年来,我国设计企业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参与国际设计赛事,吸引国际同行的关注。中国设计产业的对外贸易发展,目前主要集中于参与国际设计大赛,通过国际行业展会、网络推介、项目合作等销售渠道来拓展市场,扩大知名度,不过力度也还是不够,主要集中于少数企业。同时,对外投资与融资、参与国际设计市场项目、品牌营销等方面是本土设计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软肋。国内设计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开拓,在“走出去”以及“如何走出去”之路上任重道远,相对单一的对外贸易发展的模式难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国家合作、交流与竞争,站在未来设计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国际市场的需求角度,主动谋划,创新对外发展的方式。

(四)设计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力军,发展限制因素多,依附性强

由于设计资源分布不均,本土设计企业发展模式多元化却规模普遍较小,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一些设计市场主体对政府政策依赖度高,对其他行业或产业的依附性强,融资能力不强,发展限制因素多,抗风险能力差,实力不强,行业发展体系脆弱。除了少数实力较强的企业,如东道设计、嘉兰图、洛可可设计、深圳灵狮等设计公司能够依托设计技术与国际大奖的影响力,活跃在国际市场上并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实现较快发展,其他诸多企业还停留在低端、无序竞争状况,自身盈利能力还较差。这就迫切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从设计行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采取多种手段,从政策、资金、法律等层面,积极扶植、引导相关企业做大做强。

这些问题只能在今后新一轮改革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

“十二五”后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与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换代的推进,在未来的3-5年间,中国创意设计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规模、结构、地域发展模式和市场等均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入一个新的提升发展时期。(感谢欧阳神州为本文撰写提供了素材和资料。)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论创意经济[J].福建论坛,2014,(2).

[2] 邓翔.深圳设计“走出去”:核心竞争力在哪里?[N].南方日报,2012-05-22.

猜你喜欢
创意设计设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甜甜圈
月满中秋
大树
宇宙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