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与教育经费投入的动态关系研究

2014-08-24 06:04刘娟娟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财政性教育经费格兰杰

何 艳, 刘娟娟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地区经济与教育经费投入的动态关系研究

何 艳, 刘娟娟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地区经济与教育经费在规模增长、区域差距扩大上有着很强相似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总体上两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中东部经济增长有利于教育经费的提高,反之不然;中部财政性经费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与教育经费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由此,各区域应实施不同政策。

教育经费; 地区经济; 格兰杰因果检验

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区域教育投入的不平衡[1-2]。而对两者间关系的研究总体上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单方面影响。从基尼系数上看,教育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3]。教育公共服务的拨款主要来自地方财政预算,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生均教育经费显著差异[4]。反过来,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5],缩小教育投入差距有助于阻止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6]。二是协调性关系。教育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基本一致的[7];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协调程度较差[8],且在三个地带的状况差别较大[9];“十五”和“十一五”期间,107个主要城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总体协调程度有所下降,主要城市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显著,但贡献度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10]。三是互动关系。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总体上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只是这种因果关系在东部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在中、西部地区体现得相对较弱[11]。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必然会引起地区间教育投入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又势必引致地区间教育发展机会的不平等[12]。

本文从绝对指标上分析了地区经济与教育经费投入的协调性,然后通过单位根、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深入探讨两者间的动态关系。

1 地区经济增长与教育经费投入的描述

1.1全国数据描述

伴随着中国GDP的上升,教育经费规模扩大速度高于GDP的增速。2011年全国名义GDP为473 104亿元,是1997年的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3.64%。同年,教育总经费达到21 534亿元,是1997的8.5倍,年均增速为16.52%。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7 023亿元,是1997年9.1倍,年均增速为17.12%。从比重上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经历了先从1997年的73.58%下降到2005的61.3%,再上升到2011年79.05%的过程;其占GDP的比重则有明显增加,从1997年2.36%上升为2011年3.6%。这说明,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是财政性拨款,但该拨款占GDP的比重较小。近年民间教育资本的规模虽然增加,但参与程度并不高。图1可见,GDP与教育经费间的内在协调性,特别是在2003年GDP增长加快后,总教育经费和财政性经费增速也非常明显。

图1 全国GDP与教育经费投入

1.2区域数据描述

表1为东、中、西部GDP与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从增长速度来看,东部的GDP增长虽然快于中部,但教育经费增速却低于中部;西部GDP和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均高于其他地方。从绝对值来看,东部GDP和教育经费最高,2011年分别达到293 582和10 348亿元,但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重只有2.7%。中部生产总值较高,2011年为127 625亿元,是东部的43.47%;教育经费为5 576亿元,约是东部的54%。西部生产总值最低,2011年为100 235亿元,是东部的34.14%;教育经费为5 610亿元,是东部的54.22%。由此可以看出,区域性差距既存在于国内生产总值上,也存在于教育经费上。值得注意的是,从2008年开始,国家对西部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开始超过中部,这使得2009年起教育总经费也大于中部。这说明,国家财政向西部教育倾斜,以弥补其经济落后情况下教育投入的不足。

表1 区域GDP与教育经费投入 百亿元

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东、中、西部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划分,共计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区)

2 实证研究

2.1研究方法

本文在对我国31个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教育经费投入取对数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如果序列为同阶单整,则进一步地确定两者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以此为前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两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最后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地区经济与教育经费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

lnYit=ΣpαilnXi,t-p+ΣpβilnYi,t-p+εit,

(1)

lnYit=ΣpφγilnXi,t-p+ΣpθilnYi,t-p+μit

(2)

式中,Y为各地区GDP;X为教育经费投入;两者均取对数纳入模型,由教育总经费(TE)、财政性经费(FE)和其他经费(OT)代表。i=1,2,…,31,代表31个省市;t=1,2,…,15,分别代表1997-2011年。α、β、γ和θ为估计系数,p为滞后阶数,εit和μit为白噪声且互不相关。当α显著不为零时,教育投入是地区经济的格兰杰原因;当γ显著不为零时,地区经济是教育投入的格兰杰原因。本研究主要采用EViews7.0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文中所涉及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2.2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通常要求时间序列为平稳序列。但在现实中时间序列有平稳与非平稳之分,对后者直接进行计量将导致“伪回归”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各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方法采用最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法(ADF检验),水平数据使用有常数项有趋势项,一阶差分使用有常数项(表2)。表2中,各水平数据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为非平稳性过程。经过一阶差分后,单位根被消除,成为平稳序列。因此,各变量均是一阶单整序列。

表2 单位根检验

括号为P值,Δ表示一阶差分。滞后项根据SIC最小准则来确定

2.3协整关系检验

虽然各变量为同阶单整,但如果直接对序列进行回归,则结果仍然有可能是伪回归。只有当各序列同阶单整,且同时存在着协整关系时,这样确定下来的长期均衡关系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本文采用了协整检验方法,所有检验的原假设都是“无协整关系”。由于数据不具备大样本性质,故没有采纳panel v、panel rho和group rho检验[13]。当结论为“拒绝原假设”时,则表示存在协整关系(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检验方法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地区经济与三类教育经费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3 协整检验结果

括号内的数值为P值。*、**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

2.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上面的结果,lnY与lnX均是一阶差分后才平稳的,且两者存在着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在等式(1)和(2)的基础上做一阶差分变换:

ΔlnYit=ΣpαiΔlnXi,t-p+ΣpβiΔlnYi,t-p+Δεit,

ΔlnYit=ΣpφγiΔlnXi,t-p+ΣpθiΔlnYi,t-p+Δμit

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表4)。从表4可见,当原假设H1为“ΔlnY不是ΔlnTE的格兰杰原因”时,滞后1~4阶的F统计量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拒绝原假设,ΔlnY是ΔlnTE的格兰杰原因,即地区经济的变化是教育总经费变化的原因。同样地,在H3和H5假设下,滞后1~4阶均在1%水平上显著,ΔlnY也是ΔlnFE和ΔlnOE的格兰杰原因。在H2假设中,滞后1~4阶时均能在5%水平上显著,可以得出“ΔlnTE是ΔlnY的格兰杰原因”的结论。在H4假设中,滞后1阶时P值为0.323 6,不能拒绝原假设。但在滞后2~4阶时P值小于5%,拒绝原假设。这说明地区经济的变化不能被前1期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所解释,但如果加入前2~4期的财政性教育经费,那么地区经济的变化将较好地被它所解释。在H6假设中,除滞后2阶外,其余滞后阶数均显著。也就是在滞后1、3和4阶时,地区经济与其他教育经费的变化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表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括号中为P值

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并运用上述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分别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检验。单位根检验后发现,三个区域的地区经济与教育经费变量原始数据序列非平稳,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进一步通过协整检验后发现各区域的lnY与lnX均存在协整关系。这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奠定了基础。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三大区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括号中为P值;滞后项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

由表5可知,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5%显著性水平上是总教育经费、财政性经费和其他经费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但各种教育经费的提高(ΔlnTE、ΔlnFE和ΔlnOE)并不是经济增长(ΔlnY)的格兰杰原因,这并不等于教育对经济没有作用。中部地区的财政性经费约为GDP的3.4%,比重较小使得它也没有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总经费和其他经费与中部经济变化却互为格兰杰原因。近15年来,西部的教育经费是所有区域中增加速度最大的,西部的经济经济增长率也是最高的。两者之间在表5中也是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1)地区经济与教育经费在绝对指标上有着内在协调性。两者的规模均不断扩大,后者的增速更快。同时,区域性差距不仅存在于地区经济上,而且也存在于教育经费上。因此,政府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区域教育经费,包括经费投入的规模及其在区域间平衡性。

2)通过实证检验后发现,教育经费与地区经济间确实存在协整关系。这意味着两者从长期来看是有着某种关联的。经济的增长将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教育经费投入,反过来也是如此。

3)这种关联在总体上体现为地区经济与教育经费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教育经费并不仅仅是社会支出,它还是一种投入,能保障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实证分析结果也反映出财政性教育经费至少滞后二期才能影响到经济。

4)东部经济增长有利于教育经费的提高,但反之则不然;中部总经费、其他经费与中部经济变化均互为格兰杰原因,而财政性经费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与教育经费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增加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无疑也是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方式之一。中部应扩展教育融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挥民间教育对地区经济的作用。相对于东部的发达经济来说,中部在扩大教育投入比重的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教育对经济的回馈机制。

[1] 祁 毓,田 丹.区域公平背景下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及路径再完善——基于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分析的视角[J].发展研究,2009(12):17-21.

[2] 唐兴霖,李文军.中国区域教育支出地区差距的度量与分解:1995—2010年[J].学术研究,2013(07):79-86.

[3] 岳昌君.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03(01):35-41.

[4] 陈 宪.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何以可能——基于《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的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3(05):70-73.

[5]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01):36-43.

[6] 冯 云,王维国.教育投入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2011(06):11-16.

[7] 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06):19-23.

[8] 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J].统计研究,2009(05):82-85.

[9] 贾彦东,张红星.区域性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6(03):94-100.

[10] 高 耀,顾剑秀,方 鹏.中国十大城市群主要城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107个城市2000和2010年的横截面数据[J]. 教育科学,2013(06):19-29.

[11] 许爱景.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和耦合协调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09):73-79.

[12] 魏后凯,杨大利.地方分权与中国地区教育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1997(01):98-112.

[13] 陈勇兵,曹 亮.生产分割、垂直 FDI 与贸易增长:基于1994-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单位根与协整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2(03):26-33.

[责任编校:张众]

TheDynamicRelationshipResearchbetweentheRegionalEconomyandEducationFunding

HE Yan, LIU Juanjuan

(SchoolofEconomics,PoliticsandLaw,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Regional economy and education funding have a strong similarity in the scale and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expanding. It is proved that they do have a long-term integration b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Granger causality generally exists between each other. Economy in the eastern area can help improve the education funding, but not vice versa. The central fiscal expenditure is not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economy and education funding in the western area have mutual Granger causality. Thus, each region should implement different policies.

educational funding; regional economy; Granger causality test

1003-4684(2014)03-0001-04

F061.5

: A

2014-04-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GL075),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金项目(BSQD12084),湖北工业大学教研项目(2011027)

何 艳(1979-), 女,湖北仙桃人,经济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财政性教育经费格兰杰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商业银行资金清算账户成为人民银行财政性资金监管盲区需引起关注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
——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及缺陷
基层行财政性缴存款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榜单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