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4-08-25 07:03王季玉池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教学能力

王季玉池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可见,新课程标准把语文阅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它直接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自学能力、健全人格产生重要影响。高中阶段虽然不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主要时期,但这个阶段阅读能力的继续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高中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根深蒂固。随着电子玩器的不断丰富,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更是令人担忧,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果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仍是中小学生阅读的问题所在。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理想或不尽如人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点原因去分析。

(一)学生可利用的阅读时间少

时间是保证阅读的基础。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就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高中生面临繁忙的功课及沉重的升学压力,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进行讲解、讨论、提问,这种教程安排及争分夺秒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拥有自己可支配的阅读时间很少,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可以从古代语文教育中发现,在古代语文课堂上,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并作讲解,注重在阅读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等各种能力。但现代语文教育的课堂阅读已难以见闻。语文课堂被教师完全掌控,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极少,或者说没有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此外,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不充足,阅读量不够,消遣性阅读多,课业负担过重,且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鲜有或少有阅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是极其重要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功利化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化主要表现在一切教学以升学率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只注重写作,注重技巧,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功利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个性化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等。”但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来看,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似乎偏离了这个目标和方向。教师方面,只注重传授给学生应试知识、应试技能及相应文章精细的分析与学生做题能力的训练;学生方面,也是为考而读书,为考试而分析理解文章,丧失了阅读本来的面目,割裂了阅读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割裂了阅读的整体性,也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其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不够

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源于对语文的兴趣。而教师对课堂的严格控制及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学生产生怠慢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教师预设模式化的提问,这种提问陈述性知识多,预设性强,而学生的自主性少。在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显然是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一种牵制。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质疑、探究性阅读。如果阅读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就失去了这些能力得以培养的土壤。

二、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两个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但高中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转折点,这一阶段的学习、能力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加强教师的阅读指导

教师要在对语文教育有所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确立教育的目的、价值以及自身的理想、信念,确立以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而指导行动以实施达到目标的措施、方法;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成为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门性人才,具备教师所应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具备教师普遍要求的教育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能说会写的能力以及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专业性知识。

(二)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阅读态度是形成阅读习惯的关键。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态度作明确的指导和教育,把阅读习惯的培养视为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生态度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自身阅读能力能否提升。要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只有当学生把阅读当做自身的需要,变被动为主动,自主自愿地去阅读、学习时,他们的主动意识才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才能促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感情化阅读方式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主动性、主体意识等都会因为感情的融入而丰富多彩起来,其兴趣、主动性及主体意识也被调动起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注入“人文味”,让阅读教学形成一种“魂”。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注入“人情味”,让学生有所感悟,如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学生品味或优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丰富诗化语言。

(四)拓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拓展课外阅读需要教师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制度中走出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知识,但他们自制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才能达到效果。拓展课外阅读,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内化为自身自发反应的阅读习惯,以达到终身受用的目的。这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的阅读。由于升学等多方面的压力,学生已把大部分时间投入知识的学习中,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仍有些学生痴迷于武侠、言情、娱乐阅读等。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有效的控制。二是给学生留有阅读的时间。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想学、要学、主动学,并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厘清学生思想上的障碍、学习上的困惑,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可为学生留下大量的可控制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另一方面可以设置名著导读课、美文研习课等,再配以阅读技能、方法的指导,表达、交流的参与,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阅读的速度与效果,在同样的课外时间里学生就能阅读更多的作品。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阅读教学能力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