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成氮丙啶衍生物的新方法

2014-08-24 07:35,,,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偶联类化合物产率

, ,,,

(浙江工业大学 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 杭州 310032)

1901年,德国化学家乌尔曼发现了铜催化下的偶联反应,此后铜催化的Ullmann偶联反应一直是有机化学家们研究的课题[1].近年来,通过铜催化偶联反应合成某些杂环化合物成为研究的热点[2],但通过铜催化下合成氮丙啶类化合物的方法尚未见诸于报道.氮丙啶因为其独特的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中间体,也是很多合成药物的前体结构.

笔者所合成的硫代酰胺中包含一个具有丰富的潜在化学特性的2-亚甲基氮丙啶结构,该结构片段不仅有氮丙啶张力环,同时还有端烯结构,因此该类化合物具有多个反应位点,例如其和羧酸、醇以及格氏试剂发生开环反应[3-4],以及和环氧化合物发生的反应[5].2-亚甲基氮丙啶的端烯基团还可以发生一些常见的乙烯基的反应[6].近年来,还有利用类似的氮丙啶类化合物合成了取代吡咯的报道[7].氮丙啶以往的合成方法主要是通过α-卤代胺或β-氨基醇发生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生成氮丙啶环,分别称为Wenker合成法和Gabriel氮丙环合成法[8-9].这些年来,也有2-亚甲基氮丙啶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的报道,但是条件苛刻,需要在氨基钠的作用下在-78 ℃完成[10].本课题组在“一锅法”反应的研究中已经有丰富经验[11-12],笔者通过实践,研究了一条以异硫氰酸酯和2-溴烯丙胺在铜催化下加热反应生成2-亚甲基氮丙啶类化合物的“一锅法”合成方法.该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反应条件较为温和等特点,并适合规模化生产.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主要仪器:X-4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经校正;Bruker Avance III(500M)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氘代氯仿为溶剂);Varian 1200质谱分析仪;Shimadzu GC-14B气相分析仪.

主要试剂:溶剂经过标准化无水处理;试剂为市售分析纯商品试剂.

1.2 化合物的合成

该氮丙啶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为

在N2保护下,向配有回流冷凝管的25 mL二口圆底烧瓶中加入0.135 g(1.0 mmol)苯基异硫氰酸酯和5 mL干燥DMSO,通过针筒向体系中加入0.135 g(1.0 mmol)2-溴烯丙胺,在室温下搅拌1 h直至原料完全消失,再向反应体系加入0.029 g(0.15 mmol)碘化亚铜、0.276 g(2.0 mmol)碳酸钾,搅拌并升温至100 ℃,以薄层色谱法跟踪反应进程直至中间体硫脲完全消失,约4 h后反应结束.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在搅拌下向反应瓶中加入10 mL饱和氯化铵溶液,混合物用每次20 mL的乙酸乙酯萃取三次,有机层用10 mL饱和食盐水洗涤一次,所得的有机层再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和旋转蒸发浓缩后,用300—400目硅胶以V(石油醚)∶V(乙酸乙酯)=4∶1为洗脱剂进行柱分离,得白色固体产物0.148 g,分离收率为78%.

2 结果与讨论

在苯基异硫氰酸酯和2-溴烯丙胺的反应中,第一步胺和异硫氰酸酯的亲核加成反应十分容易发生,因此笔者重点探究第二步成环反应的最优条件.

2.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考虑到Ullmann偶联反应一般需要加热,以及碱和催化剂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等因素,我们选择了以Cs2CO3为碱进行以下溶剂的甄选,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1)

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在DMSO中具有较高收率,因此以下的条件甄选便采用DMSO为反应溶剂进行.

2.2 碱对反应的影响

常见的铜催化的Ullmann反应一般都需要碱的参与,在本反应第一步反应所生成的硫脲结构中,通过Ullmann偶联反应烯基溴和硫代酰胺中氮上的氢会消除一分子溴化氢,因此,碱是必须的.笔者采用不同的碱以及改变碱的用量,通过实验进行碱的最优化条件甄选,其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碱对反应的影响1)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乙胺作为碱的时候反应不发生,磷酸钾和氢氧化钾的效果比较差,碳酸钾和碳酸铯的效果比较好.由于碳酸铯的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因此选择廉价的碳酸钾为碱.增加碳酸钾的用量可以提高反应产率,但采用三当量和二当量的产率基本一致,因此优选二当量碳酸钾进行下一步条件优化.

2.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一般Ullmann偶联反应均需要铜盐催化,因此考察催化剂用量是下一步条件优化的内容,其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1)

从表3中可以看到:该成环偶联反应需要铜盐的催化,减少碘化亚铜的用量对反应不利,随着碘化亚铜用量的增加,反应产率有所提高,但过多加入铜盐并无助于提高反应产率,实验结果中使用15%碘化亚铜较为适宜.

2.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温度对Ullmann反应也有一定影响,对反应温度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其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1)

从表4中可以看出:当反应温度不够时,反应不能发生,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产率有明显增加,在100 ℃时达到最大值,继续升高温度反而不利于反应.对于该反应来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发生,但是温度过高会有过多的副反应发生,导致反应产率反而下降,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为100 ℃.

2.5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产物3氮丙啶衍生物分子结构、熔点及分离产率见表5,化合物表征数据见表6.

表5 产物的结构、熔点和产率

表6 产物的波谱数据

3 结 论

以取代苯基异氰酸酯和2-溴烯丙胺为原料,在铜催化下“一锅法”合成氮丙啶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催化剂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因而适合规模化生成.在该反应中,采用DMSO为溶剂,200%碳酸钾为碱,15%碘化亚铜作催化剂,在100 ℃下反应4 h即可以中等到良好产率得到氮丙啶类化合物,产物结构经1HNMR,13CNMR和MS表征确认.该类化合物的化学特性正在进一步探索之中,结果不久将付诸于报道.

参考文献:

[1]EVANO G, BLANCHARD N, TOUMI M. Copper-mediated coupling reacti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atural products and designed-biomolecules synthesis[J]. Chem Rev,2008,108:3054-3131.

[2]PATIL N T, YAMAMOTO Y. Coinage metal-assisted synthesis of heterocycles[J]. Chem Rev,2008,108:3395-3442.

[3]HAYES J F. Multicomponent reactions involving 2-methyleneaziridines: rapid synthesis of 1,3-disubstituted propanones[J]. J Org Che-m,2002,67:935-942.

[4]BYOUNG H O, NAKAMURA I, YAMAM-OTO Y. Palladium-catalyzed hydrocarbonation of methyleneaziridines with carbon pronucleophiles[J]. Tetrahedron Letters,2002,43:9625-9628.

[5]HIL R, YUDIN A K. Readily available unprotected amino aldehydes[J]. J Am Chem Soc,2006,128:14772-14773.

[6]MONTAGNE C, SHIPMAN M. Generation and 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 of 3-li-thio-2-methyleneaziridines[J]. Tetrahedron,2006,62:8447-8457.

[7]SIRIWARDANA A I, GRIDNEV I D, YAM-AMOTO. Synthesis of pyridinylpyrrole derivatives via the palladium-catalyzed reaction of acetylpyridines with methyleneaziridines[J]. J Am Chem Soc,2004,126:13898-13899.

[8]WENKER H. The preparation of ethylene imine from monoethanolamine[J]. J Am Chem Soc,1935,57:2328-2328.

[9]RENQUIS M L. A modification of Wenker's method of preparing ethyleneimine[J]. J Am Chem Soc,1947,69:1540-1540.

[10]SHIERS J J, SHIPMAN M, HAYES J F, et al. Rare example of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at vinylic carbon with inversion: mechanism of methyleneaziridine formation by sodium amide induced ring closure revisited[J]. J Am Chem Soc,2004,126:6868-6869.

[11]蒋栋,金红卫,高建荣,等.一种合成3H-1,2-苯并二磺酚-3-硫酮的新方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40(4):369-373.

[12]方频,高建荣,贾建洪,等.奥氮平合成新工艺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36(1):16-19.

猜你喜欢
偶联类化合物产率
手性磷酰胺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α-芳基丙醇类化合物
甘薯解偶联蛋白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污水厂污泥产率随季节变化研究
麻疯树叶中3个新的糖苷类化合物
光催化乌尔曼型偶联反应研究进展
α-烷基苯乙酰胺的合成新方法
CeCl3和CeO2对松木屑的催化热解作用研究
1,3,4-噻二唑取代的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真菌活性
姜黄素-二氯乙酸偶联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原煤深度解离分步释放浮选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