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故事中的佛教色彩探究

2014-08-26 10:41侯济民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佛教

侯济民

摘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以巨大的包容性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佛家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佛教色彩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比比皆是,本文就探讨了佛教的果报观、轮回观和无常观在三言中的体现。

关键词:三言 佛教 果报观 轮回观 无常观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 果报观在三言中的体现

因果报应的观念在我国流传甚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报”和“报应”的思想,如《易·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1]《尚书·伊训》云:“作善降之百祥,作

不善降之百殃。”因果报应的思想是佛教的根本要义,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观念在人们心中印象更加深刻。《涅槃经·矫陈品》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2]《瑜伽师地论

》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3]意思都是说,有因必有果,果没有出现,前因就不会消失,更不会有无因之果,总之,因果相随,循环往复。

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三言的绝大多数故事中都有体现。果报观是话本小说故事进行的总纲领。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基本上遵循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定律。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小说开头写吕玉的儿

子喜儿在街上玩耍走丢,吕玉气闷离家经商,一则寻找儿子,二则挣几个钱。在经商途中吕玉拾得一包银子,但是他不为钱财所惑,几经辗转找到失主陈朝。陈朝千恩万谢,吕玉只是不受。陈朝思想:

“难得吕玉这般好人,还金之恩,无门可报。自家有十二岁一个女儿,要与吕君扳一脉亲往来,第不知他有儿子否?”[4]吕玉将丢失儿子的痛苦之情说将出来,陈朝听罢便要将自己之前买的一个小厮

送给吕玉。谁知阴差阳错这小厮竟是吕玉走失的亲生儿子喜儿。至此,父子重聚,陈吕两家结为亲家。吕玉不但重得儿子,而且还结了一门好亲家。吕玉善有善报,因为他有拾金不昧之因,所以才得以

父子重聚之果。

同样在这篇小说中还有恶有恶报的例子。吕玉的二弟吕宝见大哥多年不回,就以为吕玉死在了他乡。为了得些钱财,他决定瞒着吕玉的妻子将其强嫁给山西客商。双方商定以带孝髻儿为记,谁知吕宝的

妻子与大嫂互换发髻儿,结果被山西客商错以为是吕大的妻子抢走了。吕二郎恶有恶报,偷鸡不成蚀把米,要卖人家的媳妇儿,结果却把自己的媳妇儿卖了。

二、 轮回观在三言中的体现

佛教认为,人死之后根据各自生前为善为恶的不同,分别进入天、人、神、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一切众生永远在六道中升沉。《俱舍论》卷第九中说:“十二支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各色,

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言三际者,一前际,二后际,三中际,即使过未及现三生。云何十二支于三际建立?谓前后际各立二支,中际八支,故成十二。无明行在

前际,生老死在后际,所余人在中际。”“把十二因缘分为三世,实际上就是展示人的轮回的三个完整环节:人由于前世的无明和行形成现世的投生(识在这里一般被解释为识投胎,接下来的几支也被

描绘成胎儿的发育成长,逐步具有完善的人的功能),出现所谓现世的八支,这八支以分析为果和因(前五支为过去因的果,后三支为未来果的因),由爱、取、有三因形成来世的生死。但人若来世还

未摆脱无明,就仍要轮转,轮回过程要延续下去,除非破除无明才能停止这个过程。”[5]

在三言故事中轮回观与果报观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明悟禅师赶五戒》,写了五戒和尚和明悟禅师两世相交的故事。五戒和尚犯色戒淫了红莲,明悟禅师将其点破,五戒羞愧坐化。明悟禅师吩咐徒众道

:“我今赶五戒和尚,汝等可将两个龛子盛了,放三日一同焚化。”[6]明悟赶至四川眉州眉山县城中,五戒已托生在苏洵家,为苏东坡。明悟也托生在此地,名谢瑞卿。之后,小说讲述了谢瑞卿如何

劝诫苏东坡信佛的故事。再如《梁武帝累修成佛》,写了四世轮回的故事。一条白颈曲蟮在大通禅师坐关时,听《法华经》有了灵性,后来不幸被小沙弥偶然杀死。曲蟮得了听经之力,便讨得人身,托

生范家,取名范道。范道在光化寺做了火工道人,仍然诵经不断。一日范道对长老说:“今日拜辞长老回首,烦乞长老慈悲,求个安身去处。”长老道:“你起来,我与你说,你虽是空门修行,还不晓

得灵觉门户,你如今回首去,只从这条寂静路上去,不可落在富贵套子里。差了念头,求个轮回也不可得。”[7]范道就又托生到了黄员外家,取名黄复仁。黄复仁一心只要出嫁修行,别无他求,后经

空谷祖师点破坐化投胎到了萧家,取名萧衍,便是梁武帝。梁武帝吃斋奉佛终于功德圆满往西天竺极乐国去了。这个故事就写了四次轮回:曲蟮——范道——黄复仁——梁武帝——佛。由于信佛礼佛,

曲蟮经过四世轮回终于脱离物类以成佛。

三、 无常观在三言中的体现

佛家讲万物无常,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作为《华严经》的较早汉译部分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二中说:“观诸万物一切无常,苦空不净,不可保信,悉归坏败,不久存立,适起寻灭,本无所

成,当来未至,现在无住,察于一切万物所有,皆归如尽,已得入此所有地,悉是忧恼,危厄众难患害合会,结在憎爱之业,多有愁戚,咸以无常,淫怒痴火,甚为炽盛,因为成立,无所依怙。察此一

切,犹如幻化。”

这种无常观在三言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杨八老越国奇逢》的开场诗写道:“君不见平阳公主马前奴,一朝富贵嫁为夫。又不见咸阳东门种瓜者,昔日封侯何在也?荣枯贵贱如转丸,命运变化诚多端。

达人知命总度外,傀儡场中一例子看。”[8]小说写了杨八老起起伏伏的一生。在儿子七岁时,杨八老离开西安府去闽、广一带为商。在漳浦,杨八老入赘檗氏,又生一子。几年后,檗氏所生孩儿长大

,杨八老思念西安的妻儿,欲回西安探亲,路上遇到倭寇入侵,杨八老被俘带到日本国作了假倭子,一住十九年。后来杨八老随同真倭子入侵中国,又被中国官兵俘虏,幸亏被旧仆王兴认了出来。杨郡

丞在提审杨八老一行时,竟发现杨八老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本府檗太守闻知杨郡丞认了父亲特来庆贺,发现杨八老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原来杨郡丞是杨八老在西安的大儿子,檗太守是杨八老在漳浦的

二儿子。至此,杨八老与两双妻儿团聚。纵观杨八老的一生真可谓起起伏伏,大起大落。人生际遇之无常竟至于斯!

参考文献:

[1]王辉编译:周易,三泰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2](北京)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M],台湾和裕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5页。

[3](古印度)弥勒论师著,杨航、康晓红整理:瑜伽师地论[M],李利安主编:论藏名著选编[G],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9页。

[4](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5]姚卫群:佛教的“轮回”观念,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6][7][8](明)冯梦龙著:喻世明言,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10页,第257页,第119页。

猜你喜欢
佛教
佛教艺术
浅谈泰国佛教
专心致志(大家拍世界)
佛教造像
并蒂莲华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看中国·在浙江
美国佛教的传播经验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