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篆书对“八大体”的影响

2014-08-26 10:41李燕茹熊婧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李燕茹 熊婧

摘要:八大山人的特色“八大体”是在八大先熟读儒家经典,为诸生后遇明亡,无奈出家归于佛门避世山林20年后疯癫回归红尘,最终选着以道家为修为,这样坎坷命

运之后的成型。这样复杂的经历不仅在就了八大在性格上的特立独行更大的成就了他的艺术。这不是八大为了标榜自己艺术特色而特意为之的,但又不是他无意流露的,只是一位书家在他漫长的习书过

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

关键词:怪伟 篆籀之书 金石学世家 行笔的特色 章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J2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曾见过八大山人的龙科宝说:“山人书法尤精,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其行草深得董华亭意。”[1]与八大山人有过彻夜长谈的邵长蘅说:“八大山人……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一家,狂草颇怪

伟”[2]张庚说“八大山人……书法有晋唐风格”。在后世中也有人认为八大山人的书法成就已超过了他的绘画成就。

八大山人的书法以其晚期作品成就最高,自成一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即其署款“八大山人”以后的书画作品)这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从取法众家到超越前人,逐渐摆脱早年受欧阳询、黄庭坚

、董其昌等人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凝练自由、个性鲜明的“八大体”书风。八大的书法作品形式也从之前的画上题字的形式,转变为大量独立的以长卷、册页或扇面、立轴等这种纯书法的

作品形式而存在。这也是“八大体”书风走向成熟的重要一个标志。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八大山人书法作品绝大多数是其晚年创作的。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就成为了我要讨论的主要对象。

八大山人在其八十年的人生中给后人展现他的艺术形态是丰富多彩的。八大是一位全能的艺术家,从他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到包括楷书、篆书、章草等等各种书体作品。

“八大体”中的取字篆书意味

由于八大山人存世的篆书作品非常少,因此很难总结八大山人的篆书作品书写风格形成的变化轨迹。现在能见到的八大山人的篆书依时间的由早到晚依次为1674年假托好友黄安平为其画像的《个山小像

》上所题的“个山小像”四字;1674年所写的《临石鼓文、大禹碑册》;1684年前后在《天光元景图册》上的篆书引首;和同年所做的《杂画册》中第一开所书“八大山人”名款;以及1702年的《松柏

同春图》卷上的篆书引首部分。这其中只有《临石鼓文、大禹碑册》可以称为篆书作品,其他则只能称作篆书题款。在八大晚期的各种书体作品中都渗透出篆书的意味。

如八大山人“工篆刻”。[3]八大山人印章的篆文多种多样,即有秦印、汉印之风骨,又有战国之韵味,其刀法和笔法风格相似,讲究自然天成,不喜欢过多的雕琢之态。同样他亦爱用先秦篆籀之字入

印。如他的长方印“云窗”和“蒍艾”的篆法都是取自《汉简》。这也是受宋、元、明以来文人好以难辨的古篆字入印之风的影响。

再如八大山人著名的花押。虽然对其内容意义有来自各方的大胆猜测,经白谦慎先生考证八大山人的这个花押,是源自于薛尚功编著的《历代钟鼎器款识法帖》中几件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而这个花押

是写自于1694年的《安晚图》中。与八大山人临写《石鼓文》、《大禹碑》是同一年,可以推想当时正是他喜好金石古篆时。在临习这些金文时给他以很大的启发,从而将其引入书画题款中成为一个花

押。

八大山人对古难字篆体的应用这或许是活在当时身为明后裔身份,将自己与其他一般文人与之区分的方式之一。这样的方式显示了自己的才学、家风、儒学等,是对自己身份的一个暗喻又或许这只是八

大山人在一直以来长时间临习古法所留下的习惯性的书写方式。

特有“八大体”书写特色中的篆书意味

在八大山人作品《临石鼓文》中所书写的篆书已经不似二十年前《个山小像》中“个山小像”四个字的书写那样沉稳工整、讲求法度取而代之的是行笔快速、流畅、婉转圆润、气息生动活泼,在结构上

也摆脱了《石鼓文》的篆法,更多的是具有宋人摹写金文的特点。再看1695年所做的《行书禹王碑文卷》与之相较,此为典型的“八大体”行书,但很容易可以发现八大将篆法与行书写法相揉、融合,

此二者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典型中锋用笔的篆书笔法特点。自唐以来,一直到清代碑学兴起之前,篆书主要遵循唐代李阳冰和南唐的徐铉、徐锴兄弟的笔法结实饱满,端正;线条上平稳匀称,后代为

了追求这样的效果或有用秃笔书写的,对篆书用笔,分书一下,正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4]在清代碑学的影响下的书写,强调“金石味”。具体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显颤抖的笔法。另一种

是没有明显颤抖的笔法,只是在行进中加大力量,使线条凝重厚实,同时还注意保持线条的流畅性。[5]八大山人显然是受了后者这种做法的影响将其用到了行草中。此外,篆书中起笔,收笔时的藏锋

、提顿内敛含蓄,以及转折处以篆书的圆转行笔代替行楷书的硬角折笔等特点也都反复出现在八大山人的行草作品的笔法中。在一些以竖收笔的字中最后一竖故意拉长并带有一股柔韧感。尤其是在他晚

年变法后,在行草书中的篆书笔法出现的越来越多,在坚持用中锋运笔的同时,又不拘于成法,灵活多变对字的结构进行大胆的变形、错位、拉长、夸张外角来改变字的正常形状等手法已达到形成八大

独特的书写习气。

在八大的作品的章法结构中逐渐的由简到繁,由疏到密,字与字、列于列之间的位置关系总是显得紧密。字与字列于列之间总透着一种挤压和被迫感。而有些字就形成了挤压变形,而另一些字则形成了

拉长变形的八大特色。

“好古之风”

在八大山人生活的明清时期,文人学着中对金时学研究的好古之风对八大山人影响颇深。八大山人书写的《大禹碑释文》即参考了扬慎对《大禹碑》文字的考释[6]。将八大山人的临本于薛尚功的《历

代钟鼎彝器宽式帖》[7]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他临写石鼓文的次序、自句的缺省、字句的篆法等全与之吻合。

作为明朝后裔的八大,特殊的身份政局的动荡让他经历了堪称漂泊无依的一生。本是天之骄子的八大、世家的学识,傲世的才华在他的书画作品中得以体现,这是历代都不会否认的。这样一个本该傲世

一切的贵族却遭遇了当生不生,当杀不杀的人生境遇。他那一切本该引以为傲的过去、身世、才华都不能正常的表达出来,相反却要以另一种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这不仅形成了在艺术成就上八大特有的

“八大体”书画风格。连他的性格也如他的作品一样个性鲜明特立独行。这样的一个身份如何的表达出来?八大选择了他最为擅就长的以他的作品为媒,将自己毕生的学识嫁接其中,对篆字的使用就是

其中一法。作为前朝贵胄的他为防清军追杀,入佛门避世山林潜心修佛晚年还俗入道教。在漫长的人生中将儒、释、道三家融于一身在无处宣泄时借以书画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汩浡郁结。综上所诉,八

大山人的书法一直是在对古篆字的临摹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影响不仅反映在字的书写习惯、枸字特色上更反映在其晚期作品的变形与保留间的主观意识上的选着。篆书的书写特色融于自己特色作品

的需要中形成了怪伟特色的“八大体”书风。

参考文献:

[1]据邵长蘅《青门旅稿 八大山人传》。

[2]据龙科宝《八大山人画记》

[3]据陈鼎《八大山人传》

[4]丰坊《笔诀 论篆法》

[5]邱振中《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杨慎行书《禹碑考证卷》《石渠宝笈续编》

[7]《历代钟鼎彝器宽式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