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形态人为的内涵

2014-08-26 10:41董丽艳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提炼

董丽艳

摘要:我国古代有成就、有创造的画家,他们的独特创作,无不是从师造化中得来。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形”的表面上,而是要表达“第二自然”,也就是人对生命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界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当看到自然中能触动自己心灵的物象时,就会迁想妙得,缘物寄情,进而把现实中的自然物象重新组织、整合、想象创造,描绘出生活的“情”和自然的“美”。

关键词:自然物象;主观情意;提炼;物我交融

中图分类号:S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工笔花鸟画创作过程是画者内在情感与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浑然一体;无自然则无灵感,无感悟;无画者主观情意的渗入,也就没有具有生命灵性作品的出现,它展现的是客观物象与生命的对应关系,可以说工笔花鸟画创作是在借用自然的形态,来表达认为的内涵。

一、自然的形态

自然是美德源泉 是花鸟创作的源泉。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滋荣万物,生生不已。自然物象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可观形象。在花鸟画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走进自然区观察体悟,去发现自然界中的生活情趣,生命意蕴,寻找和自己心灵相契合的物象去表现。

古代艺术大师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重视对大自然的体察,力求表现花鸟草虫的精微的自然天趣。北宋时期著名花鸟画家赵昌,更是常在晓露未干之时,仔细观察花卉造型的不同特点,并着手调色摹写,所以有“写生赵昌”之称。宋赵佶关于“孔雀升墩”孔雀先迈左脚还是右脚。

二、人为的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要带着主观感受、情感去观察客观物象,物象则被注入了人的主观情意,正想邹一桂所说“欲穷神而达化,必格物以致知”。宋人的《山水芙蓉图》,作者就是将理想和感情色彩融入实景之中,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从许多荷花中精选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芙蓉仙子的形象,为了表达含有露水浸润的感觉,将花瓣脉络细致的描绘出来,展现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形象和娇柔挺健的性格。再看北宋画家李迪的《雏鸡图》,幼毛蓬松,活泼可爱,呼之欲出的雏鸡形象,并不是因为画家在描摹自然,而是在表达作者酷爱新生命之情,是寻求到了自然美的属性与人的心灵相和谐的关系。

这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产生的生动艺术形象。“造化”本指大自然,引申开去就是一切客观的现实生活,“心源”是指画家的内心活动,包括观察体验,提炼加工,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等。这是说绘画创作要以自然为根据,以生活为源泉,而且要通过思考、熔铸、再造,而表现到画面上来。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是既反映了客观物象又表现了画者的主观情意。

八大山人笔下的画、鸟、鱼,因他对其有独到的理解与感受,皆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伟岸神情。那是自然人化了,心灵物化了,内在情感与自然物象的相互交融。苏轼赞美文同花竹是“其身与竹比,无穷出清新。”指出只有进入物我交融的创作境界,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不断创新。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感悟、观察、心摹手写,才能透过客观物象的外貌而看到其本质,既看到客观事物与生命的对应关系,缘物寄情,反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工笔花鸟画创作过程是画者内在情感与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浑然一体:无自然则无灵感,无感悟;无画者主观情意的渗入,也就是说工笔花鸟画创作是在借用自然的形态,来表达人为的内涵。

三、创作中的感受

(一)走进自然,感悟自然。我国古代有成就的画家,他们的独特创造,无不是从师造化中得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朝哉!”画家对生活有了深入的体验,就能触景生情,使得情景交融,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反应生活的情趣,进而生动地描绘出生活得“情”和自然的“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特征,植物在四时里呈现的形态、颜色、神情都各有差异,生长条件和环境都能直接影响植物的形态和性格,面对自然中的一花一鸟、一草一虫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研究,在把握形象结构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物情和物态,以达到通晓事物真正道理的目的,做到“度物象而取其真”。

(二)缘物寄情,情景交融。中国画强调的主观意趣,写意是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酣畅淋漓的水墨画中,同样在造型严谨的工笔花鸟画中有所体现。因为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一方面依赖从自然和生活中搜集的素材,一方面又要摆脱对客观物象的被动依附,把现实所提供的一切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新组织、整合、想象创造,将主观精神倾注于其中,“缘物寄情、物我交融”,情思与对象的神遇而迹化。

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是借用的可观的自然物象,来表达画者的主观情意。所以应依个人的喜好在自然中寻找能触动自己心灵的物象去表达。比起笼中供观赏的鸟,我更喜欢林中充满野趣的鸟。比起开的娇艳欲滴的花,我更倾心于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和花之将残时的余韵,我还关注十月荷塘里惨败的荷叶,她虽没有盛夏时“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观,却有一种繁华过后的沉寂、安然,静静地依偎在荷塘中,存在于天地间,享受着这种存在方式。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整体,它生生不息,在均衡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它有可以被直接控制的地方,也有一些事语言和理性无法到达的,要用心,用你的情,用你的感官去捕捉、去体会。所以我们要“澄怀味象”,要“含道暎物”才能求其真、知其趣。

参考文献:

[1]栾国藩著.《书画答问百题》.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周积寅著.《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6)第1版

[3]尧舜煕著.《中国花鸟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第1版

[4]刘菊清著.《工笔花鸟画技法》.四川美术出版社,1995(7)第1版

[5]苏百钧卷.《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郭怡孮主编.华艺出版社,2005(5)

猜你喜欢
提炼
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取材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搭建多元平台提升语言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感悟数学思想,领略数学魅力
浅议语文篇章的迁移归纳学习法
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
例谈复习课的四大功能