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浅析

2014-08-26 10:41窦阳涵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女性视角

窦阳涵

摘要:在美籍学者高彦颐的著作《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中,作者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明末清初上层社会妇女或游走于上层社会的女子进行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其不同于以往的“女性视角”。

关键词: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视角 闺塾师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以下简称《闺塾师》)是一部妇女史的译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作者高彦颐(Dorothy Ko)现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分校历史系教授。与高彦颐后来的作品《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对比,《闺塾师》显得不够深入,在很多方面只是一个大致雏形的展示,对材料的分析也存在偏颇之处。但是,把《闺塾师》放到成书的那个时期去看,不难发现高彦颐的很多观点和提法是难能可贵的。

《闺塾师》由绪论、正文组成。绪论是全书的精髓,明确交代了其宗旨、研究视角、概念界定。正文分为三部分,共7掌。章节的布局遵循外界社会发生变迁——人们思想观念随之发生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后人们的行为这样一种由外到内的逻辑。中心内容是从女性角度出发来分析明清知识女性的著作文本,探索知识女性相对自由的心灵空间,追寻她们在具有弹性的儒家社会性别体系中发挥主动性和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的印迹。作者的宗旨就是要“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书封底]。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名妓文化能见度的提升、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因此,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这些妇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念、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史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高彦颐从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来看待妇女史,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流行欧美的妇女研究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用于对明末清初上层社会妇女或游走于上层社会女子的研究,并且给出一个统一的名称:闺塾师。所谓社会性别理论,在作者看来就是“通过了解女性是如何生活的,我们能更好地把握性别关系的互动;通过领会性别关系,掌握一种更真实、更复杂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有关中国的文化价值、它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变化本质的”[绪p5]。

描述明清知识女性的生活,并不是从《闺塾师》开始的,但是该书提出了一套关于中国妇女研究的新观念,令人耳目一新。与新研究观念相匹配的研究方法——女性视角——虽不是作者的首创,但她对这一方法的运用颇有典型意义。就拿缠足来说,长期以来,缠足作为女性受压迫的例证而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仔细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大概就是沿着三种思路展开的:肉体上人为地将妇女双脚变为畸形;行动空间上将妇女局限在闺阁之中;缠足而成的三寸金莲是为了满足男性变态的色欲需求。由于缺乏有效地分析视角,此类研究多是描述性的,且多带有“猎奇”的色彩。与之不同的是,作者立足于女性立场,认为:现今对缠足的理解都是建立在由男性所写的材料基础之上,这是不完整的,若想弥补不足则需要倾听来自女性自己的声音[p180]。那些缠足妇女们之所以“感到的自豪,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都是男反对女或受害者对施暴者这样一种简单的两分落空”[p158]。为此,作者通过分析现存女性诗句从而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找寻她们对缠足的真实想法,指出女性对缠足的欣赏实际上是在赞美其女性身份——缠足有三层不为过去学者发现的寓意:作为个体之人的能动作用;作为彰显有闲阶层女性成员的背景及特权教养;作为女性的手工作品。缠足是一位女性所能控制的女性之美的最重要的一面[p182]。同时,还强调:“没有认识到她们的自豪和满足,就去哀痛她们的无知或去谴责压迫她们的体系,这是对明末清初中国妇女生活和社会性别体系最本质面貌的忽视。”[p183]因此,作者主张不要用现代人事后的衡量标准去认识古代妇女的生活。

作者的新观念与新视角打破了以往关于男女两性、妇女与社会其他阶层间的对立关系的旧有认识框架,看到中国古代各类妇女群体生存的最佳方式不是对抗性行为,而是发挥主动性去适应外在的社会,在与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共生状态下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即妇女在其中不是“沉默的”,而是发挥着其自主的生存策略的。以这种观念及视角去关注中国古代妇女,以往中国妇女史的很多内容都需要重新阐释。

此外,作者借助琼·斯科特的“社会性别”理论引领我们关注此时男性的变化及其与才女文化的关系。由于受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男性向外的离心定位日益向家内方向发展:在家庭,男性和女性的轨道相交。男女之间交集的增大以及对“情”的共同迷恋,使男性对才女文化的出现既欣赏又怀疑,这种矛盾、犹豫的心态代表了儒家社会性别体系自身的弹性,才女文化就是在这个弹性空间中成长起来的。

作者还发现了儒家社会性别体系理论与实践层面相脱节的问题。通过对徐媛、黄媛介等十多位女性的个案分析,展现了明末清初只是女性的特质由“三从四德到才、德、美”的转变,以及她们在拓展自身生存空间时所发挥的自主能动性。作者一改过去单纯静态描述的写法,围绕17世纪妇女生存空间这条主线,揭示影响妇女生存空间发生变化的诸多因素,注重现象背后两性关系的磨合,挖掘女性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动。

由于作者借助有效地分析方法,从而对明末清初江南知识女性扩展生存空间的自主行为分析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尽管以往有的学者也注意到中国古代妇女实际生存状况与儒家社会性别理论体系间的差异,如对母亲身份所具有的权力、明清时期的悍妇现象等问题的探究,但多将这种差异视为中国古代妇女对当时社会性别体系中男权主导地位的抗衡和冲击。而作者不落入此类窠臼,反而指出: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是在儒家社会性别体系内部所允许的空间中产生出来的,她们的成长非但没有冲击到男性社会,反而愈加强化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

这本书是作者早期的作品,对于缠足的描述还不是很深入,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透过字里行间发现作者对缠足的看法是不同于社会主流的,将女性视角引入对缠足的研究,通过女性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缠足,强调女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不再是单纯以男性中心主义来看待和评价缠足,试图推翻“‘五四史观”指导下的“压迫——解放”模式。说实话,《闺塾师》中关于缠足的叙述还是比较浅显的,而且观点太过淡薄,仅仅是蜻蜓点水式地提到而已。可是,这些认知可以说为作者在她接下来的著作里奠定了一个基本方向,最终在《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一书中达到相当的高度。

参考资料:

[1][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2][美]高彦颐著,苗延威译:《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9年3月。

[3]孙亭:论美国汉学家高彦颐的明末清初江南妇女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4]王雪萍:《闺塾师》与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方法论[J],妇女研究从论,2006年11月第6期。

猜你喜欢
女性视角
“女性视角”下的商业类型电影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女性视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万象》杂志女性作家群体研究
女性视角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论严歌苓作品的女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